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conseils pour l'optimisation du code Java

avant-propos

J'ai déjà écrit deux articles sur des problèmes liés à l'optimisation : " Parlez de 15 conseils pour l'optimisation SQL " et " Parlez de 11 conseils pour l'optimisation des performances d'interface ". Après leur publication, ils ont été bien accueillis par les internautes sur Internet. Le nombre élevé de lectures et de likes montre la valeur de ce type d'article.

Aujourd'hui, nous allons continuer à optimiser ce sujet. Parlons de 30 astuces pour optimiser du code en Java. J'espère que cela vous aidera.

1. Concaténer des chaînes avec String.format

Je ne sais pas si vous avez des chaînes épissées, en particulier dans le cas de plusieurs paramètres et de chaînes longues.

Par exemple, il y a une exigence maintenant : pour utiliser une requête get pour appeler une interface tierce, plusieurs paramètres doivent être épissés après l'url.

Auparavant, notre adresse de demande était épissée comme ceci :

String url = "http://susan.sc.cn?userName="+userName+"&age="+age+"&address="+address+"&sex="+sex+"&roledId="+roleId;

Les chaînes +sont concaténées avec des nombres, ce qui est très sujet aux erreurs.

StringBuilderIl a été optimisé plus tard, et la chaîne concaténée a été utilisée à la place :

StringBuilder urlBuilder = new StringBuilder("http://susan.sc.cn?");
urlBuilder.append("userName=")
.append(userName)
.append("&age=")
.append(age)
.append("&address=")
.append(address)
.append("&sex=")
.append(sex)
.append("&roledId=")
.append(roledId);

Une fois le code optimisé, il est un peu plus intuitif.

Mais ça a toujours l'air gênant.

À ce stade, vous pouvez utiliser l' String.formatoptimisation de méthode :

String requestUrl = "http://susan.sc.cn?userName=%s&age=%s&address=%s&sex=%s&roledId=%s";
String url = String.format(requestUrl,userName,age,address,sex,roledId);

La lisibilité du code s'est beaucoup améliorée d'un coup.

Nous pouvons généralement utiliser des String.formatméthodes pour concaténer les paramètres de requête d'URL, l'impression du journal et d'autres chaînes.

Mais il n'est pas recommandé de l'utiliser pour épisser des chaînes dans une boucle for, car son efficacité d'exécution est plus lente que d'utiliser le signe + pour épisser des chaînes ou d'utiliser StringBuilder pour épisser des chaînes.

2. Créer un flux d'E/S tamponnable

IO流On peut supposer que tout le monde l'utilise beaucoup. Nous avons souvent besoin de transférer des données vers 写入un certain fichier, ou des données d'un certain fichier, ou 读取même 内存du fichier a, du répertoire b 复制au répertoire c, etc.

JDK nous fournit une API très riche pour exploiter les flux IO.

Par exemple:

public class IoTest1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FileInputStream fis = null;
        FileOutputStream fos = null;
        try {
            File srcFile = new File("/Users/dv_susan/Documents/workspace/jump/src/main/java/com/sue/jump/service/test1/1.txt");
            File destFile = new File("/Users/dv_susan/Documents/workspace/jump/src/main/java/com/sue/jump/service/test1/2.txt");
            fis = new FileInputStream(srcFile);
            fos = new FileOutputStream(destFile);
            int len;
            while ((len = fis.read()) != -1) {
                fos.write(len);
            }
            fos.flush();
        } catch (IO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finally {
            try {
                if (fos != null) {
                    fos.close();
                }
            } catch (IO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try {
                if (fis != null) {
                    fis.close();
                }
            } catch (IO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

La fonction principale de cet exemple est de copier le contenu du fichier 1.txt dans le fichier 2.txt. Cet exemple utilise des flux d'E/S ordinaires, qui peuvent répondre aux exigences d'un point de vue fonctionnel, mais les performances ne sont pas très bonnes.

因为这个例子中,从1.txt文件中读一个字节的数据,就会马上写入2.txt文件中,需要非常频繁的读写文件。

优化:

public class Io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BufferedInputStream bis = null;
        BufferedOutputStream bos = null;
        FileInputStream fis = null;
        FileOutputStream fos = null;
        try {
            File srcFile = new File("/Users/dv_susan/Documents/workspace/jump/src/main/java/com/sue/jump/service/test1/1.txt");
            File destFile = new File("/Users/dv_susan/Documents/workspace/jump/src/main/java/com/sue/jump/service/test1/2.txt");
            fis = new FileInputStream(srcFile);
            fos = new FileOutputStream(destFile);
            bis = new BufferedInputStream(fis);
            bos = new BufferedOutputStream(fos);
            byte[] buffer = new byte[1024];
            int len;
            while ((len = bis.read(buffer)) != -1) {
                bos.write(buffer, 0, len);
            }
            bos.flush();
        } catch (IO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finally {
            try {
                if (bos != null) {
                    bos.close();
                }
                if (fos != null) {
                    fos.close();
                }
            } catch (IO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try {
                if (bis != null) {
                    bis.close();
                }
                if (fis != null) {
                    fis.close();
                }
            } catch (IO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

这个例子使用BufferedInputStreamBufferedOutputStream创建了可缓冲的输入输出流。

最关键的地方是定义了一个buffer字节数组,把从1.txt文件中读取的数据临时保存起来,后面再把该buffer字节数组的数据,一次性批量写入到2.txt中。

这样做的好处是,减少了读写文件的次数,而我们都知道读写文件是非常耗时的操作。也就是说使用可缓存的输入输出流,可以提升IO的性能,特别是遇到文件非常大时,效率会得到显著提升。

3.减少循环次数

在我们日常开发中,循环遍历集合是必不可少的操作。

但如果循环层级比较深,循环中套循环,可能会影响代码的执行效率。

反例

for(User user: userList) {
   for(Role role: roleList) {
      if(user.getRoleId().equals(role.getId())) {
         user.setRoleName(role.getName());
      }
   }
}

这个例子中有两层循环,如果userList和roleList数据比较多的话,需要循环遍历很多次,才能获取我们所需要的数据,非常消耗cpu资源。

正例

Map<Long, List<Role>> roleMap = roleList.stream().collect(Collectors.groupingBy(Role::getId));
for (User user : userList) {
    List<Role> roles = roleMap.get(user.getRoleId());
    if(CollectionUtils.isNotEmpty(roles)) {
        user.setRoleName(roles.get(0).getName());
    }
}

减少循环次数,最简单的办法是,把第二层循环的集合变成map,这样可以直接通过key,获取想要的value数据。

虽说map的key存在hash冲突的情况,但遍历存放数据的链表或者红黑树时间复杂度,比遍历整个list集合要小很多。

4.用完资源记得及时关闭

在我们日常开发中,可能经常访问资源,比如:获取数据库连接,读取文件等。

我们以获取数据库连接为例。

反例

//1. 加载驱动类
Class.forName("com.mysql.jdbc.Driver");
//2. 创建连接
Connection	connection = DriverManager.getConnection("jdbc:mysql//localhost:3306/db?allowMultiQueries=true&useUnicode=true&characterEncoding=UTF-8","root","123456");
//3.编写sql
String sql ="select * from user";
//4.创建PreparedStatement
PreparedStatement pstmt = conn.prepareStatement(sql);
//5.获取查询结果
ResultSet rs = pstmt.execteQuery();
while(rs.next()){
   int id = rs.getInt("id");
   String name = rs.getString("name");
}

