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学院许成钢:人工智能从根本上是经济学模型

长江商学院许成钢:人工智能从根本上是经济学模型
“任何的人工智能模型,根本就是经济学的模型”,这是长江商学院人工智能与制度研究中心主任许成钢教授在2019年3月20日长江商学院首届人工智能论坛暨中国人工智能指数报告发布会上所表达的观点。

许成钢认为,今天人工智能的关注点在于认知,但在50年代发展人工智能的初期阶段,当时对于人工智能的关注点在于推理,也就是人工智能最核心的训练学习与预测推理两大算法环节。而经济学的核心是决策,决策就需要推理能力。任何的人工智能讨论,都围绕一个模拟的人,在面对一系列约束条件时,寻找对自己最好的结果,而这就是标准的经济学基本模型。

在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一词并标志着人工智能学科诞生的1956年达特矛斯会议上,有三个主要参与者同时也是人工智能学科最早的创立者,其中一位就是卡耐基·梅隆大学教授赫伯特·西蒙。赫伯特·西蒙身兼经济系教授、计算机系教授和心理学系教授三个身份,他本人也是诺贝尔奖经济学奖获得者。因此,许成钢强调,从人工智能学科诞生之初,就与经济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人工智能与经济学的交叉关系中,还有一门博弈论。许成钢强调,普遍认为博弈论是一个数学分支,但是让真正博弈论获得广泛的研究和利用的学科是经济学,经济学的基础是博弈论;而关于人工智能的大量讨论和研究中,也广泛涉及到了博弈论的应用。从这个角度来说,人工智能与经济学也共享着同样的数学模型。

当然,人工智能本身也对经济学甚至对整个社会科学都有着极其重大的基本影响。这是因为社会科学是以证据为基础的科学,而最主要的证据就是数据。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相比,最困难的就是获得证据或数据。如何能够增强和丰富数据?人工智能就是一个能够帮助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获得巨量数据的最基本来源。许成钢强调,经济学中所有已经设计出来获取数据的方法,所产生的数据都远远不够,有大量经济学家关心的问题都无法产生出数据,也就无法度量和反映,“人工智能给了我们这个可能性,这是我们目前正在努力的方向”。

许成钢解释了经济制度与人工智能关系:经济学涉及到的“最优”概念,是在没有制度的前提下能达到的最好状态,但那是永远不可能存在的状态,因此现实中永远存在着制度,而在任何制度存在的前提所达到的状态,即经济学里的“次优”概念。这从一个角度解释了为什么人工智能处于辅助人类的状态,因为人工智能本身没有能力设计制度,而制度是由人设计出来管人而不是管机器,因此人离不开自己设计的制度,人工智能也无法代替人类。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创业公司天云大数据CEO雷涛参与了长江商学院首届人工智能论坛的对话讨论,他认为过去的知识来自于经验并由专家封装和移动知识,而现在的知识存在于数据中,需要从数据中快速抽取和学习大量知识,这就需要系统的方法。人工智能是知识再生产的一次规模性革命,是对很多行业和专业知识的新表达。人工智能对知识的重构以及抽取和形成新知识的过程,将对商业、经济和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人工智能指数报告》由长江商学院人工智能与制度研究中心主任许成钢教授和武汉大学大数据与云计算实验室主任崔晓晖教授团队共同研究制作,报告从学术、产业、开源软件包使用、公众认知及媒体等方面进行中美对比,以此度量中国的人工智能在最近十几年里的发展及影响,该报告将每年发布一次。许成钢教授拥有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是首届中国经济学奖得主,也是被誉为“中国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的获得者。

根据2018《中国人工智能指数报告》,在学术会议参与方面,中美两国学者参加学术会议呈不断增长趋势,而美国每年都要高出中国,从人工智能各个子领域对比发现,参会人次和论文被引次数上美国均高于中国。而从产业角度看,中国活跃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在2012年之前要多于美国,但是在2012年以后美国超过中国,且增长速度大幅度提升,而中国在2015年以后开始下降。

2018《中国人工智能指数报告》反映出中国对人工智能的关注度前所未有的提高,但与美国之间也存在巨大的鸿沟和差距。未来,人工智能在中国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制度变革等方面,还有很多路要走。(文/宁川)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51cto.com/cloudtechtime/2368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