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裕雄--天生自然国学论散诗经文:论善

论善

吴裕雄

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自我其本质上也是天地万物宇宙万物中普通的一个生命,并且心性平和中庸豁达,此为善也。

素有中华民族万理同根同源之始的《易经系辞上》有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有阴阳两个方面、两种力量,相反相成,相互推移,不可偏废,构成事物的本性及其运动的法则——无论是自然如何变幻,都表现为此道。所以“一阴一阳”就代表着整个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的运动及其变化,其中的变化规律称为道。我们人亦或其它一切的生命也在此道中,“继之者善也”,在生命的历程中,如果能够遵守、尊重此变化之道,心常怀慈悲、对大自然所以的敬畏之心。那么这个生命便可与天地万物和平共处、和谐豁达而充满智慧,心性也便随着温文如玉般,常能给自然生命以更多的乐趣和智慧。生,则标榜大地;死,亦能照亮苍穹,其言、其行青史留名,万世景仰,善也。

善,像羊一样说话,才不会打架、吵架,才会有进一步产生合作的可能。这是善的一种诠释。《大学》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道家开山鼻祖老子曾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是《易经》成善的一种性情,此为善性情怀: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的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作为万物中一个普通的生命,尺度其善莫如水一般,至善至柔,性情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有容纳万物。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冲突、矛盾,人生之道莫如此。

善者,智也。温文如玉,恭敬谦让,合乎礼仪,止于至善,谓之度。具善者,具俱善性情也。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想过得平静、幸福快乐,便要如同水一般:你高,我便退去,决不淹没你的优点;你低,我便涌来,决不暴露你的缺陷;你动,我便随行,决不撇下你的孤单;你静,我便长守,决不打扰你的安宁;你冷,我便凝固,决不漠视你的寒冷;你热我便沸腾,决不妨碍你的热性。所以,上善若水,从善亦如流,如水人生,便能懂得——随缘而安。安则静,静则通,通则变,变则达,达则豁然开朗,见智慧人生,岂能不快乐幸福乎?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源于善于,达于善性也。在现代日益喧哗、浮躁的社会,我们生命更应回归自然,关爱自然,敬畏自然,珍惜生命,珍爱和平。

返璞归真,才能找到安宁之所,真善性情怀,把握住尺度。善者,从善如流,如与大自然一体,并与之和谐而长期相处,其德才亦已兼备,性情温文如玉,谦恭礼让......

上善若水任方圆,丛山亦如流哉。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tszr/p/12168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