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as产品如何实现管理即服务(Management as a Service),使IT系统是管理企业而非管理"系统"

一、国内的ToB市场

        美国在ToB领域已经有了那么多独角兽,中国也应该有的,所以很多企业都对标美国的ToB产品。但国内尚未诞生真正的独角兽企业,归咎于中国的企业由于发展的太快,路数太多,标准化产品很难通吃市场。而欧美发达国家在商业流程上足够标准。足够标准的商业流程,可以更好地帮助SaaS在更多的企业中扩张和应用。

        首先ToB市场肯定是存在的,但不一定和美国一样!美国是服务业大国,中国是制造业大国,性质完全不同,ToB的对象是B,但内容是对B的“管理”,所以不能照搬照抄来做这个市场。

        实际上ToB概念的提出是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信息化对企业应用的延伸,企业信息化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对于大中型企业恐怕已经被信息化n轮了,该做的事情都已经做得差不多了,而对于中小企业却做得一直差强人意,而这块市场之大众所周知,所以对于中国的ToB市场,中小企业,尤其是制造业,应该是重点

二、ToB的用户需求

        根据马洛斯的需求层次理论对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需求进行类比:

 

        根据信息化需求的层次对管理软件的发展做个分析图:

        纵坐标是上面所说的企业信息化需求的各个层次,横坐标为信息技术发展过程。

        随着企业管理信息化应用的普及,企业客户不再局限于对企业管理数据的“电子化”,更希望能够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通过信息化手段解决企业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如果上一套ERP就可以管好企业,那么管一个企业就太容易了,企业的管理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强烈,这时出现BPM、PaaS和“低代码”编程来帮助解决企业实际的管理需求。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随着社会分工和产业链的完善,各个企业终将融入整个社会的信息系统中,将通过大数据、区块链和物联网等技术互联互通。其中比较特别的是“钉钉、企业微信”这类IM产品,在ToB领域应用是借助在ToC应用中的成功,想拓展到ToB,虽然使用门槛比较低,但业务功能薄弱,更别说参与管理了。“

        图中“红线”为“管理红线”,红线以下的系统不能称之为“管理”软件,管理不是它们的核心内容,它们管理的只是企业的“数据”。

三、为什么说大多管理软件没有“管理”?

        “管理”是企业为完成一个目标协调各方工作的行为,企业管理也是一门涉及行业、人文、历史和管理者个人性格的行为,极具个性化,有些地方甚至很微妙。

        但我们提供的管理软件往往是固定的一套模式、一套管理理念,通过销售人员、实施顾问向企业介绍、匹配和说服,让企业对号入座,根据这个模式进行管理,甚至要企业修改调整已有的管理,以适应软件的要求,希望这样就可以达到预设理论中的管理效果。但在实际应用中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往往结果是企业“为信息化而信息化”,花了大量精力输入数据,但可能大多数数据对企业影响不大,需要加强的环节却不能满足。

        ToB阶段,采用SaaS模式,希望大量用户注册使用一套标准系统,弱化销售和实施,帮助企业实现管理的困难将更大。所以说,红线以下的管理系统有的只是管理系统的“管理”,而不是企业自己的“管理”,对于后一个“管理”是没有的。

四、怎样做才能真正做到管理企业的“管理”?

    首先我们先对企业管理和信息化技术这两者的思维方式做个分析。

    从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可以看出,最初是基于数据库理论,逐渐增加了各种业务逻辑操作,思维模式也是以“数据”为基础,设计是通常根据“业务场景”的工作内容设计对应的数据内容、建立逻辑关系和操作界面。

    每项工作基本上都需要建立这样一套,工作之间还有数据的关联、逻辑计算。这样当工作越来越多,相互关系越来越复杂的时候,整个结构就会变得非常复杂,不仅开发成本高,而且修改、调整会变得异常困难。 

    这样的系统也就难以适应个性化需求。

    下面再看一下企业管理的思维模式。

    企业管理思考的是管理中的各种资源的调配,数据只是这些资源的量化表现形式。需要系统帮助调配的是这些资源的相互协调的关系,业务的具体操作数据只是执行这些关系。

    由于传统软件设计的思维模式和通常管理思维模式有很大差异,所以管理的想法要实现信息化,需要由开发工具进行编写软件才能实现,实际上对这个环节要求是比较高的,既要有专业开发能力还要对企业管理的需求有准确、深入的了解,并且工作量也是不小的。虽然有PaaS和“低代码开发”帮助,也只不过使这个“桥”顺畅些,仍然有很大难度。

    因此,管理的调整变化,同时要求管理系统也要及时随之变化,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开发需要第三方支持,这样不仅困难、投入大,而且风险也很大。

    要跨越“红线”,就是要让“管理”作为系统的核心管理内容,成为管理的工具,并且要做到管理思维和计算机的思维模式统一、融合,为此也附庸风雅一下,把这种架构称作“MaaS”,“管理即服务”(Management as a Service)。

    MaaS就是在两种思维之间找出共性,既符合管理的思维习惯,又方便软件系统的处理,把管理的要素在管理系统中突出体现出来。

    具体的说,系统越过“红线”的标志应该是:

    A 系统的核心内容是“企业管理”,企业管理的诉求要在系统中体现;

    B 尊重企业管理,存在即合理,系统只是帮助企业实现管理的工具,协助发现管理的漏洞和不合理的地方;

    C 管理有变化的时候,可以随时修改、补充,并且逻辑清晰,操作简单,便于修改调整;

    D 成为“管理”的工具,而不是“数据工具” ,要在这个工具中体现管理和信息化思维模式的统一;
 

发布了39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3 · 访问量 2426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Hotice888/article/details/105340996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