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thoughts 5

**Swipe

       The final result of swiping orders: products that meet customer needs survive, and inferior products are eliminated

 

       There is a monetary cost to brushing the bill. If the product is fake and inferior, the sharp increase in passenger flow will also lead to a sharp increase in negative reviews.

 

       Therefore, an enterprise that wins the market competition by using the brushing as a tool can be sure that the product quality is basically qualified.

 

       But this does not guarantee that the price/performance ratio of the product is the highest among all products, because the world is full of randomness. Countless qualified products compete, and the final victory depends on luck.

     

**User perspective

        When I read Li Renee's article, I feel that everyone is both a user and a consumer, and everyone needs to think from the user's point of view.

       

        A hospital hires a doctor, not for the person, but for the skills the person possesses

        Courts hire judges not for hiring the person, but for the skills the person possesses

        Local tyrants take care of the mistress, the purpose is not to take care of this person, but the feeling that this person brings

        Consumers buy a product not for the product itself, but for the additional utility in the product   

        

        Therefore, enterprises and individuals should thin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sers. What value do I provide to users?

 

        Steps to develop the habit of thinking from the user's perspective

       Step1: Accept a fact and think from the user's point of view (there is no specific action at this time)

        step2: You have tried to think from the user's point of view, but what are you thinking about? There is a lack of material! At this time, you should extensively consult books, consult experienced people, and find objective laws

        step3: Action , for example, I want to introduce a new fruit to my friends - ginseng fruit, I will directly upload the picture

                                                         
                          The rule contained here is: people are visual animals, and they are more likely to accept visual information

          

**Is the boss exploiting the employee?

        A believes that if the value created by the employee is 300,000 yuan per month, and the boss only pays 100,000 yuan, the employee is exploited by the boss.

 

       不过这里有个逻辑漏洞,A以主观的价值作为市场价值,实际上,价值是相对的 ,比如治疗癌症的药物对正常人无价值,而对患者价值千金,同理,一个员工价值多少不取决于自己主观的猜测,而取决于市场的评定。

 

       假如员工认为被老板剥削了,那很简单,跑到招聘市场上去,就知道自己到底价值多少了。

       

 

**无用阶级

   <<未来简史>>: 人类社会将诞生一个历史上从未出现的对经济和军事都毫无用处的阶级--无用阶级

 

**主动查询-->被动接收推送信息 (化主动为被动)

 

    工作中有很多事情需要同步进行,非常繁杂,很容易忘记处理一些事情。

 

    之前给自己定了一个习惯,每天早,中,晚都看一下工作计划表,结果执行起来很不容易。

 

    因为这里有个自然规律,平均需要66天才能养成一个习惯

 

    后来尝试了一个改变,那就是从主动查询,变成被动接收信息,具体而言,设定程序,电脑开机自动打开工作计划表。

 

     感应式门,楼道感应灯等等都运用了化主动为被动的原理,因为生物的惰性,让人去适应机器很困难,应该让产品、设备、信息适应于人,以人为本。

 

 **生产型企业与服务型企业

       

        一般来说,产品使用年限与产品生产是一种矛盾关系

        大家都希望一个产品,够用100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问题就来了,哪里有这么多的市场需求?

        产品的质量越好,损坏率越低,今后的购买需求就越少。

 

        可能生产型企业最后都会向服务企业转变,因为服务型企业与客户是一种长久的关系,而不是一次性交易关系。

 

** 占据产业链的高端      

       企业低端产品占主导是很危险的,因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前的高端产品,变成了当前的大众产品,而以前的大众产品,现在可能都淘汰了。

       高端产品即使滑落,也是变成中端和低端产品,仍然有退路,而低端产品则九死无生。

 

** 目标完成状态

       员工执行命令,追求的是结果,而不是动作。

       比如上级要求你通知客户一个事情,发邮件,打电话,发短信,都只是一个动作,这不是工作的结果。不能够认为完成了一个动作就完成了任务,而应该以客户已经知道了信息作为任务完成状态。

       因此,需要提前进行声明,避免扯皮和推卸责任

 

**排队问题

       A与B在同一家餐厅排队点菜,因为被人流分割了,此时B想插队到A那儿,那么A打两份饭和让B插队有什么区别呢?

