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技术大停滞——范式春梦中的地球工业文明2:科技利益集团鼓吹的范式春梦—所谓的技术大爆炸

转载:技术大停滞——范式春梦中的地球工业文明2:科技利益集团鼓吹的范式春梦—所谓的技术大爆炸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风云之声》的同名文章,原作者叫资水东流。由于原文过长,鄙人拟按章分批次转载,本篇是该长文的第二章,下为正文。


导读

  烟花爆炸的瞬间绚丽且美,但人眼看到的时候,爆炸已经接近尾声。此文是我读过的最发人深省的文章之一。地球文明已经进入一个关键点!在黑暗的宇宙森林中,行星上的化石能源是一根小火柴,如果能够点燃,那么将会获得整个森林;如果不能,就会困死在地球上!

2,科技利益集团鼓吹的范式春梦:所谓的技术大爆炸

  任何利益团体都喜欢用大话讹人,比如计生委喜欢讨论人口爆炸,石油集团倾向于宣扬石油即将枯竭,那么科技领域喜欢用什么来宣扬自己的重要性?

  考虑到现今的科技研发日益依赖政府的财政经费,出于集体利益的诉求,科技利益集团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提出了“技术大爆炸/科技大爆炸”这个概念。

  利用印象时间差,辅之以媒体和大学的洗脑,以及科幻文学/电影的渲染,不知不觉之中,技术大爆炸仿佛成了一个不言而喻的真理。即使在一些知识分子云集的区域,比如“知乎”等网站,时常也冒出一些“技术大爆炸在进行”的帖子。虽然很多发帖者所在领域还处在“知其然”地步,远远谈不上“利其然”,但并不妨碍发帖者下意识地维护集团利益。

2.1,渲染和洗脑

  洗脑的技巧可圈可点,是大众传媒时代最成功的推广案例。

  过去200多年的技术跃进,使得任何人都必须承认,18世纪以前的世界和20世纪末的世界截然不同。纵观人类历史,这只能用“技术大爆炸”来形容。所以,技术大爆炸是不容置疑的。与此同时,受利益集团控制的大学,几乎所有的理工科教科书和部分文科教材,在序言里都会出现“科学技术正在飞速发展”类的话语。看看教科书里的内容,都是最近几百年才出现的,有的甚至是最近40年才出现的,这难道不是一个证明吗?当然,极少有人会想到,过去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未来一定会同样复制,归纳的结果无法用演绎来证明。但这不妨碍利益集团以史为例,让大众接受“如今是一个技术大爆炸年代”概念。

  另一方面,在过去40年,人类在IT技术方面的成就相当惊人。在短短的三十年内,无数过去只能为精英所享有的产品和服务迅速普及到大众,如手机、电脑、互联网等等。IT技术带来的信息化宣告了前苏联基于20世纪20年代对大工业生产的认识而提出的“现代化=电气化”政策的破产。不少大公司或者转型,就像IBM公司从大型机转向PC,再从PC转向信息服务一样,或者像柯达公司那样破产。所以,技术大爆炸至少在IT领域是成立的。虽然部分的成就不能肆意推广到整体,IT技术的大爆炸掩盖了科技树主干进展的贫瘠无力,但利益集团却喜欢拿IT为例子来反复强调这是一个技术大爆炸年代。一个媒体上喜欢引用的典型例子:30年前的大哥大是那样的笨拙,30年后的苹果手机是如此灵巧。

  对于中国人来说,过去30年是消化吸收了西方300年的科技成果。30多年前的中国,大部分地区依旧是延续了几千年的农耕社会,当中国融入世界,对世界技术成果的吸收是采用鲸吞方式。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给普通民众的感觉是技术太神奇,变化太快。对于西方国家来说,阿波罗登月后半个世纪,除了IT技术外,其它技术领域都没有革命性改变。即使是IT方面,西方也是采用了近70年的时间来发展应用,远没有像中国那样跨越式发展。过去30多年的印象让普通中国人对“技术大爆炸”概念是顶礼膜拜,奉之为圭臬。

