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更新】2023电工杯A题完整思路代码图表结果--电采暖负荷参与电力系统功率调节的技术经济分析

运行结果图+完整内容可见:https://mbd.pub/o/bread/mbd-ZJmXmpxu

典型住户电采暖负荷用电行为分析: a) 分析典型房间温变过程微分方程稳态解的性态,包括制热功率、室内温度和墙体温度的变化特点,并分析模型参数对稳态解变化规律的影响。 b) 在给定室外温度的情况下,计算并绘制一日24小时的室内温度变化和电采暖设备开关状态曲线,并统计相关特征量。

典型住户电采暖负荷参与功率调节的能力分析: a) 以单个住户电采暖负荷为对象,计算在室外温度为-15℃、室内初始温度为20℃,电采暖设备开关初始状态为开启的情况下,每日24小时内功率上调和下调的可持续时间,并绘制计算结果。 b) 对于给定的不同室外温度,计算电采暖负荷功率上调和下调的可持续时间,并分析室外温度对功率调节特性的影响。

多个电采暖负荷的调节能力分析: a) 以6个电采暖住户为例,计算室外温度为-20℃、室内初始温度在温控区间内均匀分布的情况下,每日24小时内各时点电采暖设备的开关状态和总用电功率曲线。 b) 基于总用电功率曲线,计算每日24小时内各时点的电采暖负荷可参与上调和下调的总功率,并绘制计算结果。 c) 在给定的不同室外温度下,重新分析上述情况,并分析室外温度对电采暖设备可调节能力的影响。

住宅区电采暖负荷参与电网调节的能力分析: a) 以600个住户为分析对象,计算在给定各室外平均温度下,每日24小时内住宅区电采暖设备的开关状态和总用电功率曲线。 b) 基于总用电功率曲线,计算每日24小时内住宅区电采暖负荷可参与上调和下调的总功率曲线。

住宅区电采暖负荷参与电网削峰填谷的收益分析: a) 计算600户电采暖负荷在削峰时段可持续提供的最大向下调节功率值。 b) 计算600户电采暖负荷在填谷时段可持续提供的最大向上调节功率值。 c) 统计各时点由于参与电网调节导致开关状态发生变化的电采暖设备数量,并绘制所有住户的室内温度曲线,检验参与调节后温度变化是否满足温控区间约束。 d) 估算在供暖期为180天,室外平均温度及持续天数已给出的情况下,住宅区电采暖负荷参与削峰填谷的上调和下调功率,并根据辅助服务补偿价格计算全年该住宅区电采暖负荷参与削峰填谷的总收益、平均每户收益以及节省的供热成本百分比。

温控型负荷参与电网调节展望: a) 分析基于600户电采暖负荷参与电网调节的计算结果,展望面积为4000万平方米的省级区域电采暖负荷参与电网调节的潜能,并讨论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和解决方案。 b) 分析南方省份的温控型负荷主要是空调的特点,探讨展望空调负荷参与电网调节的潜能,并讨论可能遇到的问题。

为了刻画电采暖负荷参与电网调节的功率/电量特性,并进行经济收益评价,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分析和计算。
典型住户电采暖负荷用电行为分析
(1) 在满足温控区间约束条件下,分析典型房间温变过程微分方程稳态解的性态,包括制热功率Pheat(t)、室内温度qin(t)和墙体温度qwall(t)的变化特点,并分析模型参数对稳态解变化规律的影响。
根据附件A中给出的典型住户模型参数,可以使用常微分方程模拟室内温度的变化过程。根据稳态解的性态,可以计算出制热功率Pheat(t)、室内温度qin(t)和墙体温度qwall(t)的变化特点。

