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应该采取什么策略读文献?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781628

编辑:深度学习与计算机视觉

声明:仅做学术分享,侵删

作者:快乐不包邮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781628/answer/82246218

本人10年国内985本科毕业后进入美国一所一般州立大学读博。2015年夏天刚刚毕业。在知乎上领教了众位牛人的回答,每每自己也想动笔,总是自惭形秽。但是对于题主这个问题,我觉得我还是有点经验和教训可以分享的。

首先说一下搜文献的工具。我在国外都是用google scholar。学校购买了大部分的数据库,90年代开始的文章基本那个在google scholar上找到电子版。更老的则可能只有扫描版或者要去图书馆找纸质版。我从来没有用过国内的知网,也没有查阅过一篇非英文的文献。所以如何查中文文献可能需要其他牛人指点了。

然后再说一下文献管理软件。我喜欢使用Jabref。它是一款开源的小程序。可以方便地做笔记和归类。你如果有十篇文献,可能用一个文件夹就能管理。但是想象一下你有几百篇上千篇的文献,怎么最快找到你想要的就成了难题。Jabref还是很强大的,如果你用latex写论文的话,它还能自动生成bib file。

我的导师是刚刚评上tenure的中年才俊。在科研上生机勃勃,但是也不像其他仍旧在为tenure奋斗的AP一样push。总体来说,他会给一个大方向,然后具体的细节都是由学生自己去解决,所以我在读博的期间看了很多很多的文献。回顾我五年的博士生涯,其实看文献的方法也是分阶段的。

a) proposal 阶段 (开题阶段)
proposal阶段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博士开题,也就是为自己整个博士几年写一个规划;另外一种是给学术机构或者企业写proposal,申请funding。两者类似,对象都是一个宽泛的问题,而不涉及细节。所以在这个阶段,文献的阅读一定要求广而不是求深。我的建议是:

a.1) 找一些review paper。一般在你的领域,学术大牛隔三差五都会写点review paper来灌水。虽然这些论文都是水文,但是对于刚刚接触该领域的新手往往是醍醐灌顶
a.2) 找实验室之前毕业学长的论文。如果你恰好不是你们实验是第一个研究该领域的人,那么你查文献也就轻松了。你可以看看学长之前的毕业论文,然后看看他们都看了什么文献。然后你自己再取所需。

在这个阶段,我读文献一般就看abstract,看conclusion。对于某些可能也扫一眼method。这种文献阅读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大意,了解该领域的大趋势,和总体发展状况。我一般会把看过的文献归类,然后简化成图表。比如说,用流程图来描述该领域的发展过程,用树图来表示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我推荐使用ppt或者visio。不要小看这些图,你以后写论文,做presentation,他们都是你的好朋友。

这个阶段的文献阅读一定一定要广!要尽力把一切可能想到的方法都想到。不然等你研究了两年,发现自己做得和前人一模一样,或者别人的方法更加简洁直观,那么你的博士就悲剧了。我也常常给老板审稿子,有时看着别人花了大力气却得出与文献中一样或者尚且不如的结果,只能默默地reject。要记住,你才是这个领域的精英,你老板只是曾经是精英。他的idea可能有时拍着脑瓜子就想出来了,你不要也跟着想当然。

b) 解决问题阶段
通过proposal阶段,你一定得到了两三种可行的方法。然后对于这些筛选出来的方法你就要找相关文献细读了。我的建议是:

b.1) 要从最近的文献开始查找。比如从2015年的开始看。然后通过2015年文章中的引用找到更早的文献。这样的好处是,你找到的文章一般是引用数高的。而那些不好的文章自动被过滤掉了。

b.2) 有些人一旦沉浸于自己的问题之中,往往就停止了文献搜索。其实文献搜索是一个不能停止的过程。因为在你研究过程中,你的研究方向也在发展,所以你的想法也得与时俱进。google scholar有个好处就是能根据你以往搜索的关键字来推送最新的文章。当然,我老板也会定期转发一下我们领域知名刊物的news给我们。

这阶段,一定要盯着文章中的limitation去读,去想。以建模为例,如果文献中做出了A,B,C三个assumption。你就要想,我能不能改进方法,去掉这几个assumption,让这个模型适用性更广。我能不能通过改进算法来让模型更快更准。这样的思考能帮助你出paper。你每解决这么一个小问题,可能就是一篇paper。(说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是解决起来都是泪)

c) 收官阶段
收官阶段一般是指把自己的结果转换成论文的阶段。这个阶段的文献已经不是很重要了。但是还是要做到几点:

c.1)一定要确保你文献引用的专业性。有些文章,你看的时候可能是conference,但是过了一阵,作者可能已经改进完在journal发表了,你最好也要把引用修改为journal。不知道是不是各个领域不一样。就引用的可信度而言:journal (peer review) > book > conference > presentation > website。你引用什么直接决定了文章的专业度。引用wikipedia就让人笑掉牙了。

c.2) 一定要确保引用的准确性。有些文章你以前粗看的时候,可能理解错了。如果要把它放在你的paper里一定要确保这个错误不会发生。我们老板常说,你的文章就是你的脸,你的reputation。一旦发表,你就改不回来了。写得好,千古留名,写得不好,遗臭万年。