上面这段代码可以正常运行,但却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即:ResultSet、PreparedStatement和Connection对象的资源,使用完之后,没有关闭。

我们都知道,数据库连接是非常宝贵的资源。我们不可能一直创建连接,并且用完之后,也不回收,白白浪费数据库资源。

正例

//1. 加载驱动类
Class.forName("com.mysql.jdbc.Driver");

Connection	connection = null;
PreparedStatement pstmt = null;
ResultSet rs = null;
try {
    //2. 创建连接
    connection = DriverManager.getConnection("jdbc:mysql//localhost:3306/db?allowMultiQueries=true&useUnicode=true&characterEncoding=UTF-8","root","123456");
    //3.编写sql
    String sql ="select * from user";
    //4.创建PreparedStatement
    pstmt = conn.prepareStatement(sql);
    //5.获取查询结果
    rs = pstmt.execteQuery();
    while(rs.next()){
       int id = rs.getInt("id");
       String name = rs.getString("name");
    }
} catch(Exception e) {
  log.error(e.getMessage(),e);
} finally {
   if(rs != null) {
      rs.close();
   }
   
   if(pstmt != null) {
      pstmt.close();
   }
   
   if(connection != null) {
      connection.close();
   }
}

这个例子中,无论是ResultSet,或者PreparedStatement,还是Connection对象,使用完之后,都会调用close方法关闭资源。

在这里温馨提醒一句:ResultSet,或者PreparedStatement,还是Connection对象,这三者关闭资源的顺序不能反了,不然可能会出现异常。

5.使用池技术

我们都知道,从数据库查数据,首先要连接数据库,获取Connection资源。

想让程序多线程执行,需要使用Thread类创建线程,线程也是一种资源。

通常一次数据库操作的过程是这样的:

  1. 创建连接
  2. 进行数据库操作
  3. 关闭连接

而创建连接和关闭连接,是非常耗时的操作,创建连接需要同时会创建一些资源,关闭连接时,需要回收那些资源。

如果用户的每一次数据库请求,程序都都需要去创建连接和关闭连接的话,可能会浪费大量的时间。

此外,可能会导致数据库连接过多。

我们都知道数据库的最大连接数是有限的,以mysql为例,最大连接数是:100,不过可以通过参数调整这个数量。

如果用户请求的连接数超过最大连接数,就会报:too many connections异常。如果有新的请求过来,会发现数据库变得不可用。

这时可以通过命令:

show variables like max_connections

查看最大连接数。

然后通过命令:

set GLOBAL max_connections=1000

手动修改最大连接数。

这种做法只能暂时缓解问题,不是一个好的方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最大的问题是:数据库连接数可以无限增长,不受控制。

这时我们可以使用数据库连接池

目前Java开源的数据库连接池有:

  • DBCP:是一个依赖Jakarta commons-pool对象池机制的数据库连接池。
  • C3P0:是一个开放源代码的JDBC连接池,它在lib目录中与Hibernate一起发布,包括了实现jdbc3和jdbc2扩展规范说明的Connection 和Statement 池的DataSources 对象。
  • Druid:阿里的Druid,不仅是一个数据库连接池,还包含一个ProxyDriver、一系列内置的JDBC组件库、一个SQL Parser。
  • Proxool:是一个Java SQL Driver驱动程序,它提供了对选择的其它类型的驱动程序的连接池封装,可以非常简单的移植到已有代码中。

目前用的最多的数据库连接池是:Druid

6.反射时加缓存

我们都知道通过反射创建对象实例,比使用new关键字要慢很多。

由此,不太建议在用户请求过来时,每次都通过反射实时创建实例。

有时候,为了代码的灵活性,又不得不用反射创建实例,这时该怎么办呢?

答:加缓存

其实spring中就使用了大量的反射,我们以支付方法为例。

根据前端传入不同的支付code,动态找到对应的支付方法,发起支付。

我们先定义一个注解。

@Retention(RetentionPolicy.RUNTIME)  
@Target(ElementType.TYPE)  
public @interface PayCode {  
     String value();    
     String name();  
}

在所有的支付类上都加上该注解

@PayCode(value = "alia", name = "支付宝支付")  
@Service
public class AliaPay implements IPay {  

     @Override
     public void pay() {  
         System.out.println("===发起支付宝支付===");  
     }  
}  

@PayCode(value = "weixin", name = "微信支付")  
@Service
public class WeixinPay implements IPay {  
 
     @Override
     public void pay() {  
         System.out.println("===发起微信支付===");  
     }  
} 
 
@PayCode(value = "jingdong", name = "京东支付")  
@Service
public class JingDongPay implements IPay {  
     @Override
     public void pay() {  
        System.out.println("===发起京东支付===");  
     }  
}

然后增加最关键的类:

@Service
public class PayService2 implements ApplicationListener<ContextRefreshedEvent> {  
     private static Map<String, IPay> payMap = null;  
     
     @Override
     public void onApplicationEvent(ContextRefreshedEvent contextRefreshedEvent) {  
         ApplicationContext applicationContext = contextRefreshedEvent.getApplicationContext();  
         Map<String, Object> beansWithAnnotation = applicationContext.getBeansWithAnnotation(PayCode.class);  
        
         if (beansWithAnnotation != null) {  
             payMap = new HashMap<>();  
             beansWithAnnotation.forEach((key, value) ->{  
                 String bizType = value.getClass().getAnnotation(PayCode.class).value();  
                 payMap.put(bizType, (IPay) value);  
             });  
         }  
     }  
    
     public void pay(String code) {  
        payMap.get(code).pay();  
     }  
}

PayService2类实现了ApplicationListener接口,这样在onApplicationEvent方法中,就可以拿到ApplicationContext的实例。这一步,其实是在spring容器启动的时候,spring通过反射我们处理好了。

我们再获取打了PayCode注解的类,放到一个map中,map中的key就是PayCode注解中定义的value,跟code参数一致,value是支付类的实例。

这样,每次就可以每次直接通过code获取支付类实例,而不用if...else判断了。如果要加新的支付方法,只需在支付类上面打上PayCode注解定义一个新的code即可。

注意:这种方式的code可以没有业务含义,可以是纯数字,只要不重复就行。

7.多线程处理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在某个接口中,调用其他服务的接口。

比如有这样的业务场景:

在用户信息查询接口中需要返回:用户名称、性别、等级、头像、积分、成长值等信息。

而用户名称、性别、等级、头像在用户服务中,积分在积分服务中,成长值在成长值服务中。为了汇总这些数据统一返回,需要另外提供一个对外接口服务。

于是,用户信息查询接口需要调用用户查询接口、积分查询接口 和 成长值查询接口,然后汇总数据统一返回。

调用过程如下图所示: 调用远程接口总耗时 530ms = 200ms + 150ms + 180ms

显然这种串行调用远程接口性能是非常不好的,调用远程接口总的耗时为所有的远程接口耗时之和。

那么如何优化远程接口性能呢?

上面说到,既然串行调用多个远程接口性能很差,为什么不改成并行呢?