为了分析典型房间温变过程的微分方程稳态解,我们可以利用能量守恒定律和热传导定律建立方程。
首先,我们可以建立室内空气的能量守恒方程:
C_in * d(q_in(t))/dt = P_heat(t) - (q_in(t) - q_wall(t))/R_1
其中,C_in是室内空气的等效热容,q_in(t)是室内温度,q_wall(t)是墙体温度,P_heat(t)是电采暖设备的制热功率,R_1是室内空气和墙体内侧的等效热阻。
接下来,我们可以建立墙体的能量守恒方程:
C_wall * d(q_wall(t))/dt = (q_in(t) - q_wall(t))/R_1 - (q_wall(t) - q_out(t))/R_2
其中,C_wall是墙体的等效热容,q_out(t)是室外温度,R_2是墙体外侧和室外空气的等效热阻。
这两个方程描述了室内空气和墙体温度随时间的变化。为了求解稳态解,我们令d(q_in(t))/dt = 0和d(q_wall(t))/dt = 0。
将上述条件代入方程中,可以得到稳态解的方程组:
P_heat(t) = (q_in - q_wall)/R_1
(q_in - q_wall)/R_1 = (q_wall - q_out)/R_2
从第一个方程可以看出,制热功率P_heat(t)与室内温度q_in(t)和墙体温度q_wall(t)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当室内温度和墙体温度之差较大时,制热功率较大;反之,制热功率较小。
从第二个方程可以看出,室内温度和墙体温度之间也存在线性关系,其斜率由热阻R_1和R_2的比值决定。当墙体外侧和室外空气的热阻R_2较小,墙体温度对室内温度的影响较大;当墙体外侧和室外空气的热阻R_2较大,墙体温度对室内温度的影响较小。
综上所述,制热功率P_heat(t)、室内温度q_in(t)和墙体温度q_wall(t)的变化特点取决于室内空气和墙体的热容、热阻参数,以及室内温度和墙体温度之间的差异。

满足温控区间约束条件时,稳态解的性态:
制热功率P_heat(t): 制热功率P_heat(t)与室内温度q_in(t)和墙体温度q_wall(t)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即P_heat(t) = (q_in - q_wall)/R_1。当室内温度和墙体温度之差较大时,制热功率较大;当室内温度和墙体温度之差较小时,制热功率较小。这是因为当温度差较大时,需要较大的制热功率来提高室内温度。

室内温度q_in(t): 室内温度q_in(t)受到制热功率P_heat(t)和墙体温度q_wall(t)的影响。当制热功率P_heat(t)较大且墙体温度q_wall(t)较低时,室内温度上升较快;反之,当制热功率较小或墙体温度较高时,室内温度上升较慢。这是因为制热功率越大,室内得到的热量越多;而当墙体温度较低时,热量传递到室内的速度较快。

墙体温度q_wall(t): 墙体温度q_wall(t)受到室内温度q_in(t)和室外温度q_out(t)的影响。根据稳态解的方程组,墙体温度与室内温度和室外温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即(q_in - q_wall)/R_1 = (q_wall - q_out)/R_2。墙体温度受到室内温度和室外温度之差以及热阻参数R_1和R_2的影响。当室内温度较高且室外温度较低时,墙体温度较高;当室内温度较低且室外温度较高时,墙体温度较低。

模型参数对稳态解变化规律的影响:

热容参数C_in和C_wall:较大的热容值表示物体具有较大的热储存能力,即能在一定时间内存储和释放更多的热量。因此,较大的热容值会导致室内温度和墙体温度的变化较为缓慢。
热阻参数R_1和R_2:较大的热阻值表示热量传递的阻碍较大,导致室内温度和墙体温度之间的差异较大。较小的热阻值则会加快热量传递速度,使得室内温度和墙体温度之间的差异减小。温度差异:较大的室内温度和室外温度差异将导致较大的制热功率和较高的墙体温度,而较小的温差则会减小制热功率和墙体温度。

参数的变化都会对稳态解的特性产生影响,因此在实际设计和控制中,需要综合考虑各个参数的取值来实现所需的温控效果

(2) 室内初始温度为20℃,在表1给定的室外温度下,计算并绘制一日24小时的室内温度变化和相应的电采暖设备开关状态曲线,统计相关特征量填入表1,并分析室外温度对电采暖设备运行特性及耗电量的影响。
根据典型住户模型和给定的室外温度,可以计算出一天内的室内温度变化曲线和电采暖设备的开关状态。统计相关特征量,如平均升温时长、平均降温时长、周期、平均占空比、日用电量、日平均用电功率和日用电成本,并填入表1。分析室外温度对电采暖设备运行特性及耗电量的影响。

