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用旅程的比喻来思考人生,一个征程,一场远征,有个严肃的目的在终点等着我们。

 就好像是在说,人生的意义就是达到目的地,在目的地有成功,或其他的,来世或天堂。

 眼里只有目的地,一路上我们错过了所有的意义。  可是人生、我们的存在、宇宙的存在都没有“目的地”。  

人生是一个音乐般的东西,在音乐播放时你应该跳舞歌唱。

 Life is a musical thing

 

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想大概率你是迷茫了。  

就是常常觉得:  

我目前干的事情真的有意义吗?  

我努力学习究竟为了什么?  

我未来到底该做什么?  

我想成为怎样的人?  

我现在这样好吗?

 

迷茫,就是在突然一瞬间里,就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什么都不想干,不知道未来去往何处」的一 个状态。

我自己的感觉是,它往往是伴随着你需要作出重大选择的某个时刻,抑或是你突然开始质疑自己现 在的生活状态时,而这样到来的。

比如很多人的迷茫都是高考到选填大学志愿专业时开始,或者从大三、大四该选择考研还是找工作 的时候开始的,当然,哪怕是已经工作稳定成家结婚的中年人,也会因为过于安逸而不知道自己还 有何追求的时候感到迷茫。

 

迷茫就像是一种人生「卡」住了的感觉。 究其原因,有两点,一个是快乐门槛的降低,另一个是人生选择的折中性变大了。

现在人真正能够靠自己去思考的时间变少了,而虚假的快乐却变多了。

抖音背后的万人团队,头条智能的推荐算法,特效百出的综艺喜剧,无时不刻不在讨好着你,你只 需要动动手指,连上 wifi,就可以感受到被精心设计过的快乐。

于是,你思考意义,或者提升自我的时间被占领。 而 90 后生活的年代,也早已没有什么强迫性的压力了,许多选择都不必认真做,折中就好。

独生子女,用不着背负太多。考不上名校,二本一样可以混;嫌找工作累,就一直考研读博;毕业 了感觉毫无竞争力,直接回家父母帮你找找关系也能凑合找到个工作,食宿都省了。

于是,催你上进的压力也被排除了。

这样的生活,不能说喜欢,也不能说不喜欢;没有很幸福,也没有多不幸;并不算抗拒,但也没太 大激情。

问你到底想要怎样的生活,你自己也不知道。 于是就这样日复一日了下去。

2

所以迷茫,它属于一种状似「静止」的状态。

因为迷茫在短期内并不致命,它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慢慢的煎熬着我们的内心,消磨我们的精神能 量。

且它不像压力,因为在短期内它不会对你的实际生活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只是有点堵。

所以,很多人都并不会因为迷茫的感受,就马上做出实质的行动去改变现状,而只是停滞在手足无 措的迷茫状态之中。

或许你想说:「我就是不知道自己该做点什么,怎么办?」但真的很遗憾,我也不能告诉你该做什 么,可以做什么……因为这个问题只能由你自己回答。

且每个人的人生发展都是非线性的,这个曲率需要你自己去调整和测量,你也并不需要通过别人的 刻板印象和社会的潜规则去要求自己,你完全可以抗住这短暂的痛苦去自己探索一下。

 

我能为你做的,就是写一些经验和底层逻辑,帮你去找寻最适合自己的答案,而不是直接给你答 案。

毕竟人生怎么可能有参考答案呢?我给你的,也不一定适合你。 我们之所以会感到迷茫,通常是因为见识还没有匹配上认知,无法对现状去做出一些解释,还会对 一些新鲜且棘手的事情,感到痛苦和烦躁。

但我可以保证的是—— 探索未知的世界,输入新鲜的知识,输出有价值的东西,帮助更多的人…… 这是绝对能让你远离迷茫的事情。

那么下面,我也会给你三个步骤,帮助你先走出当下迷茫的状态,再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在未来 也离迷茫远一点。

来,我们再复习一遍上面的话:摆脱迷茫的第一步,就是先主动去改变这个「静止」的状态。

3

在第一步,你不用先着急赶走迷茫,而是先去随便做出一个动作,尽快得到一些确定的,有反馈的 东西,从这个【静止】的状态先走出来。

很多人在迷茫时,不是没有做出改变的努力,而是太想一下子就改变得脱胎换骨,给自己立了很多 夸张的 flag,结果不是高估了自己,就是太勉强自己,最后只能以失败告终。

所以这个阶段,一定要只做一些容易的事情,不要贪多~就先做一点就好,先动起来。

比如我给你定三件事吧,从明天起你就可以开始去做:

(1)把你每天起床的闹钟再调早 10 分钟;

(2)睡前做 10 个俯卧撑,女孩子的话就做 10 个仰卧起坐吧;

(3)买一本书,每天阅读 10 页。

为什么给你定这三件事呢? 因为,这三件事,分别代表作息规律、锻炼身体和保持学习。也是许多人爱给自己立的 flag 的简化 版。 毕竟刚刚也说了,不要一次性要求自己脱胎换骨,而是先从小小的改变做起。 可能你觉得这 3 件事能带给你的改变太小了,但我建议你先从做这三件事开始,不是想要你从中获 得多少好处,而是希望你先养成习惯。 《微习惯》这本书的作者斯蒂芬·盖斯,曾经给自己制定了一个 KPI:每天完成一个俯卧撑。 自然,他每天都能轻松地超额完成任务,在习惯养成后他慢慢加码,慢慢能一次就做 100 个俯卧撑

至于为什么让你去读书,也不用多讲了~每天读 10 页书的这个观点是胡适先生提出来的,说坚持一 年就能看三千六百多页书,坚持十年,足以成为一个学者。 总之,这些小小的正反馈,可以帮你养成习惯,然后你再尝试慢慢「加码」。

试着早起一小时,主动去晨跑,一个月看完两本书……有了前面的铺垫,做到这些会容易得多~  通过这 3 个小小的,简单的动作,你感受到了习惯的力量,你发现原来改变并不是看决心和努力,而是看时间和耐心的。

不在烈性,而在持续性。  于是,你慢慢从迷茫期的【静止状态】动了起来。

おすすめ

転載: blog.csdn.net/u012842630/article/details/116723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