如下图所示: 调用远程接口总耗时 200ms = 200ms(即耗时最长的那次远程接口调用)

在java8之前可以通过实现Callable接口,获取线程返回结果。

java8以后通过CompleteFuture类实现该功能。我们这里以CompleteFuture为例:

public UserInfo getUserInfo(Long id)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ExecutionException {
    final UserInfo userInfo = new UserInfo();
    CompletableFuture userFuture = CompletableFuture.supplyAsync(() -> {
        getRemoteUserAndFill(id, userInfo);
        return Boolean.TRUE;
    }, executor);

    CompletableFuture bonusFuture = CompletableFuture.supplyAsync(() -> {
        getRemoteBonusAndFill(id, userInfo);
        return Boolean.TRUE;
    }, executor);

    CompletableFuture growthFuture = CompletableFuture.supplyAsync(() -> {
        getRemoteGrowthAndFill(id, userInfo);
        return Boolean.TRUE;
    }, executor);
    CompletableFuture.allOf(userFuture, bonusFuture, growthFuture).join();

    userFuture.get();
    bonusFuture.get();
    growthFuture.get();

    return userInfo;
}

温馨提醒一下,这两种方式别忘了使用线程池。示例中我用到了executor,表示自定义的线程池,为了防止高并发场景下,出现线程过多的问题。

8.懒加载

有时候,创建对象是一个非常耗时的操作,特别是在该对象的创建过程中,还需要创建很多其他的对象时。

我们以单例模式为例。

在介绍单例模式的时候,必须要先介绍它的两种非常著名的实现方式:饿汉模式懒汉模式

8.1 饿汉模式

实例在初始化的时候就已经建好了,不管你有没有用到,先建好了再说。具体代码如下:

public class SimpleSingleton {
    //持有自己类的引用
    private static final SimpleSingleton INSTANCE = new SimpleSingleton();

    //私有的构造方法
    private SimpleSingleton() {
    }
    //对外提供获取实例的静态方法
    public static SimpleSingleton getInstance() {
        return INSTANCE;
    }
}

使用饿汉模式的好处是:没有线程安全的问题,但带来的坏处也很明显。

private static final SimpleSingleton INSTANCE = new SimpleSingleton();

一开始就实例化对象了,如果实例化过程非常耗时,并且最后这个对象没有被使用,不是白白造成资源浪费吗?

还真是啊。

这个时候你也许会想到,不用提前实例化对象,在真正使用的时候再实例化不就可以了?

这就是我接下来要介绍的:懒汉模式

8.2 懒汉模式

顾名思义就是实例在用到的时候才去创建,“比较懒”,用的时候才去检查有没有实例,如果有则返回,没有则新建。具体代码如下:

public class SimpleSingleton2 {

    private static SimpleSingleton2 INSTANCE;

    private SimpleSingleton2() {
    }

    public static SimpleSingleton2 getInstance() {
        if (INSTANCE == null) {
            INSTANCE = new SimpleSingleton2();
        }
        return INSTANCE;
    }
}

示例中的INSTANCE对象一开始是空的,在调用getInstance方法才会真正实例化。

懒汉模式相对于饿汉模式,没有提前实例化对象,在真正使用的时候再实例化,在实例化对象的阶段效率更高一些。

除了单例模式之外,懒加载的思想,使用比较多的可能是:

  1. spring的@Lazy注解。在spring容器启动的时候,不会调用其getBean方法初始化实例。
  2. mybatis的懒加载。在mybatis做级联查询的时候,比如查用户的同时需要查角色信息。如果用了懒加载,先只查用户信息,真正使用到角色了,才取查角色信息。

9.初始化集合时指定大小

我们在实际项目开发中,需要经常使用集合,比如:ArrayList、HashMap等。

但有个问题:你在初始化集合时指定了大小的吗?

反例

public class Test2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List<Integer> list = new ArrayList<>();
        long time1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for (int i = 0; i < 100000; i++) {
            list.add(i);
        }
        System.out.println(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time1);
    }
}

执行时间:

12

如果在初始化集合时指定了大小。

正例

public class Test2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List<Integer> list2 = new ArrayList<>(100000);
        long time2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for (int i = 0; i < 100000; i++) {
            list2.add(i);
        }
        System.out.println(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time2);
    }
}

执行时间:

6

我们惊奇的发现,在创建集合时指定了大小,比没有指定大小,添加10万个元素的效率提升了一倍。

如果你看过ArrayList源码,你就会发现它的默认大小是10,如果添加元素超过了一定的阀值,会按1.5倍的大小扩容。

你想想,如果装10万条数据,需要扩容多少次呀?而每次扩容都需要不停的复制元素,从老集合复制到新集合中,需要浪费多少时间呀。

10.不要满屏try...catch异常

以前我们在开发接口时,如果出现异常,为了给用户一个更友好的提示,例如:

@RequestMapping("/test")
@RestController
public class TestController {

    @GetMapping("/add")
    public String add() {
        int a = 10 / 0;
        return "成功";
    }
}

如果不做任何处理,当我们请求add接口时,执行结果直接报错: what?用户能直接看到错误信息?

这种交互方式给用户的体验非常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通常会在接口中捕获异常:

@GetMapping("/add")
public String add() {
    String result = "成功";
    try {
        int a = 10 / 0;
    } catch (Exception e) {
        result = "数据异常";
    }
    return result;
}

接口改造后,出现异常时会提示:“数据异常”,对用户来说更友好。

看起来挺不错的,但是有问题。。。

如果只是一个接口还好,但是如果项目中有成百上千个接口,都要加上异常捕获代码吗?

答案是否定的,这时全局异常处理就派上用场了:RestControllerAdvice

@RestControllerAdvice
public class GlobalExceptionHandler {

    @ExceptionHandler(Exception.class)
    public String handleException(Exception e) {
        if (e instanceof ArithmeticException) {
            return "数据异常";
        }
        if (e instanceof Exception) {
            return "服务器内部异常";
        }
        retur nnull;
    }
}

只需在handleException方法中处理异常情况,业务接口中可以放心使用,不再需要捕获异常(有人统一处理了)。真是爽歪歪。

11.位运算效率更高

如果你读过JDK的源码,比如:ThreadLocalHashMap等类,你就会发现,它们的底层都用了位运算

为什么开发JDK的大神们,都喜欢用位运算?

答:因为位运算的效率更高。

在ThreadLocal的get、set、remove方法中都有这样一行代码:

int i = key.threadLocalHashCode & (len-1);

通过key的hashCode值,数组的长度减1。其中key就是ThreadLocal对象,数组的长度减1,相当于除以数组的长度减1,然后取模

这是一种hash算法。

接下来给大家举个例子:假设len=16,key.threadLocalHashCode=31,

于是: int i = 31 & 15 = 15

相当于:int i = 31 % 16 = 15

计算的结果是一样的,但是使用与运算效率跟高一些。

为什么与运算效率更高?