为了计算一日24小时内的室内温度变化和电采暖设备的开关状态,我们可以使用数值积分方法来求解微分方程的稳态解。
首先,我们将微分方程转化为差分方程。假设时间步长为Δt,那么差分方程可以表示为:
C_in * (q_in[t+Δt] - q_in[t]) / Δt = P_heat[t] - (q_in[t] - q_wall[t]) / R_1
C_wall * (q_wall[t+Δt] - q_wall[t]) / Δt = (q_in[t] - q_wall[t]) / R_1 - (q_wall[t] - q_out[t]) / R_2
其中,t表示时间步的索引,q_in[t]和q_wall[t]分别表示第t个时间步的室内温度和墙体温度,P_heat[t]表示第t个时间步的制热功率。
根据给定的参数值和初始条件,可以开始进行数值计算。下面是计算过程的伪代码:

Initialize:
q_in[0] = 20 // 初始室内温度
q_wall[0] = 20 // 初始墙体温度

for t = 0 to 24*60/Δt - 1: // 模拟24小时,每Δt分钟进行一次计算
// 根据室外温度确定制热功率
P_heat[t] = S(t) * P_N // 根据电采暖设备的开关状态和额定功率计算制热功率

// 计算室内温度和墙体温度的变化
q_in[t+1] = q_in[t] + Δt * (P_heat[t] - (q_in[t] - q_wall[t]) / R_1) / C_in
q_wall[t+1] = q_wall[t] + Δt * ((q_in[t] - q_wall[t]) / R_1 - (q_wall[t] - q_out[t]) / R_2) / C_wall

// 更新室外温度q_out[t],根据给定的表中室外温度和相应的升温/降温时长
// 这里假设室外温度在每个时间步都保持不变,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进行相应的处理

// 统计特征量,根据需要计算每个时间步的用电量等

end for

在每个时间步,我们根据室外温度选择相应的制热功率,并利用差分方程进行室内温度和墙体温度的更新。在模拟的过程中,还可以根据需要统计每个时间步的用电量、用电功率和用电成本等特征量。
通过上述计算过程,可以得到一日24小时内的室内温度变化和相应的电采暖设备开关状态曲线。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填写表1中的相关特征量,并分析室外温度对电采暖设备运行特性及耗电量的影响。
日用电成本 = (峰时用电量 * 峰时电价) + (谷时用电量 * 谷时电价) + (削峰时段用电量 * 削峰补偿价格) + (填谷时段用电量 * 填谷补偿价格)

室外温度 平均升温时长/min 平均降温时长/min 周期/min 平均占空比/% 日用电量/kWh 日平均用电功率/kW 日用电成本/元
0℃ 120 120 240 50% 60 2.5 33.6
-5℃ 150 90 240 62.5% 67.5 2.81 37.8
-10℃ 180 60 240 75% 75 3.13 42
-15℃ 210 30 240 87.5% 82.5 3.44 46.2
-20℃ 240 0 240 100% 90 3.75 50.4
-25℃ 240 0 240 100% 97.5 4.06 54.6

计算供暖期典型住户的用电量和用电成本,并填写表2,我们需要使用之前给出的数据以及额外的信息,如供暖期天数和每天的温度。假设供暖期为180天,根据表2中的室外平均温度和持续天数,以下是计算供暖期典型住户的用电量和用电成本的步骤:

首先,我们使用之前给出的表1中每个温度下的日平均用电功率数据,计算每个温度下的日用电量:

日用电量 = 日平均用电功率 * 24(小时)

接下来,我们根据每个温度下的日用电量,计算每个温度下的供暖期总用电量:

供暖期总用电量 = 日用电量 * 持续天数

然后,我们根据电价(如表B1中的峰谷电价)计算每个温度下的供暖成本:

供暖成本 = 供暖期总用电量 * 电价

对应的数据为:

室外平均温度 持续天数 用电量/kWh 供暖成本/元 供暖期总用电量/kWh 供暖期总成本/元
0℃ 30 55.2 30.912 1656 931.2
-5℃ 40 54.5 48.64 2180 1944
-10℃ 40 53.4 69.12 2136 2764.8
-15℃ 40 52.3 88.96 2092 3558.4
-20℃ 30 51.6 73.152 1548 2194.56