  除了明面上的渲染外,科幻电影/文学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大众的潜意识里植入“神奇未来并不遥远”的信念。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4560769 查看本文章

  科幻小说是世界上接受程度很广的一种通俗文学形式,科幻电影是好莱坞最重要并持之以碾压全球的一种类型片。在科幻的世界里,人类可以跨越宇宙,扭转时空;癌症是小问题,复活恐龙轻而易举;所谓的神奇纳米材料上则可以作为太空电梯的材料,下则可以构成微型机器人用来潜入人体血管;至于什么人工智能,那是大路货!连“意识上传”都出现了,人工智能这种小瘪三早就过时了。但请注意,所有这类电影/小说都发生在未来,至于未来什么时候,对不起,那是科学家的事,我们是文艺工作者,只负责创作。

  那这些作品是怎样创作未来技术的?此类创作的特点就是对技术关键点采用“模糊处理”,简单几句似乎有理的论述就把技术解决了。比如,看到一张纸能被外界用力扭曲,嗯,这个可以扩展开来嘛,空间一样能扭曲,于是所谓的曲率航行就出笼了,具体怎样扭曲空间?找科学家去。

  一定程度上,科幻作品激发了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对于科技的发展起了正面作用。但正如双刃剑那样,由于科幻创作者无需为技术进步负责,他们魔幻般的创作给了大众一种“技术大爆炸”正在进行的感觉,导致很多人认为技术很容易实现。

  2013年遇到一个刘慈欣的粉丝,他提出了一种新的能源解决方案:如果正反物质相互湮灭,释放出来的能量会多得惊人,比核聚变多上几百倍。我当时反问道:哪里弄来反物质?通过粒子加速器能造出反物质,但造时所花费的能量比获得的能量多得多,这样的能源解决方案有意义吗?
最近看到如下一则新闻:

  《回到未来2》30年:科幻预言半数成真

  2015年01月03日 08:28 信息时报我有话说(5,121人参与) 收藏本文
  信息时报综合报道在1989年的科幻影片《回到未来2》中,马丁和小伙伴布朗博士乘坐时光汽车从1985年到2015年的未来世界,看到了很多不可思议的场景:飞行汽车、悬浮滑板……

  2015年终于来了,对于世界各地的影迷们来说,可能还有一个问题迫不及待想揭开——《回到未来2》中关于2015年的预言究竟实现了多少呢?
  1.可穿戴技术
  是不是觉得有点似曾相识?这不就是戴着谷歌眼镜的马丁坐着吃早餐的样子吗?这个高科技的产品常常被人们误认为是计算机眼罩,不过其实是可以接电话的眼镜。

  2.3D电影
  (转载者说明,其实也没有实现,电影里是裸眼3D,电影院需要带特制眼镜)

  3.视频通话
  影片中,身处2015年的马丁和同事是通过视频通话交流的,跟我们现在的视频聊天、网络电话一样的,只是我们视频通话时屏幕没有那么大而已。

  4.微波餐
  吃的方面,影片中有一幕是浓缩披萨在一个“水合器盘子”上放置12秒后就会变成一个正常大小、可以吃的披萨,这可以说就是早期的微波餐。

  虽然有不少预言实现了,不过《回到未来2》中的场景和发明还是有一些现在未能成为现实。
  1.磁悬浮滑板
  影片中的“悬浮滑板”还没真正实现。

  2.飞行汽车
  在新世纪,飞行汽车还是没能成为主流交通工具。

  3.自动系鞋带的鞋子
  可以自动系鞋带的鞋子和可以自行烘干的衣服:看,不用手的!我们也希望2015年可以有。

  4.时空之旅
  穿越过去未来进行时空之旅,目前也还没有办法实现。

  5.传真机遍布
  影片对于传真机的预言是给了它重大的使命,说传真机会在2015年普及。幸好没有……

  大学时候看的盗版《回到未来》三部曲,现在想来,30年来,实现的都是和IT技术相关的产品,与能源动力相关的都没有实现。即使是IT技术,和人工智能相关的也是进展不大。