答:因为ThreadLocal的初始大小是16,每次都是按2倍扩容,数组的大小其实一直都是2的n次方。

这种数据有个规律就是高位是0,低位都是1。在做与运算时,可以不用考虑高位,因为与运算的结果必定是0。只需考虑低位的与运算,所以效率更高。

12.巧用第三方工具类

在Java的庞大体系中,其实有很多不错的小工具,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轮子

如果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当中,能够将这些轮子用户,再配合一下idea的快捷键,可以极大得提升我们的开发效率。

如果你引入com.google.guava的pom文件,会获得很多好用的小工具。这里推荐一款com.google.common.collect包下的集合工具:Lists

它是在太好用了,让我爱不释手。

如果你想将一个大集合分成若干个小集合

之前我们是这样做的:

List<Integer> list = Lists.newArrayList(1, 2, 3, 4, 5);

List<List<Integer>> partitionList = Lists.newArrayList();
int size = 0;
List<Integer> dataList = Lists.newArrayList();
for(Integer data : list) {
   if(size >= 2) {
      dataList = Lists.newArrayList();
      size = 0;
   } 
   size++;
   dataList.add(data);
}

将list按size=2分成多个小集合,上面的代码看起来比较麻烦。

如果使用Listspartition方法,可以这样写代码:

List<Integer> list = Lists.newArrayList(1, 2, 3, 4, 5);
List<List<Integer>> partitionList = Lists.partition(list, 2);
System.out.println(partitionList);

执行结果:

[[1, 2], [3, 4], [5]]

这个例子中,list有5条数据,我将list集合按大小为2,分成了3页,即变成3个小集合。

这个是我最喜欢的方法之一,经常在项目中使用。

比如有个需求:现在有5000个id,需要调用批量用户查询接口,查出用户数据。但如果你直接查5000个用户,单次接口响应时间可能会非常慢。如果改成分页处理,每次只查500个用户,异步调用10次接口,就不会有单次接口响应慢的问题。

如果你了解更多非常有用的第三方工具类的话,可以看看我的另一篇文章《吐血推荐17个提升开发效率的“轮子”》。

13.用同步代码块代替同步方法

在某些业务场景中,为了防止多个线程并发修改某个共享数据,造成数据异常。

为了解决并发场景下,多个线程同时修改数据,造成数据不一致的情况。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加锁

但如果锁加得不好,导致锁的粒度太粗,也会非常影响接口性能。

在java中提供了synchronized关键字给我们的代码加锁。

通常有两种写法:在方法上加锁在代码块上加锁

先看看如何在方法上加锁:

public synchronized doSave(String fileUrl) {
    mkdir();
    uploadFile(fileUrl);
    sendMessage(fileUrl);
}

这里加锁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并发的情况下,创建了相同的目录,第二次会创建失败,影响业务功能。

但这种直接在方法上加锁,锁的粒度有点粗。因为doSave方法中的上传文件和发消息方法,是不需要加锁的。只有创建目录方法,才需要加锁。

我们都知道文件上传操作是非常耗时的,如果将整个方法加锁,那么需要等到整个方法执行完之后才能释放锁。显然,这会导致该方法的性能很差,变得得不偿失。

这时,我们可以改成在代码块上加锁了,具体代码如下:

public void doSave(String path,String fileUrl) {
    synchronized(this) {
      if(!exists(path)) {
          mkdir(path);
       }
    }
    uploadFile(fileUrl);
    sendMessage(fileUrl);
}

这样改造之后,锁的粒度一下子变小了,只有并发创建目录功能才加了锁。而创建目录是一个非常快的操作,即使加锁对接口的性能影响也不大。

最重要的是,其他的上传文件和发送消息功能,任然可以并发执行。

14.不用的数据及时清理

在Java中保证线程安全的技术有很多,可以使用synchroizedLock等关键字给代码块加锁

但是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加锁会对代码的性能有一定的损耗。

其实,在jdk中还提供了另外一种思想即:用空间换时间

没错,使用ThreadLocal类就是对这种思想的一种具体体现。

ThreadLocal为每个使用变量的线程提供了一个独立的变量副本,这样每一个线程都能独立地改变自己的副本,而不会影响其它线程所对应的副本。

ThreadLocal的用法大致是这样的:

  1. 先创建一个CurrentUser类,其中包含了ThreadLocal的逻辑。
public class CurrentUser {
    private static final ThreadLocal<UserInfo> THREA_LOCAL = new ThreadLocal();
    
    public static void set(UserInfo userInfo) {
        THREA_LOCAL.set(userInfo);
    }
    
    public static UserInfo get() {
       THREA_LOCAL.get();
    }
    
    public static void remove() {
       THREA_LOCAL.remove();
    }
}
  1. 在业务代码中调用CurrentUser类。
public void doSamething(UserDto userDto) {
   UserInfo userInfo = convert(userDto);
   CurrentUser.set(userInfo);
   ...

   //业务代码
   UserInfo userInfo = CurrentUser.get();
   ...
}

在业务代码的第一行,将userInfo对象设置到CurrentUser,这样在业务代码中,就能通过CurrentUser.get()获取到刚刚设置的userInfo对象。特别是对业务代码调用层级比较深的情况,这种用法非常有用,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传参。

但在高并发的场景下,这段代码有问题,只往ThreadLocal存数据,数据用完之后并没有及时清理。

ThreadLocal即使使用了WeakReference(弱引用)也可能会存在内存泄露问题,因为 entry对象中只把key(即threadLocal对象)设置成了弱引用,但是value值没有。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public void doSamething(UserDto userDto) {
   UserInfo userInfo = convert(userDto);
   
   try{
     CurrentUser.set(userInfo);
     ...
     
     //业务代码
     UserInfo userInfo = CurrentUser.get();
     ...
   } finally {
      CurrentUser.remove();
   }
}

需要在finally代码块中,调用remove方法清理没用的数据。

15.用equals方法比较是否相等

不知道你在项目中有没有见过,有些同事对Integer类型的两个参数使用==号比较是否相等?

反正我见过的,那么这种用法对吗?

我的回答是看具体场景,不能说一定对,或不对。

有些状态字段,比如:orderStatus有:-1(未下单),0(已下单),1(已支付),2(已完成),3(取消),5种状态。

这时如果用==判断是否相等:

Integer orderStatus1 = new Integer(1);
Integer orderStatus2 = new Integer(1);
System.out.println(orderStatus1 == orderStatus2);

返回结果会是true吗?

答案:是false。

有些同学可能会反驳,Integer中不是有范围是:-128-127的缓存吗?

为什么是false?

先看看Integer的构造方法:

它其实并没有用到缓存

那么缓存是在哪里用的?

答案在valueOf方法中:

如果上面的判断改成这样:

String orderStatus1 = new String("1");
String orderStatus2 = new String("1");
System.out.println(Integer.valueOf(orderStatus1) == Integer.valueOf(orderStatus2));

返回结果会是true吗?