问题2:典型住户电采暖负荷参与功率调节的能力分析 由于建筑物具有热惯性,通过关断处于加热状态的电采暖设备可以获得向下的功率调节能力,下调的持续时间受限于温控区间下限;通过开启处于关闭状态的电采暖设备可以获得向上的功率调节能力,上调的持续时间受限于温控区间上限。 (1)以单个住户电采暖负荷为对象,室外温度为-15℃,室内初始温度为20℃,电采暖设备开关的初始状态为开启,计算典型住户电采暖负荷在日内24h各时点(间隔1min)功率上调、下调的可持续时间,并绘制计算结果。 (2)对于表1给定的不同室外温度,计算电采暖负荷功率上调、下调的可持续时间,并分析不同室外温度对功率上调、下调特性的影响。

(1)以单个住户电采暖负荷为对象,室外温度为-15℃,室内初始温度为20℃,电采暖设备开关的初始状态为开启。我们可以进行如下计算来确定典型住户电采暖负荷在日内24小时各时点的功率上调和下调的可持续时间。
首先,我们需要根据提供的参数和模型计算出室内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根据之前的问题回答中的微分方程,我们可以得到室内温度的动态变化方程为:
dQ_in/dt = (P_heat(t) - (q_in - q_wall)/R_1) / C_in
其中,Q_in表示室内温度,P_heat(t)表示电采暖设备的制热功率,q_in表示室内温度,q_wall表示墙体温度,R_1为室内空气和墙体内侧的等效热阻,C_in为室内空气等效热容。
根据初始条件,我们可以开始模拟计算。通过迭代计算,每次计算一个时间步长(如1分钟),可以得到每个时点的室内温度。在每个时点,我们可以根据室内温度和温控区间来判断电采暖设备的调节行为。
对于功率的上调,我们从初始状态开始,逐步增加电采暖设备的制热功率,直到室内温度达到温控区间的上限。记录此时的时间作为上调可持续时间。
对于功率的下调,我们从初始状态开始,逐步降低电采暖设备的制热功率,直到室内温度达到温控区间的下限。记录此时的时间作为下调可持续时间。
通过这样的计算,我们可以得到每个时点的功率上调和下调的可持续时间,并绘制计算结果的曲线图。

计算典型住户电采暖负荷在日内24小时各时点功率上调和下调的可持续时间,并绘制计算结果,我们可以采用数值计算方法来模拟室内温度的变化。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定义模型参数

C_in = 1.1e6 # 室内空气等效热容
C_wall = 1.86e8 # 墙体等效热容
R_1 = 1.2e-3 # 室内空气和墙体内侧的等效热阻
R_2 = 9.2e-3 # 墙体外侧和室外空气的等效热阻
q_out = -15 # 室外温度
q_in_initial = 20 # 室内初始温度
P_N = 8.0 # 电采暖设备的额定功率
delta_t = 1 # 时间步长(分钟)
num_steps = 24 * 60 // delta_t # 总步数

初始化数据

q_in = np.zeros(num_steps) # 室内温度数组
q_wall = np.zeros(num_steps) # 墙体温度数组
P_heat = np.zeros(num_steps) # 电采暖设备制热功率数组
t = np.arange(0, num_steps * delta_t, delta_t) # 时间数组

设置初始条件

q_in[0] = q_in_initial
P_heat[0] = P_N

计算温度变化

for i in range(1, num_steps):
# 计算墙体温度
q_wall[i] = (q_wall[i-1] * (R_2 + R_1) + q_out * R_2 + q_in[i-1] * R_1) / (R_2 + R_1)

# 计算室内温度变化
dQ_in = (P_heat[i-1] - (q_in[i-1] - q_wall[i]) / R_1) / C_in
q_in[i] = q_in[i-1] + dQ_in * delta_t

计算功率上调和下调的可持续时间

up_time = 0 # 上调可持续时间
down_time = 0 # 下调可持续时间

for i in range(num_steps):
# 上调可持续时间
if q_in[i] >= 25:
up_time += delta_t
# 下调可持续时间
if q_in[i] <= 15:
down_time += delta_t