作者:闷声发财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781628/answer/138656337

分享一下管理学读文献的经验吧。总结下来,其实就三个点。

少即为多 Less is more.

带着想法回顾文献

推荐用Web of Science进行关键词的搜索,而非Google Scholar。后者虽然更全面,但是容易将一些不值得引用的内容也加进来。如果你引用了一些低质量的文章,行家可能就会对你有负面的评价。许多审稿人第一眼,先是看你的参考文献引用了哪些文章如果你经常引用且依赖一个不知名期刊的结论,如果你经常引用且依赖这个领域的非主流期刊的文章,那么就可能影响我对你的学术品味的判断。

这一轮,你可能得到上百上千篇文献,需要通过快速阅读摘要(abstract)来筛选是否进行全文阅读。如果你的课题很火,估计能冲到一千篇相关文献。如果少于一百,要么就是非常前沿,要么就是这个课题走偏了,需要重新检视一下出发点是不是错了,或者关键词是否选得不好。

选择阅读侧重时,经典文章优先,顶级刊物的文章优先,饮用量大的文章优先,和自己的点子接近的文章优先(如果你是的话)。这类的文章不会超过十五篇。希望你可以缩小到五篇。

为什么要这么选?

  • 首先,学术界的总体状况是“大牛挖坑,小牛灌水”。大牛开战场,单作的引用量高。小牛补漏缺,每篇的影响力有限。知道了大牛的坑,可以推导小牛的缝。抓住了框架,可以得知枝叶。

  • 其次,引用下自己在另外一个答案里的内容(第一次写学术论文无从下手怎么办)。

一个人的写作风格和品味,是阅读塑造的。你每天读地摊文学,那么你就是阴谋论的专家。你每天习读凯恩斯的文章,那么你的写作功底会得到他老人家的真传。你每天看福柯的文章,总免不了沾染他晦涩的毛病。

为了保证自己少被“烂文章”污染,尽量使得自己被好文章熏陶,你也应该重点读经典

  • 最后,抓捞经典/重要/相关/最新的文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你要记得恰当地引用它们。如果你声称做制度理论,却没有引用Meyer & Rowan 1977和DiMaggio & Powell 1983;声称做资源依赖,却没有引用Pfeffer & Salancik 1978……那么,专家们就可能强烈怀疑你连基本的功课都没有做好,那么你这篇论文的命运也就悬了

没有想法探索文献

第一,你可以选择参阅综述性的文章,例如在管理学界这样的期刊是AMA或者JOM的部分文章。这里没有其他法门。认认真真读,才是王道。

第二,如果你是刚入门,那么如何高效地获得阅读书单呢?其实你可以去搜索业界大牛的主页,他们很可能贴了自己博士课程的纲要,里面往往附带阅读清单。例如Ezra Zuckerman在MIT Opencourse上有Sociology of Strategy的详细材料。这些阅读全都是精挑细选,凝结了那些教师的很多心血(自己编过课程自己知道),已经帮大家省却了许多甄选的功夫。

第三,如果找不到文献综述,怎么办?这可是大好事!如果你能把综述做了,那你就可以发表了!

慢即为块 Slow is fast

其次,这些文章要精读,要熟悉文章的细节,要能信手拈来,就好像是你自己亲手写的似的。这个过程不要怕慢。要重深度,不要重速度。这里越慢,进步越快。囫囵吞枣,是你熟稔整个文献以后的事。当你对某片文献很熟悉的时候,会发现很多逻辑是接近的,点子是雷同的。你还会发现很多人的引用是错误的。这时候想慢也难,一篇低质量的文章,你也许只需要10分钟就可以扫完。这时候,你对这片文献的了解已经到了“饱和”的阶段。

具体如何做呢?其实最好的阅读,是写作。我引用一下自己在另外一个回答(第一次写学术论文无从下手怎么办):