  能源和动力技术的停滞已经很明显了。

2.2 论文和专利:天文数字后的荒谬

  在国观第一版帖子中,很多从事技术工作的朋友回帖中都反映了自身领域的瓶颈和天花板,而另一方面,发现很多朋友(估计是学文科的为主)都对技术的发展充满了乐观态度,认为是如今是一个技术爆炸的年代,因为他们日常所接触的媒体常常出现如下一段话:

  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了科学知识的“爆炸”的时代。1995年,知识的量每5年翻一番,到2020年,世界的知识量每73天增长一倍。今天已知的科学的信息量相当庞大,科学知识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增长。任何人要跟上它都是不可能的。霍金在1998年白宫千年晚会上发表演讲时曾说,如果科学知识仍然以现在的发展速度增长的话,到2600年,如果你将新书依次摆放的话,你要以每小时90英里(144公里/小时)的速度行走才能跟上新书出版的速度。即使是世界上最博学、最聪明的科学家也无法记住所有的科学知识。

  注意:以上报导是由科学界的人提出的,但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对此保持沉默。

  第一次看到类似的报导是在读初中的时候,当时觉得前景太恐怖了,难道自己越学,知识相对越少?感觉像庄子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但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在读博后,开始发现这类报导的奥秘。这类报导你要说错,也没错,但要严格意义上追究起来,却又大错特错。

  通常宣扬技术爆炸的人,最喜欢说的就是知识隔几年就翻番,国际上所申请的专利一年抵得上过去10年,这种知识的指数式积累会使得技术相应的指数式发展。但正如某位网友指出的,信息和经验不仅有数量上的多寡,还有价值上的高低。上个世纪80年代的年收入万元户是人人羡慕的对象,但持续30年的通货膨胀让月入万元变成了苦逼的小白领。所谓的知识爆炸,实际上是超级注水牛肉。

  首先,知识量如何定义?很难严谨的下定义。勉强拿发表的论文数来比拟,数量的确是在爆炸性增长。但仔细观察,发现论文是越来越水,无论国内外,一篇论文,里面有10%的知识属于原创,都已经很不错了。事实上,越来越多的论文,原创比例大幅下降。有时看国外的一本行业顶尖期刊,看完后,感觉里面的30多篇论文,大部分有为了论文而论文的嫌疑。

  即使很多论文,具备了表面上的原创性,但如果仔细想想,这种知识没有任何用途。

  打个浅显的比方吧,如果某位科学家在行业顶尖期刊上第一个发表论文,探讨在木头桌子上用工具刀雕刻玫瑰花,会让桌子看上去比较好看。之前没人考虑过在桌面上雕花,所以第一篇的原创性最高,是对人类知识的一种有益积累。但沿着这条思路下去,有人探讨雕花需要花费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工具相关公式,这也算很强的原创性。但之后,由于谋生和晋升的需要,相关论文会越来越让人目瞪口呆。理论上,可以发表成千上万篇论文来讨论雕花,因为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种花,每种花都可以写一篇论文,每一篇论文都是原创的。

  接下去,会有人来探讨用斧头雕,用菜刀雕,用锥子雕,每一个还振振有词,你用工具刀,不可能在所有的场合都适应,我的工具在某些特殊场合可以用。

  更要命的是,还会有人来探讨在床上雕花,在地板上雕花,在椅子上雕花,在皮肤上雕,你能说有朝一日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最后,还会有人来探讨开直升飞机到岩壁上雕,开宇宙飞船到月球上雕。

  无穷无尽的组合。一个例子就是国内某位大学做晶体研究的,一年能发表个几百篇SCI论文,奥秘何在?就在于此。

  当然,后面的论文不一定能在顶尖期刊上发表,可以发表在在其它档次的期刊上。于是,一篇论文带动了一个产业链。至于实际价值如何,内部心知肚明,能忽悠外部拨款者就行了。某位生物学研究者曾经在知乎网站上透露,某个分子式已经有好几十年时光了,相关研究养活了一大批人,但实际应用为0。