       如果认为本质上没有区别,可以等同,那么社会方方面面都会有这种变相插队,破坏规则的事情。良好的秩序完全仰赖道德自律。

       如果认为有差别,要严厉禁止,那么就难免损害当事人的合理权利

      

       个人观察,社会实际做法是,考虑部分权利,同时做出严格限制(比如每人限购2张火车票)

 

 

**理论到现实的距离 ----摘录自知乎--愚人

很多时候一个政策(或事件)的两面影响是体现在不同方面、不同领域的,这样我如何去客观比较它们哪边重哪边轻、怎么做出综合的定论?(例如,一个政策在舆论中有很好的影响,但在经济上很不划算,那么我决定自己的立场是支持还是反对,完全取决于我个人主观更看重经济整体还是更看重民众感受,只能“显得客观”而不是真正客观)更普遍的是,一个东西的影响本身你就很难定义它是好是坏,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解释(interpretation),更多甚至仅仅取决于你表述问题的方式(例如“屡战屡败”是过,“屡败屡战”就是功,这类笔法)  

 

马 克思告诉我“不同质的事物不能产生量的比较

 
从思维方式上讲, 辩证唯物主义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一以贯之的;我们可以分析一件事情中蕴含的事物普遍规律,以此分析接近客观事实,但是具体到一件事情的评价,需要非常具体细致地考察事物方方面面的细节复杂性,梳理其中的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做符合实际的判断,而不能一味拿抽象的道理(比如道德、正义)不顾实际的复杂性直接去生搬硬套在事物头上来做出正反判断。因此,辩证唯物主义是非常“冷酷”的,对一个问题往往 只有事实判断,而没有价值判断。例如,计划生育政策,我们可以分析它微观上、宏观上各个方面的影响,然后就到此为止,不去做出价值判断。如果是要做决定的时候,则进一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和哪个方面的影响有关,其他方面的附加影响(从利益平衡角度讲)是否可以接受,最后做出调整和决断
而庸俗辩证法是什么?庸俗辩证法就是任何时候都要讲出个 正反、好坏利弊来,强求价值判断,甚至为了价值判断的结果而扭曲事实判断的 过程。即使是基于事实的判断完全不存在对立的方面,也要硬从虚无缥缈的“道义”上或者未来的“可能性”上来强行拉出个counter point“平衡论述”一把。这就是西方中高等教育课堂普遍传授给学生的思维方法。
 
**理解的路径
过去认为,有一种方式可以直接完整的将知识传授给他人
而现在发现, 理解是一个过程,通俗化理解,理解出现偏差都是通往完全理解的必要过程
 
**楼市归纳
      最近有朋友聊起买房,于是做了一些归纳。
      1.从一个很长的时间尺度上来说,根据道氏理论,没有只涨不降的房价
      2.购房有自住和投资需求,自住的人觉得价格合适就买,不合适就不买
         对投资者来说,保值或者盈利发生在真正卖出房子的那一刻(跟股票一样),否则房价攀升只是纸上富贵。而投资房产的一个风险在于流动性太低。
       3.根据国内的通货膨胀速度,和广义货币M2增长速度,房价是上涨的
       4.以我有限的观察,目前的房子供应量很足,刚需购买者较少,投资购买者较多,根据供求理论,房价是上涨的
       5.根据人口流动理论,人口净流入城市的购房需求多,房价上升
       6.根据人的需求心理,购房者有置换大户型,改善住房的需求
       .......
这些观点都无可辩驳,因为都不提条件(懵逼),也就无所谓对错。
实际上,房价上涨的多种原因可以组合成一个网络,有些是基础原因,有些是基础条件成立之后才能讨论的后续原因。
       供求关系是最基础的原因,人口净流入理论就是建立在供求关系上的,人口净流入理论假设了净流入的人口会提升购房需求
     
 **工具方法论
        工具:为达到、完成或促进某一事物的手段,包括但不限于制度,软件,物质工具
         工具方法论的核心:将复杂的事物,专家才能解决的问题,简化成为一个普通人按照说明书就能解决的问题
         简化的方式:  为达到一个目的,原有N个步骤,通过某种方式(物质工具,编写软件,设立制度)来进行简化
                物质工具: 比如手撕指甲是件很麻烦的事情,有了指甲钳就很容易剪掉指甲
                编写软件: 将重复的工作转化为软件操作,比如每天固定时间抓取网页内容
                设立制度: 比如决策委员会制度减少产生极坏决策的概率
 