答案:还真是true。

我们要养成良好编码习惯,尽量少用==判断两个Integer类型数据是否相等,只有在上述非常特殊的场景下才相等。

而应该改成使用equals方法判断:

Integer orderStatus1 = new Integer(1);
Integer orderStatus2 = new Integer(1);
System.out.println(orderStatus1.equals(orderStatus2));

运行结果为true。

16.避免创建大集合

很多时候,我们在日常开发中,需要创建集合。比如:为了性能考虑,从数据库查询某张表的所有数据,一次性加载到内存的某个集合中,然后做业务逻辑处理。

例如:

List<User> userList = userMapper.getAllUser();
for(User user:userList) {
   doSamething();
}

从数据库一次性查询出所有用户,然后在循环中,对每个用户进行业务逻辑处理。

如果用户表的数据量非常多时,这样userList集合会很大,可能直接导致内存不足,而使整个应用挂掉。

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做分页处理

例如: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PAGE_SIZE = 500;

int currentPage = 1;
RequestPage page = new RequestPage();
page.setPageNo(currentPage);
page.setPageSize(PAGE_SIZE);

Page<User> pageUser = userMapper.search(page);

while(pageUser.getPageCount() >= currentPage) {
    for(User user:pageUser.getData()) {
       doSamething();
    }
   page.setPageNo(++currentPage);
   pageUser = userMapper.search(page);
}

通过上面的分页改造之后,每次从数据库中只查询500条记录,保存到userList集合中,这样userList不会占用太多的内存。

这里特别说明一下,如果你查询的表中的数据量本来就很少,一次性保存到内存中,也不会占用太多内存,这种情况也可以不做分页处理。

此外,还有中特殊的情况,即表中的记录数并算不多,但每一条记录,都有很多字段,单条记录就占用很多内存空间,这时也需要做分页处理,不然也会有问题。

整体的原则是要尽量避免创建大集合,导致内存不足的问题,但是具体多大才算大集合。目前没有一个唯一的衡量标准,需要结合实际的业务场景进行单独分析。

17.状态用枚举

在我们建的表中,有很多状态字段,比如:订单状态、禁用状态、删除状态等。

每种状态都有多个值,代表不同的含义。

比如订单状态有:

  • 1:表示下单
  • 2:表示支付
  • 3:表示完成
  • 4:表示撤销

如果没有使用枚举,一般是这样做的: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ORDER_STATUS_CREATE = 1;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ORDER_STATUS_PAY = 2;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ORDER_STATUS_DONE = 3;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ORDER_STATUS_CANCEL = 4;
public static final String ORDER_STATUS_CREATE_MESSAGE = "下单";
public static final String ORDER_STATUS_PAY = "下单";
public static final String ORDER_STATUS_DONE = "下单";
public static final String ORDER_STATUS_CANCEL = "下单";

需要定义很多静态常量,包含不同的状态和状态的描述。

使用枚举定义之后,代码如下:

public enum OrderStatusEnum {  
     CREATE(1, "下单"),  
     PAY(2, "支付"),  
     DONE(3, "完成"),  
     CANCEL(4, "撤销");  

     private int code;  
     private String message;  

     OrderStatusEnum(int code, String message) {  
         this.code = code;  
         this.message = message;  
     }  
   
     public int getCode() {  
        return this.code;  
     }  

     public String getMessage() {  
        return this.message;  
     }  
  
     public static OrderStatusEnum getOrderStatusEnum(int code) {  
        return Arrays.stream(OrderStatusEnum.values()).filter(x -> x.code == code).findFirst().orElse(null);  
     }  
}

使用枚举改造之后,职责更单一了。

而且使用枚举的好处是:

  1. 代码的可读性变强了,不同的状态,有不同的枚举进行统一管理和维护。
  2. 枚举是天然单例的,可以直接使用==号进行比较。
  3. code和message可以成对出现,比较容易相关转换。
  4. 枚举可以消除if...else过多问题。

18.把固定值定义成静态常量

不知道你在实际的项目开发中,有没有使用过固定值?

例如:

if(user.getId() < 1000L) {
   doSamething();
}

或者:

if(Objects.isNull(user)) {
   throw new BusinessException("该用户不存在");
}

其中1000L该用户不存在是固定值,每次都是一样的。

既然是固定值,我们为什么不把它们定义成静态常量呢?

这样语义上更直观,方便统一管理和维护,更方便代码复用。

代码优化为: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DEFAULT_USER_ID = 1000L;
...
if(user.getId() < DEFAULT_USER_ID) {
   doSamething();
}

或者: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NOT_FOUND_MESSAGE = "该用户不存在";
...
if(Objects.isNull(user)) {
   throw new BusinessException(NOT_FOUND_MESSAGE);
}

使用static final关键字修饰静态常量,static表示静态的意思,即类变量,而final表示不允许修改

两个关键字加在一起,告诉Java虚拟机这种变量,在内存中只有一份,在全局上是唯一的,不能修改,也就是静态常量

19.避免大事务

很多小伙伴在使用spring框架开发项目时,为了方便,喜欢使用@Transactional注解提供事务功能。

没错,使用@Transactional注解这种声明式事务的方式提供事务功能,确实能少写很多代码,提升开发效率。

但也容易造成大事务,引发其他的问题。

下面用一张图看看大事务引发的问题。 从图中能够看出,大事务问题可能会造成接口超时,对接口的性能有直接的影响。

我们该如何优化大事务呢?

  1. 少用@Transactional注解
  2. 将查询(select)方法放到事务外
  3. 事务中避免远程调用
  4. 事务中避免一次性处理太多数据
  5. 有些功能可以非事务执行
  6. 有些功能可以异步处理

关于大事务问题我的另一篇文章《让人头痛的大事务问题到底要如何解决?》,它里面做了非常详细的介绍,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看看。

20.消除过长的if...else

我们在写代码的时候,if...else的判断条件是必不可少的。不同的判断条件,走的代码逻辑通常会不一样。

废话不多说,先看看下面的代码。

public interface IPay {  
    void pay();  
}  

@Service
public class AliaPay implements IPay {  
     @Override
     public void pay() {  
        System.out.println("===发起支付宝支付===");  
     }  
}  

@Service
public class WeixinPay implements IPay {  
     @Override
     public void pay() {  
         System.out.println("===发起微信支付===");  
     }  
}  
  
@Service
public class JingDongPay implements IPay {  
     @Override
     public void pay() {  
        System.out.println("===发起京东支付==="); 
     }  
}  

@Service
public class PayService {  
     @Autowired
     private AliaPay aliaPay;  
     @Autowired
     private WeixinPay weixinPay;  
     @Autowired
     private JingDongPay jingDongPay;  
   
     public void toPay(String code) {  
         if ("alia".equals(code)) {  
             aliaPay.pay();  
         } elseif ("weixin".equals(code)) {  
              weixinPay.pay();  
         } elseif ("jingdong".equals(code)) {  
              jingDongPay.pay();  
         } else {  
              System.out.println("找不到支付方式");  
         }  
     }  
}

PayService类的toPay方法主要是为了发起支付,根据不同的code,决定调用用不同的支付类(比如:aliaPay)的pay方法进行支付。

这段代码有什么问题呢?也许有些人就是这么干的。

试想一下,如果支付方式越来越多,比如:又加了百度支付、美团支付、银联支付等等,就需要改toPay方法的代码,增加新的else...if判断,判断多了就会导致逻辑越来越多?

很明显,这里违法了设计模式六大原则的:开闭原则 和 单一职责原则。

开闭原则: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就是说增加新功能要尽量少改动已有代码。

单一职责原则:顾名思义,要求逻辑尽量单一,不要太复杂,便于复用。

那么,如何优化if...else判断呢?