  知识要爆炸了,科技人员的地位自然要提升,经费自然要多多益善,这就是宣扬知识爆炸的最大好处。

  专利的奥妙也一样,大家可以去看看苹果公司近几年申请的专利,绝大部分会笑掉人的大牙。
  另外,前面一再强调的,很多科技工作者,有意无意地在混淆科学和技术。很多所谓的论文,对于技术工作没有任何指导作用,有的甚至简单地停留在“知其然”地步,离技术所要求的“利其然”标准差远了。但大部分科技工作者成功地游说拨款部门,让他们树立了一种“研发就是发论文”的印象,毕竟论文容易进行数字化考核。而现在科研界有一个显著现象,大部分国内外的科学机构,申报课题和拉经费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持一个课题的研究并养活一大群人。毫无疑问,几百万人靠这个过日子呢。考虑到以上因素,在利益集团的推动下,论文数量的指数式增长就不可避免了。

2.3 比特世界和真实世界

  过去40多年来,半导体技术领域内的摩尔定律给全世界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对于大部分国家而言,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人群沉浸在比特世界之中。在这一个“熵不增”的世界里,每个人似乎都是王者,只要愿意付出金钱,在比特世界里可以无所不能。但过去40年,和比特世界的繁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实世界在很多领域踯躅不前,甚至于若干领域还有退步。最典型的是航天推进技术,按照NASA一位资深工程师的说法,美国已经没有能力(不是金钱)制造土星五号火箭这一级别的巨无霸了。

  相对于现实世界的憋屈,比特世界的拥护者信心满满。IT技术的终极乐观者是雷·库兹维尔及其奇点理论。他认为,人类正在接近一个人工智能超越人脑的时刻,届时人类(身体、头脑、文明)将发生彻底且不可逆转的改变。他认为,这一刻不仅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根据他的计算,纯粹的人类文明(“人类纯文明”)的终结是在2045年。这一理论得到了不少人的拥护。

  似乎一个美好的世界即将展开。

  抛开库兹维尔的立场(他是比特世界的巨人Google公司的副总裁)不说,仔细阅读其代表作,似乎感觉到一种浓浓的传销味道,口号,口号,还是口号!如何实现人工智能?作者语焉不详,说到时自然实现。真正深入IT技术就会明白,IT世界的一切突破都是“模拟”。按照硅谷著名投资人Peter Thiel的说法,比特世界重新安排那些已经存在、或者永远不会存在的东西的虚拟映射,人类大脑想不出来的东西,也别指望IT技术。更不要说,真实世界是一个熵增的世界,比特世界并不能带来真正的熵减。

  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戈登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创新性厕所实验:

  假设你需要在A选项和B选项之间做出选择:A选项是保留2002年以前的电子技术,包括谷歌、亚马逊、维基百科,可以使用自来水和抽水马桶,但不能使用 2002年之后发明的任何新东西。B选项则是保留过去10年内发明的任何东西,如Facebook、Twitter网站和iPad平板电脑等,但不能使用自来水和抽水马桶,你必须自己提水进入房间并把废水提出去,即使在雨夜的凌晨3点,你也只能走过湿漉泥泞的道路去外面上厕所。你会选哪个选项?