多做活跃阅读,少做被动消费,积极地与论文进行对话。如果看到一篇段落非常有意思,赶紧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并且记录下来。如果对某些观点这篇存疑,也赶紧记录下你的疑惑,并且思考一下:(1)作者如果再多做哪一步,你就信了; (2)我可以设计一个怎样的研究,来证明对方是错误的。这样一篇论文下来,你可以积累不少经过了积极思考的短评了。这些阅读笔记,是你的专有知识库,决定了你内化这篇论文内容的程度,也影响着你自己论文的高度和深度。

阅读的目的是“既能看到森林,也能找到树叶”。看到森林,指的是随时可以回忆出森林的概貌。找到树叶,指的是随时可以搜索出文献的具体实践。例如,随时可以复述领导力有主要理论ABC,并且可以比较他们的主要观点,随时可以找出这些理论用来测量领导力和相关变量的方法。

笨即为智 Stupid is smart.

很多真正的大道理,是简单的,但不浅显。很多复杂的观点,看似深刻,但名不副实。许多晦涩的东西,不是作者高明,你笨;而是作者的逻辑紊乱。如果你能厘清,可能是你的机会。真的是自己不懂,也不要轻易放过。

既然是博士了,就不要做被动的知识消费者,而要做主动的知识生产者。既要学会欣赏文献,也要学会有自信地批判文献,更要学会有创意地在文献的不足上开拓新知识。

作者:Nintendoyes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781628/answer/1986296184

我一向很反对那种啥也不管就找顶刊文章嗯读的读文献方法,非常浪费时间,但有很多人都在这样做。你读文献之前首先要明白你读文献是为了干什么。读文献的目的无非就是两个:1.找idea 2.做idea。找idea和做idea是你的终级目标,读文献是为了这两个目标来读的,一切不是为了这两个目的而读的文献都只能算是乐子行为。比如你今天看了一个和你方向不是特别接近,但是很有趣的研究,这种只能算是娱乐,不能算是真的读了文献。如果你不读文献就能完成这两个目标,你完全可以不读。(当然对于多数人来说不可能)

所以读文献就分为两种策略,首先是找idea时候的策略。当然找idea的第一步不是读文献,你读PhD不是一个人在那er嗯读,你有supervisor的,所以找idea要干的第一件事是去和老板讨论一下看看老板对什么大方向感兴趣,你自己对什么大方向感兴趣,你感兴趣的方向老板感不感兴趣。首先在和老板的讨论中收获一个方向,然后才开始读文献。这个阶段读文献基本只需要读标题摘要和intro的最后两段以及结论,这些内容读完你就知道这篇文章希望论述的中心结论了,然后这篇文章在这个读论文的阶段对你来说就结束了。不用从intro到method到result全读一遍,没什么意义。你可以上顶刊的杂志社或者会议首页搜一搜关键词,把风头正劲的文章都读一读,这样读上个不到100篇你大概就知道你们领域现在什么东西比较火,什么东西比较不火了,其实别看我说100篇,100篇只读摘要开头结尾其实非常快。熟练工也就是不到一周或者一周,不熟练的两周也差不多了。读到这er你基本有一个idea的雏形了,但是有可能和别人撞车,不过没关系,一个idea实现的方法论有一点点不同最后就可以写成两个完全不同的工作。而且一般你有一个idea开始做的时候,就会沿途冒出来一些这个idea的变种,也有可能变着变着就变成另一码事情了,所以不要害怕自己和别人撞车。

等你开始有一个模糊的idea的时候,就要细读一些文章了,我的建议是重点看看这个小方向的头几篇文章以及你领域大牛写的综述,从头到尾读一遍,搞清楚到底是在做个什么东西,因为有时候你觉得你明白的事情可能细细的读一些文章以后发现并不是特别明白。这些头几篇文章一般会在你们这个领域的各个文章中反复横跳,非常容易找到。一定要把你做的小领域的基本原理弄明白,这些是最重要的,剩下的就是自由发挥了,其实你把基本原理弄明白以后,如果你的领域不是一个dead topic,通常你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大。等你觉得你遇到一些瓶颈了,找一些相似的文献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不过不要嗯读,读到把你的瓶颈解决了就好了,主要以干活为主。

然后对于材料领域来说,基础物理知识其实非常重要,虽然陆本材料系基本不教什么物理。所以建议所有的材料博士都好好学学固体理论,等你掌握更高级的方法论以后你会发现有很多你以为很奇妙的idea其实是非常显而易见的。

☆ END ☆

如果看到这里,说明你喜欢这篇文章,请转发、点赞。微信搜索「uncle_pn」,欢迎添加小编微信「 woshicver」,每日朋友圈更新一篇高质量博文。

扫描二维码添加小编↓

Guess you like

Origin blog.csdn.net/woshicver/article/details/119962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