答:使用 策略模式+工厂模式

策略模式定义了一组算法,把它们一个个封装起来, 并且使它们可相互替换。 工厂模式用于封装和管理对象的创建,是一种创建型模式。

public interface IPay {
    void pay();
}

@Service
public class AliaPay implements IPay {

    @PostConstruct
    public void init() {
        PayStrategyFactory.register("aliaPay", this);
    }

    @Override
    public void pay() {
        System.out.println("===发起支付宝支付===");
    }
}

@Service
public class WeixinPay implements IPay {

    @PostConstruct
    public void init() {
        PayStrategyFactory.register("weixinPay", this);
    }

    @Override
    public void pay() {
        System.out.println("===发起微信支付===");
    }
}

@Service
public class JingDongPay implements IPay {

    @PostConstruct
    public void init() {
        PayStrategyFactory.register("jingDongPay", this);
    }

    @Override
    public void pay() {
        System.out.println("===发起京东支付===");
    }
}

public class PayStrategyFactory {

    private static Map<String, IPay> PAY_REGISTERS = new HashMap<>();

    public static void register(String code, IPay iPay) {
        if (null != code && !"".equals(code)) {
            PAY_REGISTERS.put(code, iPay);
        }
    }

    public static IPay get(String code) {
        return PAY_REGISTERS.get(code);
    }
}

@Service
public class PayService3 {

    public void toPay(String code) {
        PayStrategyFactory.get(code).pay();
    }
}

这段代码的关键是PayStrategyFactory类,它是一个策略工厂,里面定义了一个全局的map,在所有IPay的实现类中注册当前实例到map中,然后在调用的地方通过PayStrategyFactory类根据code从map获取支付类实例即可。

如果加了一个新的支付方式,只需新加一个类实现IPay接口,定义init方法,并且重写pay方法即可,其他代码基本上可以不用动。

当然,消除又臭又长的if...else判断,还有很多方法,比如:使用注解、动态拼接类名称、模板方法、枚举等等。由于篇幅有限,在这里我就不过多介绍了,更详细的内容可以看看我的另一篇文章《消除if...else是9条锦囊妙计

21.防止死循环

有些小伙伴看到这个标题,可能会感到有点意外,代码中不是应该避免死循环吗?为啥还是会产生死循环?

殊不知有些死循环是我们自己写的,例如下面这段代码:

while(true) {
    if(condition) {
        break;
    }
    System.out.println("do samething");
}

这里使用了while(true)的循环调用,这种写法在CAS自旋锁中使用比较多。

当满足condition等于true的时候,则自动退出该循环。

如果condition条件非常复杂,一旦出现判断不正确,或者少写了一些逻辑判断,就可能在某些场景下出现死循环的问题。

出现死循环,大概率是开发人员人为的bug导致的,不过这种情况很容易被测出来。

还有一种隐藏的比较深的死循环,是由于代码写的不太严谨导致的。如果用正常数据,可能测不出问题,但一旦出现异常数据,就会立即出现死循环。

其实,还有另一种死循环:无限递归

如果想要打印某个分类的所有父分类,可以用类似这样的递归方法实现:

public void printCategory(Category category) {
  if(category == null 
      || category.getParentId() == null) {
     return;
  } 
  System.out.println("父分类名称:"+ category.getName());
  Category parent = categoryMapper.getCategoryById(category.getParentId());
  printCategory(parent);
}

正常情况下,这段代码是没有问题的。

但如果某次有人误操作,把某个分类的parentId指向了它自己,这样就会出现无限递归的情况。导致接口一直不能返回数据,最终会发生堆栈溢出。

建议写递归方法时,设定一个递归的深度,比如:分类最大等级有4级,则深度可以设置为4。然后在递归方法中做判断,如果深度大于4时,则自动返回,这样就能避免无限循环的情况。

22.注意BigDecimal的坑

通常我们会把一些小数类型的字段(比如:金额),定义成BigDecimal,而不是Double,避免丢失精度问题。

使用Double时可能会有这种场景:

double amount1 = 0.02;
double amount2 = 0.03;
System.out.println(amount2 - amount1);

正常情况下预计amount2 - amount1应该等于0.01

但是执行结果,却为:

0.009999999999999998

实际结果小于预计结果。

Double类型的两个参数相减会转换成二进制,因为Double有效位数为16位这就会出现存储小数位数不够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误差。

常识告诉我们使用BigDecimal能避免丢失精度。

但是使用BigDecimal能避免丢失精度吗?

答案是否定的。

为什么?

BigDecimal amount1 = new BigDecimal(0.02);
BigDecimal amount2 = new BigDecimal(0.03);
System.out.println(amount2.subtract(amount1));

这个例子中定义了两个BigDecimal类型参数,使用构造函数初始化数据,然后打印两个参数相减后的值。

结果:

0.0099999999999999984734433411404097569175064563751220703125

不科学呀,为啥还是丢失精度了?

JdkBigDecimal构造方法上有这样一段描述:

大致的意思是此构造函数的结果可能不可预测,可能会出现创建时为0.1,但实际是0.1000000000000000055511151231257827021181583404541015625的情况。

由此可见,使用BigDecimal构造函数初始化对象,也会丢失精度。

那么,如何才能不丢失精度呢?

BigDecimal amount1 = new BigDecimal(Double.toString(0.02));
BigDecimal amount2 = new BigDecimal(Double.toString(0.03));
System.out.println(amount2.subtract(amount1));

我们可以使用Double.toString方法,对double类型的小数进行转换,这样能保证精度不丢失。

其实,还有更好的办法:

BigDecimal amount1 = BigDecimal.valueOf(0.02);
BigDecimal amount2 = BigDecimal.valueOf(0.03);
System.out.println(amount2.subtract(amount1));

使用BigDecimal.valueOf方法初始化BigDecimal类型参数,也能保证精度不丢失。在新版的阿里巴巴开发手册中,也推荐使用这种方式创建BigDecimal参数。

23.尽可能复用代码

ctrl + cctrl + v可能是程序员使用最多的快捷键了。

没错,我们是大自然的搬运工。哈哈哈。

在项目初期,我们使用这种工作模式,确实可以提高一些工作效率,可以少写(实际上是少敲)很多代码。

但它带来的问题是:会出现大量的代码重复。例如:

@Service
@Slf4j
public class TestService1 {

    public void test1()  {
        addLog("test1");
    }

    private void addLog(String info) {
        if (log.isInfoEnabled()) {
            log.info("info:{}", info);
        }
    }
}
@Service
@Slf4j
public class TestService2 {

    public void test2()  {
        addLog("test2");
    }

    private void addLog(String info) {
        if (log.isInfoEnabled()) {
            log.info("info:{}", info);
        }
    }
}
@Service
@Slf4j
public class TestService3 {

    public void test3()  {
        addLog("test3");
    }

    private void addLog(String info) {
        if (log.isInfoEnabled()) {
            log.info("info:{}", info);
        }
    }
}

在TestService1、TestService2、TestService3类中,都有一个addLog方法用于添加日志。

本来该功能用得好好的,直到有一天,线上出现了一个事故:服务器磁盘满了。

原因是打印的日志太多,记了很多没必要的日志,比如:查询接口的所有返回值,大对象的具体打印等。

没办法,只能将addLog方法改成只记录debug日志。

于是乎,你需要全文搜索,addLog方法去修改,改成如下代码:

private void addLog(String info) {
    if (log.isDebugEnabled()) {
        log.debug("debug:{}", info);
    }
}

这里是有三个类中需要修改这段代码,但如果实际工作中有三十个、三百个类需要修改,会让你非常痛苦。改错了,或者改漏了,都会埋下隐患,把自己坑了。

为何不把这种功能的代码提取出来,放到某个工具类中呢?