  大部分人的选择是确定的,因为人类的血肉之躯生活在真实世界内。

  即使考虑到比特世界的喧嚣,也必须指出一个事实:IT技术发展到现今这个阶段,深度上很难继续做下去,已经开始边际效用递减。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2015年5月25日在《纽约时报》上撰文说,不要高估技术革命的影响,延续了40年的数字时代令人失望,新技术带来了许多头条新闻,但其经济上的成就很一般。克鲁格曼写道:“道格拉斯·亚当斯1979年在科幻小说《银河系搭车指南》的开头说,地球上的生命太原始了,还认为电子表是一个很巧妙的创意。但那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初期。自那以后,我们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可2015年重大的技术创新还是一个电子表,只不过这个电子表在你坐太久之后,会告诉你该站起来了。”
http://zhuanche.juhangye.com/201506/news_1142787.html】

2.4 部分和整体

  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是哲学论上的一个常见问题,部分构成整体还是整体生成部分是争辩了几百年的老话题。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人类如今的技术从明面上看是分门别类的,机械,动力,电子,化工,航空等等。当然,每一类可以细分下去,比如电子技术按不同分类标准,还可以分为低频与高频,数字与模拟等。如果把不同技术门类之间综合关联起来,还可以产生大量的复合技术,如机电一体化。

  纷繁众多的技术门类,让绝大部分门外汉眼花缭乱。即使是在某一领域的专家,很多情况下对其它相关技术领域也是了解甚少,更不要说还存在“隔行如隔山”的现象。一个机械类的能人,通常不敢去评价基因工程类的技术。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各个科技利益子集团卯足了劲地夸大自己领域的进步,因为基本上是零风险。种种合力,给人的感觉就是新闻报导上天天有技术进步,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技术大爆炸”的年代。

  但实际上,部分领域的技术进步和整体上的技术进步是两回事。

  首先要指出,某些细分领域的技术进步只是商业化应用推广,不是真正的技术进步。最典型的就是车载GPS导航系统。在GPS引入汽车之前,每一个司机都必须准备一叠厚厚的交通地图,除了长途司机,一般的私家车主被限制在很小的区域。引入GPS导航之后,汽车的活动领域被扩大了。对于私家车主而言,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技术进步。但GPS导航技术很早就成熟了。在汽车之前,飞机和大型轮船早就配备了GPS,其GPS子系统的实现难度甚至大于汽车。在迁移到汽车过程中,GPS导航技术本身并没有取得大突破。

  其次,很多子类领域的技术突破实质上属于“替代型”,不是属于“开拓型”。比如说,飞机的技术突破,让人类活动空间/旅行速度得到了极大地扩充。而mp3取代CD机,只是数字化媒体的一种替代,mp3并没有赋予人类新的能力。替代型的技术创新,极容易导致零和游戏,而开拓型的创新,往往能够双赢。现今很多所谓的技术创新,叫嚣厉害,但最终反响平平,其原因就在于此。

  从人性而言,很容易陷入subjective validation,遇到一个命题会因为自己的某个信仰和立场而赞同它。比如一个费德勒粉丝会坚定支持“费德勒比纳达尔强”,甚至费德勒输给纳达尔时他也会持有“费德勒在巅峰时期肯定比巅峰时期的纳达尔强”这种观点。一位手机软件开发者向本人发了好几封私信,质疑为什么会有“技术大进步的停滞”。和大部分网友不同,他举例说明了自己领域技术的进步,主频和内核是如何在短短十年内翻番的。很显然,他所在领域的变化的确很快,这赋予了他强大的自信。但问题是,就人类整体而言,手机领域只是诸多技术领域的一小分支,手机领域的革命性进展,反映到整体上,可能带来的进步并不是很大。智能手机说穿了就是一个小型化计算机,并不能完成一些独一无二的任务。可以设想一下,人类如果没有手机,难道就不能开采石油,航天登月?纵观历史,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条形码、集装箱、CT等。

  很多子领域的技术进步,在其本身领域内,可能是革命性的创新,但绝大部分子领域,对于人类整体而言,所提供的贡献也比较小,一个领域内翻天覆地的变化,可能只是整体上的一朵小浪花。举一个例子,相对于传统长途电话,IP电话是革命性的突破。但对于人类社会整体而言,原有电话系统已经能够满足95%以上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交流,新的IP电话系统更多的是满足边缘信息交流需求。因此,即使IP电话的鼓吹者一再强调其重要性,人类社会从中获取的真实效率改进是微乎其微。但在另一方面,此类鼓吹带给大众的印象就是:技术革命无处不在!