**世界发展过快产生创新焦虑
           世界发展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但是进步太快了也有弊端的一面。
            当前科技,制度,概念进步的红利,不足以覆盖个体生命的整个周期,创新者几年之中就变成了落后者。于是整个群体陷入创新焦虑中。
            
**命运共同体 
           世界是联系的
           个人与家庭,公司,组织,国家,地球,都是命运共同体
           每个人在哪里,就为哪里代言,发声。个人竞争,邻里之争,公司竞争,国家竞争都是正常的,很难区分对错,正义与邪恶。
           从个人层面看个人竞争,都是对手,从公司层面看个人竞争,都是精英。
           从公司层面看公司竞争,都是对手,从国家层面看公司竞争,都是国家实力象征。
           ......
           提高一个层面观察事物,往往有不同的看法。
           以此推之,人与人,人与物,公司与公司,国家与国家,并不是你死我活,你盛我衰的狭隘对立关系,大家都是命运共同体中的一员。
           竞争依然存在,竞争的本质是利益,而发展就是打破僵局,走向合作共赢的绝佳方式,所以发展是硬道理
 
**制度成本
       制度机制不利于市场交易的发生与发展时,一方面市场难以高效发展,另一方面,人们的相当一部分勤劳是为了对冲制度成本,是“无用功”。
           
**企业流程
流程天然存在,只有是否被明确辨认
当流程未被明确辨认时,就容易产生流程断点,变成组织中的"三不管"地带
 
**激励相容
使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吻合的制度,就是“激励相容”。
 
**通货膨胀
1.通货膨胀用一种温和的方式,对商品进行了再次定价,增加了商品之间的价格区分度
比如原来一个馒头5毛,一个包子也是5毛
通货膨胀后,1个馒头1.5元,一个包子2元,现在能够更好的结合成本进行再定价
2.通货膨胀从形式上满足了人类对收入,业绩增长的心理需求,虽然很多公司实际上是负增长
 
**本质上看待中文编程(摘录自:https://wenku.baidu.com/view/ee992493f90f76c661371aa9.html)
  • 计算机最底层的语言是机器语言,只有“0”和“1”。它既不是英语也不是中文,在原理上不存在中文编程在编译执行后比英文效率低的问题。
  • 计算机编程语言的发展是不断向自然语言靠拢的,高级语言的出现,目的是更接近于人类的自然语言和思考方式,让人更顺畅地编程。只不过由于高级语言是外国人先搞出来的,就用了英语作为计算机语言的表述形式。而中文编程的出现,也是顺应这个发展方向,让使用中文的人群能够顺畅地进行编程。
  • 有的人担心中文编程会让学习者误入歧途,导致不能再学习其他语言。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中文编程在编程思想上跟其他语言是一样的,只是语言的展现部分有所不同而已。其实,其他语言之间也存在差异,比如Basic、Pascal、C、Java,这些语言的代码结构都有很大不同,但是并不影响多数程序员同时掌握多个编程语言。另一方面,由于中文具有言简意赅、顾名思义的特点,已经有一些软件开发企业在代码中大量使用中文变量和中文关键词,说明中文和英文在代码中可以优势互补,并不排斥。

 **工作协同  

       这段时间负责部署公司软件系统,有几个体会

       1.最重要的是划分好各自职责的边界,不然很容易变成三不管地带

       2.要提出一个时间计划表

       3.不要妄图所有的事情都自己做,累死还不容易做好,按照第一条,第二条去做,规划好时间和目标,大家一起做,就很快完成了

 

**分工

      过去一直认为只要分工可以提高效率,而实际上良好的业务流程设计+清晰的任务目标,才能让分工提高效率

      因为分工后,执行人失去了大局视野,不能从全局统筹,只能进行局部优化,因此必须要有一个岗位,专门进行业务流程的分工和岗位目标的制定。

      有2种方式

       1.一个有流程设计经验的设计师+一堆操作员

       2.轮岗制度

 

 

      

Guess you like

Origin http://43.154.161.224:23101/article/api/json?id=326520995&siteId=291194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