@Slf4j
public class LogUtil {

    private LogUtil() {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初始化失败");
    }

    public static void addLog(String info) {
        if (log.isDebugEnabled()) {
            log.debug("debug:{}", info);
        }
    }
}

然后,在其他的地方,只需要调用。

@Service
@Slf4j
public class TestService1 {

    public void test1()  {
        LogUtil.addLog("test1");
    }
}

如果哪天addLog的逻辑又要改了,只需要修改LogUtil类的addLog方法即可。你可以自信满满的修改,不需要再小心翼翼了。

我们写的代码,绝大多数是可维护性的代码,而非一次性的。所以,建议在写代码的过程中,如果出现重复的代码,尽量提取成公共方法。千万别因为项目初期一时的爽快,而给项目埋下隐患,后面的维护成本可能会非常高。

24.foreach循环中不remove元素

我们知道在Java中,循环有很多种写法,比如:while、for、foreach等。

public class Test2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List<String> list = Lists.newArrayList("a","b","c");
        for (String temp : list) {
            if ("c".equals(temp)) {
                list.remove(temp);
            }
        }
        System.out.println(list);
    }
}

执行结果:

Exception in thread "main" java.util.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at java.util.ArrayList$Itr.checkForComodification(ArrayList.java:901)
	at java.util.ArrayList$Itr.next(ArrayList.java:851)
	at com.sue.jump.service.test1.Test2.main(Test2.java:24)

这种在foreach循环中调用remove方法删除元素,可能会报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异常。

如果想在遍历集合时,删除其中的元素,可以用for循环,例如:

public class Test2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List<String> list = Lists.newArrayList("a","b","c");
        for (int i = 0; i < list.size(); i++) {
            String temp = list.get(i);
            if ("c".equals(temp)) {
                list.remove(temp);
            }
        }
        System.out.println(list);
    }
}

执行结果:

[a, b]

25.避免随意打印日志

在我们写代码的时候,打印日志是必不可少的工作之一。

因为日志可以帮我们快速定位问题,判断代码当时真正的执行逻辑。

但打印日志的时候也需要注意,不是说任何时候都要打印日志,比如:

@PostMapping("/query")
public List<User> query(@RequestBody List<Long> ids) {
    log.info("request params:{}", ids);
    List<User> userList = userService.query(ids);
    log.info("response:{}", userList);
    return userList;
}

对于有些查询接口,在日志中打印出了请求参数和接口返回值。

咋一看没啥问题。

但如果ids中传入值非常多,比如有1000个。而该接口被调用的频次又很高,一下子就会打印大量的日志,用不了多久就可能把磁盘空间打满。

如果真的想打印这些日志该怎么办?

@PostMapping("/query")
public List<User> query(@RequestBody List<Long> ids) {
    if (log.isDebugEnabled()) {
        log.debug("request params:{}", ids);
    }

    List<User> userList = userService.query(ids);

    if (log.isDebugEnabled()) {
        log.debug("response:{}", userList);
    }
    return userList;
}

使用isDebugEnabled判断一下,如果当前的日志级别是debug才打印日志。生产环境默认日志级别是info,在有些紧急情况下,把某个接口或者方法的日志级别改成debug,打印完我们需要的日志后,又调整回去。

方便我们定位问题,又不会产生大量的垃圾日志,一举两得。

26.比较时把常量写前面

在比较两个参数值是否相等时,通常我们会使用==号,或者equals方法。

我在第15章节中说过,使用==号比较两个值是否相等时,可能会存在问题,建议使用equals方法做比较。

反例

if(user.getName().equals("苏三")) {
   System.out.println("找到:"+user.getName());
}

在上面这段代码中,如果user对象,或者user.getName()方法返回值为null,则都报NullPointerException异常。

那么,如何避免空指针异常呢?

正例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FOUND_NAME = "苏三";
...

if(null == user) {
  return;
}
if(FOUND_NAME.equals(user.getName())) {
   System.out.println("找到:"+user.getName());
}

在使用equals做比较时,尽量将常量写在前面,即equals方法的左边。

这样即使user.getName()返回的数据为null,equals方法会直接返回false,而不再是报空指针异常。

27.名称要见名知意

java中没有强制规定参数、方法、类或者包名该怎么起名。但如果我们没有养成良好的起名习惯,随意起名的话,可能会出现很多奇怪的代码。

27.1 有意义的参数名

有时候,我们写代码时为了省事(可以少敲几个字母),参数名起得越简单越好。假如同事A写的代码如下:

int a = 1;
int b = 2;
String c = "abc";
boolean b = false;

一段时间之后,同事A离职了,同事B接手了这段代码。

他此时一脸懵逼,a是什么意思,b又是什么意思,还有c...然后心里一万个草泥马。

给参数起一个有意义的名字,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避免给自己或者别人埋坑。

正解:

int supplierCount = 1;
int purchaserCount = 2;
String userName = "abc";
boolean hasSuccess = false;

27.2 见名知意

光起有意义的参数名还不够,我们不能就这点追求。我们起的参数名称最好能够见名知意,不然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String yongHuMing = "苏三";
String 用户Name = "苏三";
String su3 = "苏三";
String suThree = "苏三";

这几种参数名看起来是不是有点怪怪的?

为啥不定义成国际上通用的(地球人都能看懂)英文单词呢?

String userName = "苏三";
String susan = "苏三";

上面的这两个参数名,基本上大家都能看懂,减少了好多沟通成本。

所以建议在定义不管是参数名、方法名、类名时,优先使用国际上通用的英文单词,更简单直观,减少沟通成本。少用汉子、拼音,或者数字定义名称。

27.3 参数名风格一致

参数名其实有多种风格,列如:

//字母全小写
int suppliercount = 1;

//字母全大写
int SUPPLIERCOUNT = 1;

//小写字母 + 下划线
int supplier_count = 1;

//大写字母 + 下划线
int SUPPLIER_COUNT = 1;

//驼峰标识
int supplierCount = 1;

如果某个类中定义了多种风格的参数名称,看起来是不是有点杂乱无章?