  背景简介:本文是资水东流博士的作品《技术大停滞》的第三版《范式春梦中的地球工业文明:低熵体的困境和下一级技术台阶》,原发于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c4e19860102vyps.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c4e19860102w4ll.html,
  作者授权风云之声发布。全文87000字,风云之声分为多期连载。你不需要同意作者的所有观点,事实上许多观点也都可以商榷。但作者提出的基本问题是真实存在的,事关人类的生死存亡,你一经思考就会深深印入脑海,萦绕于心。对于关心人类命运的读者,这是一篇不可不读的文章。


文章整体目录

  前言

  1 文明和技术
    1.1 范式粗谈
    1.2 人类文明所经历的范式转换
    1.3 范式牢笼
    1.4 科学和技术之间存在的鸿沟
      1.4.1 科学的本质
      1.4.2 技术的核心
      1.4.3 从瓦特谈起:蒸汽机引发的正反馈
      1.4.4 需求不是救命稻草
     1.5 科技利益集团

  2 科技利益集团鼓吹的范式春梦:所谓的技术大爆炸
     2.1 渲染和洗脑
     2.2 论文和专利:天文数字后的荒谬
     2.3 比特世界和真实世界
     2.4 部分和整体

  3 范式春梦外的阴影
     3.1 人类面临的技术窘境
        3.1.1 能源转换技术的停滞
        3.1.2 新能源的窘境
        3.1.3 农业,医疗和生物技术
        3.1.4 信息技术深度上的麻烦
        3.1.5 其它方面的技术
     3.2 众多的技术噱头
        3.2.1 早早败落的太阳能/光伏噱头
        3.2.2 经久不衰的人工智能大噱头
        3.2.3 神乎其神的量子计算机噱头
        3.2.4 牛逼哄哄的纳米材料噱头
        3.2.5 近年来的新噱头
     3.3 博士民工和生物技术的挫折
        3.3.1 生物噱头的缘起和影响
        3.3.2 研究范式和问题

  4 低熵体的困境和所面临的技术台阶
     4.1 从热力学第二定律谈起
        4.1.1 《道德经》的智慧
        4.1.2 负熵流和文明层次的跃进
     4.2 科技树的主干和分叉
     4.3 永远的50年和可控核聚变
        4.3.1 永动机之梦
        4.3.2 可控核聚变的难产和噱头 
     4.4 冷静思考:未来不一定会更好

  5 台阶前的坑:人类社会的宿命
     5.1 耗散结构理论的社会学意义
     5.2 大竞争环境的消失
     5.3 被全球化抹掉的差异性和人类社会的热力学平衡
     5.4 老龄化自锁
     5.5 如何填坑?

  6 台阶的本质:复杂度魔鬼
     6.1 何谓复杂度
      6.2 纷繁世界背后的两条规则:适者生存和资本回报预期
     6.3技术进步和技术革命:复杂度的变迁
        6.3.1 运输/动力系统的演进例子
        6.3.2 技术革命的特点和复杂度的变化
        6.3.3 正在面临的高复杂度科学魔鬼
        6.3.4 源自技术根底的困境
     6.4 高复杂度带来的诸多恶果(more is different)
        6.4.1 吾知也有涯和生死竞赛
        6.4.2 维护成本
        6.4.3 来自社会的负反馈
        6.5 简单的数学推导

  7 寂静星空所隐含的恐怖前景
     7.1 大寂静和费米悖论
     7.2 细思恐极的三种情景
     7.3 宇宙大筛子
     7.4 一根小火柴

  8 反思和总结
     8.1 复活节岛的悲剧
     8.2 冷静不代表悲观
     8.3 研发需要范式革命
        8.3.1 从中心极限定理和大数定律说起
        8.3.2 现行科研体制的弊端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huagengpai1994/article/details/84865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