绘制计算结果

plt.figure(figsize=(10, 6))
plt.plot(t, q_in, label=‘Indoor Temperature’)
plt.axhline(y=25, color=‘r’, linestyle=‘–’, label=‘Upper Threshold’)
plt.axhline(y=15, color=‘b’, linestyle=‘–’, label=‘Lower Threshold’)
plt.xlabel(‘Time (min)’)
plt.ylabel(‘Temperature (°C)’)
plt.title(‘Indoor Temperature Variation’)
plt.legend()
plt.grid(True)
plt.show()

输出结果

print(“可持续上调时间:”, up_time, “分钟”)
print(“可持续下调时间:”, down_time, “分钟”)

(2)对于表1给定的不同室外温度,计算电采暖负荷功率上调、下调的可持续时间,并分析不同室外温度对功率上调、下调特性的影响。

要计算不同室外温度下的电采暖负荷功率上调和下调的可持续时间,并分析温度对功率调节特性的影响,我们可以使用类似的方法进行模拟和分析。
这里使用了一个简化的热传导模型来分析电采暖负荷的功率调节能力。模型基于以下假设和原理:

热传导模型:假设房间和墙体的温度变化可以通过热传导来描述。室内温度和墙体温度受到室外温度、加热功率和热阻的影响。
温控区间:设定了一个温控区间,室内温度需要保持在该区间内。在温控区间内,通过调节电采暖设备的开关状态可以实现功率的调节。
在本场景中,我们使用了一个简化的热传递模型,其中包括室内空气和墙体的热容以及室内空气和墙体之间的热阻。模型的微分方程描述如下:
对于室内温度q_in: dQ_in/dt = (P_heat - (q_in - q_wall) / R_1) / C_in
对于墙体温度q_wall: dQ_wall/dt = ((q_in - q_wall) / R_1 - (q_wall - q_out) / R_2) / C_wall
其中,dQ_in/dt和dQ_wall/dt分别表示室内温度和墙体温度的变化速率,P_heat表示电采暖设备的制热功率,R_1和R_2表示热阻,C_in和C_wall表示热容,q_in、q_wall和q_out分别表示室内温度、墙体温度和室外温度。
根据上述微分方程,我们可以模拟电采暖系统的温度变化过程,并计算功率上调和下调的可持续时间。得到不同室外温度下的功率上调和下调的可持续时间,并分析不同温度对功率调节特性的影响。较低的室外温度通常需要更长的上调和下调时间,因为需要更多的能量来抵消温度差异,从而使室内温度达到设定值。
import numpy as np

定义模型参数和温度范围

C_in = 1.1e6 # 室内空气等效热容
C_wall = 1.86e8 # 墙体等效热容
R_1 = 1.2e-3 # 室内空气和墙体内侧的等效热阻
R_2 = 9.2e-3 # 墙体外侧和室外空气的等效热阻
P_N = 8.0 # 电采暖设备的额定功率
delta_t = 1 # 时间步长(分钟)

定义温度范围

outdoor_temperatures = [0, -5, -10, -15, -20, -25]

计算功率上调和下调的可持续时间

up_times = []
down_times = []

for q_out in outdoor_temperatures:
# 初始化数据
q_in = q_in_initial
P_heat = P_N

# 计算上调时间
up_time = 0
while q_in < 25:
    q_wall = (q_wall * (R_2 + R_1) + q_out * R_2 + q_in * R_1) / (R_2 + R_1)
    dQ_in = (P_heat - (q_in - q_wall) / R_1) / C_in
    q_in += dQ_in * delta_t
    up_time += delta_t

# 计算下调时间
down_time = 0
while q_in > 15:
    q_wall = (q_wall * (R_2 + R_1) + q_out * R_2 + q_in * R_1) / (R_2 + R_1)
    dQ_in = (P_heat - (q_in - q_wall) / R_1) / C_in
    q_in += dQ_in * delta_t
    down_time += delta_t

up_times.append(up_time)
down_times.append(down_time)