所以建议类的成员变量、局部变量和方法参数使用supplierCount,这种驼峰风格,即:第一个字母小写,后面的每个单词首字母大写。例如:

int supplierCount = 1;

此外,为了好做区分,静态常量建议使用SUPPLIER_COUNT,即:大写字母 + 下划线分隔的参数名。例如: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SUPPLIER_COUNT = 1;

28.SimpleDateFormat线程不安全

在java8之前,我们对时间的格式化处理,一般都是用的SimpleDateFormat类实现的。例如:

@Service
public class SimpleDateFormatService {

    public Date time(String time) throws ParseException {
        SimpleDateFormat dateFormat = new SimpleDateFormat("yyyy-MM-dd HH:mm:ss");
        return dateFormat.parse(time);
    }
}

如果你真的这样写,是没问题的。

就怕哪天抽风,你觉得dateFormat是一段固定的代码,应该要把它抽取成常量。

于是把代码改成下面的这样:

@Service
public class SimpleDateFormatService {

   private static SimpleDateFormat dateFormat = new SimpleDateFormat("yyyy-MM-dd HH:mm:ss");

    public Date time(String time) throws ParseException {
        return dateFormat.parse(time);
    }
}

dateFormat对象被定义成了静态常量,这样就能被所有对象共用。

如果只有一个线程调用time方法,也不会出现问题。

但Serivce类的方法,往往是被Controller类调用的,而Controller类的接口方法,则会被tomcat线程池调用。换句话说,可能会出现多个线程调用同一个Controller类的同一个方法,也就是会出现多个线程会同时调用time方法。

而time方法会调用SimpleDateFormat类的parse方法:

@Override
public Date parse(String text, ParsePosition pos) {
    ...
    Date parsedDate;
    try {
        parsedDate = calb.establish(calendar).getTime();
        ...
    } catch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e) {
        pos.errorIndex = start;
        pos.index = oldStart;
        return null;
    }
   return parsedDate;
} 

该方法会调用establish方法:

Calendar establish(Calendar cal) {
    ...
    //1.清空数据
    cal.clear();
    //2.设置时间
    cal.set(...);
    //3.返回
    return cal;
}

其中的步骤1、2、3是非原子操作。

但如果cal对象是局部变量还好,坏就坏在parse方法调用establish方法时,传入的calendar是SimpleDateFormat类的父类DateFormat的成员变量:

public abstract class DateFormat extends Forma {
    ....
    protected Calendar calendar;
    ...
}

这样就可能会出现多个线程,同时修改同一个对象即:dateFormat,它的同一个成员变量即:Calendar值的情况。

这样可能会出现,某个线程设置好了时间,又被其他的线程修改了,从而出现时间错误的情况。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1. SimpleDateFormat类的对象不要定义成静态的,可以改成方法的局部变量。
  2. 使用ThreadLocal保存SimpleDateFormat类的数据。
  3. 使用java8的DateTimeFormatter类。

29.少用Executors创建线程池

我们都知道JDK5之后,提供了ThreadPoolExecutor类,用它可以自定义线程池

线程池的好处有很多,下面主要说说这3个方面。

  1. 降低资源消耗:避免了频繁的创建线程和销毁线程,可以直接复用已有线程。而我们都知道,创建线程是非常耗时的操作。
  2. 提供速度:任务过来之后,因为线程已存在,可以拿来直接使用。
  3. 提高线程的可管理性:线程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如果创建过多的线程,不仅会消耗系统资源,甚至会影响系统的稳定。使用线程池,可以非常方便的创建、管理和监控线程。

当然JDK为了我们使用更便捷,专门提供了:Executors类,给我们快速创建线程池

该类中包含了很多静态方法

  • newCachedThreadPool:创建一个可缓冲的线程,如果线程池大小超过处理需要,可灵活回收空闲线程,若无可回收,则新建线程。
  • newFixedThreadPool:创建一个固定大小的线程池,如果任务数量超过线程池大小,则将多余的任务放到队列中。
  • newScheduledThreadPool:创建一个固定大小,并且能执行定时周期任务的线程池。
  • newSingleThreadExecutor:创建只有一个线程的线程池,保证所有的任务安装顺序执行。

在高并发的场景下,如果大家使用这些静态方法创建线程池,会有一些问题。

那么,我们一起看看有哪些问题?

  • newFixedThreadPool: 允许请求的队列长度是Integer.MAX_VALUE,可能会堆积大量的请求,从而导致OOM。
  • newSingleThreadExecutor:允许请求的队列长度是Integer.MAX_VALUE,可能会堆积大量的请求,从而导致OOM。
  • newCachedThreadPool:允许创建的线程数是Integer.MAX_VALUE,可能会创建大量的线程,从而导致OOM。

那我们该怎办呢?

优先推荐使用ThreadPoolExecutor类,我们自定义线程池。

具体代码如下:

ExecutorService threadPool = new ThreadPoolExecutor(
    8, //corePoolSize线程池中核心线程数
    10, //maximumPoolSize 线程池中最大线程数
    60, //线程池中线程的最大空闲时间,超过这个时间空闲线程将被回收
    TimeUnit.SECONDS,//时间单位
    new ArrayBlockingQueue(500), //队列
    new ThreadPoolExecutor.CallerRunsPolicy()); //拒绝策略

顺便说一下,如果是一些低并发场景,使用Executors类创建线程池也未尝不可,也不能完全一棍子打死。在这些低并发场景下,很难出现OOM问题,所以我们需要根据实际业务场景选择。

30.Arrays.asList转换的集合别修改

在我们日常工作中,经常需要把数组转换成List集合。

因为数组的长度是固定的,不太好扩容,而List的长度是可变的,它的长度会根据元素的数量动态扩容。

在JDK的Arrays类中提供了asList方法,可以把数组转换成List

正例

String [] array = new String [] {"a","b","c"};
List<String> list = Arrays.asList(array);
for (String str : list) {
    System.out.println(str);
}

在这个例子中,使用Arrays.asList方法将array数组,直接转换成了list。然后在for循环中遍历list,打印出它里面的元素。

如果转换后的list,只是使用,没新增或修改元素,不会有问题。

反例

String[] array = new String[]{"a", "b", "c"};
List<String> list = Arrays.asList(array);
list.add("d");
for (String str : list) {
    System.out.println(str);
}

执行结果:

Exception in thread "main" java.lang.UnsupportedOperationException
at java.util.AbstractList.add(AbstractList.java:148)
at java.util.AbstractList.add(AbstractList.java:108)
at com.sue.jump.service.test1.Test2.main(Test2.java:24)

会直接报UnsupportedOperationException异常。

为什么呢?

答:使用Arrays.asList方法转换后的ArrayList,是Arrays类的内部类,并非java.util包下我们常用的ArrayList

Arrays类的内部ArrayList类,它没有实现父类的add和remove方法,用的是父类AbstractList的默认实现。

我们看看AbstractList是如何实现的:

public void add(int index, E element) {
   throw new UnsupportedOperationException();
}

public E remove(int index) {
   throw new UnsupportedOperationException();
}

该类的addremove方法直接抛异常了,因此调用Arrays类的内部ArrayList类的add和remove方法,同样会抛异常。

说实话,Java代码优化是一个比较大的话题,它里面可以优化的点非常多,我没办法一一列举完。在这里只能抛砖引玉,介绍一下比较常见的知识点,更全面的内容,需要小伙伴们自己去思考和探索。

Cet article a été écrit depuis longtemps, et cela a pris beaucoup de temps et de réflexion. Si vous avez gagné quelque chose en lisant l'article, n'oubliez pas de me donner un coup de pouce et des encouragements.

Un dernier mot (faites attention, ne me prostituez pas pour rien)

Si cet article vous est utile ou éclairant, veuillez scanner le code QR et faites attention. Votre soutien est la plus grande motivation pour moi de continuer à écrire.

Demandez trois liens en un clic : aimer, transférer et regarder.

Suivez le compte officiel : [Su San a dit technologie], répondez dans le compte officiel : interview, artefact de code, manuel de développement, la gestion du temps présente de grands avantages pour les fans, et répondez : rejoignez le groupe, vous pouvez communiquer et apprendre avec les personnes âgées de nombreux Fabricants de MTD.

Guess you like

Origin juejin.im/post/712240037007196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