巴特利特的研究,出现在20世纪上半叶,即艾宾浩斯之后的几十年,这一体系以弗雷德里克·巴特利特的研究为代表。在1932年出版的著作《回忆》(Remembering)

巴特利特的研究
记忆研究领域内第二个伟大的体系出现在20世纪上半叶,即艾宾浩斯之后的几十年,这一体系以弗雷德里克·巴特利特的研究为代表。在1932年出版的著作《回忆》(Remembering)中,巴特利特对红极一时的艾宾浩斯的研究提出了质疑。巴特利特认为,利用无意义音节进行的研究并不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记忆是如何运作的。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生活中,有多少人会花时间去记忆无意义的音节?艾宾浩斯努力做到让测试材料不具备意义,巴特利特却反其道而行,着重使用本身具有意义的材料(更准确地说,是我们试图赋予意义的材料),而他选择的受试者将在相对自然的条件下对这些材料进行学习和记忆。的确,我们自 […]

摘自:《牛津通识读本:记忆(中文版)》 — [澳] 乔纳森·福斯特
在豆瓣阅读书店查看:https://read.douban.com/ebook/25697365/?startContainerId=448656890&startOffset=44&endContainerId=448656890&endOffset=87&middleContainers=&icn=hot-underline&dcs=annotation
 

序言 李量 心理学走进大众当中,是人类文明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类能不断地认识自己的意识和大脑,科普读物功不可没。 不论是对于作为个体的人还是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生活,记忆的重要性和神秘性都不言而喻。如眼前的这本《记忆》(Memor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开篇所言,没有记忆,“我们就会无法说话、阅读、识别物体、辨别方向或是维系人际关系”。事实上,除了这些,还会有其他更严重的后果:若没有记忆,在时间的流逝中,我们便无法确认自我;也就是说,我们就有可能不知道自己是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第一章的标题堪为点睛之笔——“你就是你的记忆”。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科学与哲学在山顶上相会时所踏登的石阶,就是记忆! 对于一般人来说,记忆是一件难以捉摸的事。而对专业人员来讲,谈清楚记忆的本质也绝非易事。作者用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告诉读者,当你信心满满地自以为牢记了某个物体和事件时,真要细加回忆,往往只有支离破碎的印象。比如书中提到的硬币的例子,平日里几乎每日接触、看过了千万遍,大多数人依然难以回想出硬币的准确细节。古代哲人更是以从鸟舍里寻找特定的一只鸟来比喻追忆的难度。因此,记忆绝不是刻在石碑上的字迹,而更像大平原中的滚滚长河。 在介绍感官记忆时,作者特别提到了“鸡尾酒会”现象。在鸡尾酒会这样嘈杂的室内环境中,虽然同时存在着人的交谈、餐具碰撞、器乐之声等许多不同的声源,一般具有正常听力的人还是能够从所接收到的混合声波中注意到自己所关注的信息,听懂目标语句。这种现象令人惊讶。事实上,自从科林·谢里(Colin Cherry)在上世纪50年代首次提出“鸡尾酒会”问题以来,科学家们一直试图进行解答,但目前为止,尚无令人满意的答案。在我看来,认识“鸡尾酒会”问题之本质还在于认识信息掩蔽和利用知觉线索去掩蔽的本质,而听者利用不同的知觉线索来减少和消除信息掩蔽作用的认…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sinat_37574187/article/details/13226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