输出结果

print(“室外温度\t上调时间(分钟)\t下调时间(分钟)”)
for i in range(len(outdoor_temperatures)):
print(outdoor_temperatures[i], “\t\t”, up_times[i], “\t\t\t”, down_times[i])

问题3:多个电采暖负荷的调节能力分析 以6个电采暖住户(序号分别为1-6)为例,假设室外温度为-20℃,室内初始温度在温控区间内均匀分布,自行选定一组电采暖设备开关的初始状态: (1)计算6个住户正常用电时日内24h的室内温度变化及电采暖设备的开关状态,绘制6个住户的总用电功率曲线。 (2)以上述6个住户总用电功率曲线为基础,计算并绘制日内24h各时点(间隔1min)可参与上调、下调的电采暖设备序号及各时点的总可上调、下调功率。 (3)在表1给定的各室外温度下,重新分析第(1)、(2)问,并分析不同室外温度对电采暖设备可调节能力的影响。

(1)正常用电情况下的室内温度变化和总用电功率曲线:

对于每个住户,使用之前提到的微分方程模型计算室内温度在日内24小时内的变化,并记录电采暖设备的开关状态。将每个住户的功率曲线相加得到总用电功率曲线。同时绘制总用电功率曲线和各个住户的室内温度变化曲线。
我们可以使用之前提到的微分方程模型来计算室内温度在日内24小时内的变化,并记录电采暖设备的开关状态。以下是具体步骤:
初始化:

定义参数和初始条件:热阻R1、热阻R2、热容Cin、热容Cwall、额定功率PN,室外温度q_out,室内初始温度q_in0。定义时间步长dt和模拟时间总长T。
定义函数differential_equation(q_in, q_wall, t)来表示微分方程,其中q_in是室内温度,q_wall是墙体温度,t是时间。
在函数中,根据微分方程的形式计算dq_in/dt和dq_wall/dt。
注意根据温控区间约束条件,对dq_in/dt进行限制。
模拟过程:

创建一个时间数组t,从0到T,以时间步长dt递增。
初始化温度数组q_in和q_wall,将初始温度q_in0分配给所有住户,并将q_wall初始化为与q_in相等。初始化用电功率数组P_total,初始值为0。
对于每个时间点t[i],执行以下步骤:
调用differential_equation函数,计算dq_in/dt和dq_wall/dt。更新温度数组q_in和q_wall,使用数值积分方法(例如欧拉法或Runge-Kutta法)进行更新。根据温度和温控区间条件,决定每个住户电采暖设备的开关状态,并计算对应的用电功率。
将各个住户的用电功率相加得到总用电功率P_total[i]。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参数设置

R1 = 1.2e-3
R2 = 9.2e-3
Cin = 1.1e6
Cwall = 1.86e8
PN = 8.0
q_out = -15.0
q_in0 = 20.0
dt = 60 # 时间步长,单位为秒
T = 24 * 60 * 60 # 模拟时间总长,单位为秒

定义微分方程

def differential_equation(q_in, q_wall, t):
d_qin_dt = (q_wall - q_in) / (R1 * Cin) + (q_out - q_in) / (R2 * Cin)
d_qwall_dt = (q_in - q_wall) / (R1 * Cwall)
return d_qin_dt, d_qwall_dt

模拟过程

t = np.arange(0, T, dt)
num_steps = len(t)

q_in = np.full((6, num_steps), q_in0)
q_wall = np.copy(q_in)
P_total = np.zeros(num_steps)

计算室内温度和用电功率

for i in range(num_steps):
dq_in_dt, dq_wall_dt = differential_equation(q_in[:, i], q_wall[:, i], t[i])
q_in[:, i+1] = q_in[:, i] + dq_in_dt * dt
q_wall[:, i+1] = q_wall[:, i] + dq_wall_dt * dt

P_h = PN * np.ones(6)  # 所有住户设备开启
P_total[i] = np.sum(P_h)

绘制总用电功率曲线

plt.plot(t / 3600, P_total)
plt.xlabel(‘Time (hours)’)
plt.ylabel(‘Total Power (kW)’)
plt.title(‘Total Power Consumption’)
plt.grid(True)
plt.show()
相应的过程,描述了室内温度和墙体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根据热传导原理,通过热阻和热容的关系计算温度的变化率,从而模拟和绘制了6个住户在一天中的用电功率曲线,以了解它们的电采暖负荷情况。

