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meter断言之响应断言

Jmeter断言之响应断言
 
一、添加响应断言:
1、在Http请求中添加断言,点击对应的Http请求,右键添加——》断言——》响应断言
二、响应断言解释:
 
响应断言 :对服务器的响应进行断言校验
    1、 应用范围: main sample and sub sample, main sample only , sub-sample only , jmeter variable
  关于应用范围,我们大多数勾选“main sample only” 就足够了,因为我们一个请求,实质上只有一个请求。但是当我们发一个请求时,可以触发多个服务器请求,类似于ajax那种,那么就有main sample  和 sub-sample之分了。
  此外,对于有重定向的请求,并且勾选了“跟随重定向”, 那么这两个请求都是 sub-sample,重定向后的请求(第二个请求)就是main-sample
 
   2、响应字段: 响应文本,Document(Text),url样本,响应代码,响应信息,Response Header,ignore status
  响应文本: 服务器响应文本,一般普通http响应,都勾选这个。
  Document(Text):一切Apache Tika 支持服务器响应,包括文本响应,还支持 PDF, Office, Audio, Video formats。jmeter会用Apache Tika 去解析服务器响应内容,会很耗内存,而且也很容易解析失败。所以一般普通http请求,不要选择这个。
  url样本:是对sample的url进行断言。如果请求没有重定向(302),那么就是这个就是请求url。 如果有重定向(且跟随重定向),那么url就包含请求url 和 重定向url
  响应代码:http响应代码,如101,200,302,404,501等。但当我们要验证404,501等http响应代码时,需要勾选“ ignore status”。因为当http 响应代码为400,500时,jmeter默认这个请求时失败的。
  响应信息:http响应代码对应的响应信息,例如:OK, Found
  HTTP/1.1 200 Ok
  HTTP/1.1 302 Found
  Response Header : 响应头信息,例如
  Server: Tengine
  Date: Thu, 12 Mar 2015 09:43:52 GMT
  Content-Type: text/html
  Content-Length: 260
  Connection: close
 
  3、模式匹配规则
   ①包括:返回结果包括你指定的内容,支持正则匹配
  例如:
   ②响应字段为: 响应文本
   ③模式匹配规则:匹配
  断言为:1、invalid    2、[a-z]+
  当返回值为:{"msg":"channel invalid."} , 这两个断言都是ok的,返回true
   ④匹配
  (1) 相当于 equals 。当返回值固定时,可以返回值做断言,效果和equals相同
  (2) 正则匹配 。 用正则表达式匹配返回结果,但必须全部匹配。 即正则表达式必须能匹配整个返回值,而不是返回值的一部分。
   A、例如:
  响应字段为: 响应文本
  模式匹配规则:匹配
  断言为:1、{"msg":"channel invalid."}   2、\{"msg":"[a-z]+ invalid\."\}  , 3、[a-z]+
  当返回值为:{"msg":"channel invalid."}   ,断言1 2 是ok的, 断言3是false
  当返回值为:{"msg":"channel invalid."} , 断言1 3是false, 断言2才是ok的。
  原因是,断言1 只能用于equals,而断言3 只匹配了返回值部分,而不是全部匹配。
  Equals : 返回结果与你指定断言完全一致
  SubString:与 “包括”差不多,都是指返回结果包括你指定的内容,但是subString不支持正则字符串
   B、例如:
  响应字段为: 响应文本
  模式匹配规则:匹配
  断言为:1、invalid    2、[a-z]+
  当返回值为:{"msg":"channel invalid."} , 断言1返回true, 但断言2返回false
  否:就相当于取反。 如果上面断言结果为true,勾选“否”后,最终断言结果为false。如果上面断言结果为false,勾选“否”后,则最终断言结果为 true。
 
 
 
 参考:https://blog.csdn.net/sd4015700/article/details/50348981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51QA/p/10330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