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原则(单一职责原则 开放封闭原则 里氏替换原则 依赖倒置原则 接口隔离原则 迪米特法则)

单一职责原则(SRP)

高内聚低耦合为程序设计原则,确保一个类或方法只负责单一功能或职责,避免代码耦合度高问题,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可读性。

从三大特性角度看原则:

封装:将一个类的职责限制在一个范围内避免代码重复和混乱
继承:确保基类以及派生类都只需要专注于一个功能

应用的设计模式:

工厂模式中将对象的创建和使用分离开来,符合单一职责原则的要求。
代理模式中为其他对象提供一种代理以控制对这个对象的访问,并将代理对象和被代理对象分别负责自己的职责。
观察者模式中定义了一种一对多的依赖关系,当一个对象发生改变时,所有依赖它的对象都会得到通知,各自负责自己的职责。
装饰器模式中动态地给对象添加一些额外的职责,而不影响这个对象的其他职责。
策略模式中定义一系列算法,将它们封装起来,并且使它们可以相互替换,每个算法实现一个单一的职责。

开放封闭原则(OCP)

对修改关闭对扩展开放,通过抽象化和接口定义提供可扩展性,同时避免对原有代码的大规模修改。

从三大特性角度看原则:

多态: 通过抽象来实现多态可以使不同的实现有共同的接口,从而使得代码更具可扩展性。
封装:可以促进封装将代码封装在类中可以使得代码更加稳定,并且使得变化更容易管理。

应用的设计模式:

模板方法模式:定义一个操作中的算法的骨架,将一些步骤延迟到子类中实现。通过在父类中定义抽象方法或钩子函数,来让子类实现具体的功能,从而避免了对原有代码的修改。
策略模式:定义一系列算法,将它们分别封装起来,并且使它们可以相互替换。通过封装算法,我们可以在不修改原有代码的情况下增加新的算法实现,从而实现了对扩展的开放。
装饰器模式:动态地给一个对象添加一些额外的职责,而不改变其结构。通过在不改变原有代码的情况下,增加新的装饰器类来扩展对象的功能,从而实现了对扩展的开放。
观察者模式:定义了一种一对多的依赖关系,当一个对象发生改变时,所有依赖它的对象都会得到通知。通过将被观察者和观察者分离开来,我们可以在不修改原有代码的情况下增加新的观察者类,从而实现了对扩展的开放。

里氏替换原则(LSP)

保证子类可以替换父类并且不改变程序的正确性,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从三大特性角度看原则:

多态:通过接口抽象实现多态,从而增加程序的灵活性。
继承:确保了派生类可以完全取代基类,并且可以提高代码重用性。

应用的设计模式:

工厂方法模式:定义一个创建对象的接口,让子类决定实例化哪一个类。通过将对象的创建过程交给子类来完成,我们可以保证在父类和子类之间的同步性,从而遵循了里氏替换原则。
策略模式:定义一系列算法,将它们分别封装起来,并且使它们可以相互替换。通过将策略抽象成一个接口,不同的子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实现该接口,从而遵循了里氏替换原则。
模板方法模式:定义一个操作中的算法的骨架,将一些步骤延迟到子类中实现。通过在父类中定义抽象方法或钩子函数,让子类实现具体的功能,从而遵循了里氏替换原则。
适配器模式: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换成客户希望的另外一个接口。通过适配器类来实现原有接口和目标接口之间的适配,从而遵循了里氏替换原则。

依赖倒置原则(DIP)

通过接口定义降低模块间的耦合度,提高系统的可重用性、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从三大特性角度看原则:

多态与封装:通过使用接口或者抽象类,高层次模块可以从底层实现中分离出来,并且只与其抽象接口通信。

应用的设计模式:

工厂方法模式:定义一个创建对象的接口,让子类决定实例化哪一个类。通过将对象的创建过程交给子类来完成,并且使用工厂接口来代替具体的实现类,从而实现了依赖倒置原则。
抽象工厂模式:提供一个接口,用于创建相关或依赖对象的家族,而不需要明确指定具体类。通过使用抽象工厂接口和抽象产品接口来代替具体的实现类,从而实现了依赖倒置原则。
依赖注入模式:通过构造函数、Setter方法或接口注入的方式,将具体的实现类注入到使用它的类中。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将具体实现类的创建和使用分离开来,并且使用接口或抽象类来进行编程,从而实现了依赖倒置原则。
模板方法模式:定义一个操作中的算法的骨架,将一些步骤延迟到子类中实现。通过在父类中定义抽象方法或钩子函数,让子类实现具体的功能,并且使用接口或抽象类来进行编程,从而实现了依赖倒置原则。

接口隔离原则(ISP)

尽可能将接口拆分为小而专业的部分,防止客户端依赖过多不必要的接口,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从三大特性角度看原则:

多态:使用抽象接口使得代码更加灵活,并且可以避免过度依赖某些具体实现的问题。
封装:将接口拆分成小的、专注的接口可以降低程序复杂性。

应用的设计模式:

适配器模式: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换成客户希望的另外一个接口。通过使用适配器模式,我们可以将一个大而全的接口拆分成多个小而专注的接口,从而实现了接口隔离原则。
外观模式:为子系统提供一个单独的入口点,并且隐藏其内部的实现细节。通过定义一个高层次的接口来代表子系统的功能,在具体实现时,只需要实现这个高层次的接口即可,从而实现了接口隔离原则。
策略模式:定义一系列算法,将它们封装起来,并且使它们可以相互替换。通过将每种算法都抽象成一个接口,不同的策略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实现该接口,从而实现了接口隔离原则。
命令模式:将请求封装成一个对象,并且使得可以用不同的请求来参数化其他对象。通过将每种请求都抽象成一个接口,不同的命令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实现该接口,从而实现了接口隔离原则。

迪米特法则(LoD)

一个对象应该对其他对象有尽可能少的了解,降低系统的耦合度,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从三大特性角度看原则:

封装与多态:将实现细节和依赖关系隐藏起来,使系统更加稳定可维护,并可扩展性。

应用的设计模式:

中介者模式:定义一个中介对象来封装一系列的对象交互。通过将对象之间的通信转移给中介者处理,避免了对象之间的直接交互,从而实现了迪米特法则。
外观模式:为子系统提供一个单独的入口点,并且隐藏其内部的实现细节。通过在客户端与子系统之间增加一个外观对象,可以使得客户端只需要和外观对象进行交互,而不需要了解子系统的具体实现,从而实现了迪米特法则。
享元模式:运用共享技术来减少对象的创建数量,从而提高系统的性能。通过将公共部分抽象成享元对象,在多个对象之间共享这些对象,从而减少了对象之间的依赖关系,从而实现了迪米特法则。
观察者模式:定义一种一对多的依赖关系,当一个对象发生改变时,所有依赖它的对象都会得到通知。通过将被观察者和观察者分离开来,避免了对象之间的直接交互,从而实现了迪米特法则。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u010349629/article/details/130028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