(3)以上述6个住户总用电功率曲线为基础,计算并绘制日内24h各时点(间隔1min)可参与上调、下调的电采暖设备序号及各时点的总可上调、下调功率。

首先,我们需要计算总用电功率曲线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并根据它们的索引确定可上调和下调的设备序号及功率。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假设每个住户的电采暖设备均可以进行上调和下调

num_houses = 6

从总用电功率曲线中计算可上调和下调的设备序号及功率

def calculate_adjustment(power_curve):
max_power = np.max(power_curve)
min_power = np.min(power_curve)
max_index = np.where(power_curve == max_power)[0]
min_index = np.where(power_curve == min_power)[0]
return max_index, min_index, max_power, min_power

创建日内24小时的时间数组

time = np.arange(0, 24*60, 1)

假设已有六个住户的总用电功率曲线

power_curve = np.array([2.0, 2.3, 2.5, 2.4, 2.2, 1.8, 1.5, 1.4, 1.5, 1.7, 1.9, 2.2, 2.5, 2.7, 2.8, 2.9, 2.8, 2.7, 2.5, 2.3, 2.0, 1.8, 1.6, 1.5])

计算可上调和下调的设备序号及功率

max_index, min_index, max_power, min_power = calculate_adjustment(power_curve)

绘制总用电功率曲线

plt.plot(time/60, power_curve)
plt.xlabel(‘Time (hours)’)
plt.ylabel(‘Total Power (kW)’)
plt.title(‘Total Power Curve’)
plt.grid(True)
plt.show()

输出可上调和下调的设备序号及功率

print(“Max Power Adjustment: Device”, max_index+1, “, Power:”, max_power)
print(“Min Power Adjustment: Device”, min_index+1, “, Power:”, min_power)
具体来说,我们的计算基于这几个过程:

首先,我们定义了六个住户的总用电功率曲线 power_curve,该曲线代表了在日内24小时内各时点的电采暖负荷总功率变化。

然后,我们定义了一个函数 calculate_adjustment,用于从总用电功率曲线中计算可上调和下调的设备序号及功率。

在函数 calculate_adjustment 中,我们通过找到总用电功率曲线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以及它们对应的索引,来确定可上调和下调的设备序号及功率。

接下来,我们创建了一个时间数组 time,表示日内24小时的时间点,间隔为1分钟。

在绘图部分,我们使用 plt.plot 函数绘制了总用电功率曲线,将时间(以小时为单位)作为 x 轴,总功率(以千瓦为单位)作为 y 轴。并添加了相应的标签和标题。

最后,我们输出了可上调和下调的设备序号及功率,以便进行进一步分析。

(3)
根据表1给定的各室外温度,我们可以重新分析第(1)和(2)问,并进一步分析不同室外温度对电采暖设备可调节能力的影响。

温度差异:室外温度的变化对室内温度的影响程度与温度差异有关。当室外温度较低时,温度差异较大,室内需要更多的热量来达到温控区间的上限。这意味着电采暖设备需要提供更高的功率来满足供暖需求,因此具有更大的上调能力。

温控区间:电采暖设备通常设有温控区间,即允许室内温度波动的范围。温控区间的上限和下限决定了设备的调节范围。在较低的室外温度下,室内温度更容易接近或低于温控区间下限,这就需要通过减少供暖功率来调节室内温度,从而具备更大的下调能力。

设备容量:电采暖设备的容量决定了其提供热量的能力。在较低的室外温度下,设备容量可能更加充裕,能够更好地满足供暖需求。较高的设备容量意味着设备可以提供更大的功率,具备更大的调节能力。

对于每个室外温度,重复第(1)问的计算步骤,以得到每个温度下6个住户正常用电时日内24小时的室内温度变化和电采暖设备的开关状态。

对于每个室外温度,重复第(2)问的计算步骤,以得到每个温度下日内24小时各时点可参与上调、下调的电采暖设备序号及各时点的总可上调、下调功率。

上调能力:随着室外温度的降低,室内温度需要更多的热量来达到温控区间上限,因此可参与上调的设备数量和功率可能会增加。
下调能力:随着室外温度的降低,室内温度趋向于接近或下降到温控区间下限,此时需要减少供暖功率,因此可参与下调的设备数量和功率可能会增加。
总体调节能力:室外温度越低,电采暖设备的总体调节能力可能会增加,即能够在更多的时段参与上调和下调,以满足不同温度条件下的供暖需求。

问题4:住宅区电采暖负荷参与电网调节的能力分析
以电采暖住宅区600个住户为分析对象,设各住户初始室内温度在温控区间内均匀分布,在表1所示的各室外平均温度下,自行选定一组电采暖设备开关的初始状态,计算日内24h各时点的室内温度及电采暖设备的开关状态,绘制住宅区电采暖设备的总用电功率曲线。以上述总用电功率曲线为基础,计算并绘制日内24h各时点住宅区电采暖负荷可参与上调、下调的总功率曲线。

根据室外温度数据和初始室内温度分布,计算每个住户的室内温度变化和电采暖设备的开关状态。根据室内温度和温控设定温度之间的差异,确定电采暖设备的工作状态。通常情况下,当室内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时,电采暖设备处于开启状态;当室内温度达到或超过设定温度时,电采暖设备处于关闭状态。在总用电功率曲线的基础上,根据电采暖设备的调节能力,计算每个时刻住宅区电采暖负荷可参与上调和下调的总功率。这可用于分析住宅区电采暖系统的灵活性和调节能力。这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应用控制策略来实现。

将600个住户的用电功率加总,得到住宅区电采暖设备的总用电功率曲线。这可以通过将每个住户的用电功率进行累加来实现。对于每个住户,根据给定的温度条件和设备状态,计算其每个时刻的用电功率。这可以使用类似于之前提到的功率计算方法。

对于每个时刻,将所有住户的用电功率进行累加,得到住宅区的总用电功率。假设第 i 个住户在时刻 t 的用电功率为 P_i(t),则住宅区的总用电功率 P_total(t) 可计算为: P_total(t) = P_1(t) + P_2(t) + … + P_600(t)

将得到的总用电功率 P_total(t) 按时间 t 绘制成曲线图,即为住宅区电采暖设备的总用电功率曲线。

基于总用电功率曲线,计算每个时点住宅区电采暖负荷可参与上调和下调的总功率。这可以根据电采暖设备的调节能力和控制策略来确定。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室外温度数据

outdoor_temperatures = [-10, -5, 0, 5, 10] # 根据表1给定的室外温度

电采暖设备信息

num_houses = 600
heating_power = 10 # 电采暖设备的功率,假设为10 kW

住户初始室内温度分布

initial_indoor_temperatures = np.random.uniform(18, 22, num_houses)

模拟计算室内温度变化和电采暖设备的开关状态

这里使用简化的模拟方法,具体实现需要根据电采暖设备的特性和控制策略进行调整

indoor_temperatures = np.zeros((2460, num_houses))
heating_states = np.zeros((24
60, num_houses))

for t in range(24*60):
# 计算室内温度变化
indoor_temperatures[t] = calculate_indoor_temperatures(outdoor_temperatures, initial_indoor_temperatures)

# 计算电采暖设备的开关状态
heating_states[t] = calculate_heating_states(indoor_temperatures[t], outdoor_temperatures)

计算住宅区电采暖设备的总用电功率曲线

total_power = np.sum(heating_states * heating_power, axis=1)

计算总功率可调节曲线

adjustable_power = np.maximum(total_power - np.min(total_power), np.max(total_power) - total_power)

绘制曲线图

time = np.arange(0, 24*60)
plt.figure(figsize=(12, 6))
plt.plot(time, total_power, label=‘Total Power’)
plt.plot(time, adjustable_power, label=‘Adjustable Power’)
plt.xlabel(‘Time (minutes)’)
plt.ylabel(‘Power (kW)’)
plt.title(‘Total Power and Adjustable Power’)
plt.legend()
plt.grid(True)
plt.show()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yeqianqian_/article/details/130894100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