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ty shader 实现磨皮效果

最近在做一些UI使用的shader,大部分是对UV进行一些操作,今天看需求文档时发现美术同学的要求里有一项是类似磨皮的效果,本来我也比较好奇这些美颜效果都是怎么做的,所以就趁此机会实验一下。查了一大堆页面后发现可以实现磨皮效果的算法有很多,常用到的有 双边滤波器、表面模糊方法、选择性模糊方法等。勉强看明白了双边滤波和表面模糊方法的公式,所以以下就使用这两种方法在Unity中实现下磨皮效果。

双边滤波方式

参考 双边滤波器 中的解释,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大堆公式,比如这个: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嗯还有积分,有点吓人了,再往下看终于找到了需要用的公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大概意思就是考虑了空间距离和颜色相近程度两个方面以后的计算,所以名字里有"双边"两个字,这篇文章 解释的挺清晰。

这个公式会看起来更适合转换为代码实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大概解释下:
g(i,j) 可以理解为纹理坐标为(i,j)的点的颜色
σ d 和 σ r 是空间距离维度和颜色差异维度上的两个平滑参数
f(i,j) 可以理解为对(i,j)点的颜色, 即 tex2D(_MainTex, float2(i,j))
exp是自然底数e的幂次方计算,即 exp(x) = e x
||f(i,j) - f(k,l)|| 意思是 f(i,j) - f(k,l) 向量的模, 模的符号也可以用单个 | 来表示即 |f(i,j) - f(k,l)|, 我猜可能有时为了和绝对值计算区分开而专门写成双竖线形式吧

好,接下来就可以在shader里实现上面的公式了,直接上代码吧。

float Luminance(float3 color)
{
	return dot(color, float3(0.2125, 0.7154, 0.0721));
}	

float4 BilateralFilter(float2 uv)
{
	float i = uv.x;
	float j = uv.y;
	float sigmaSSquareMult2 = (2*_SigmaS*_SigmaS);
	float sigmaRSquareMult2 = (2*_SigmaR*_SigmaR);

	float3 centerCol = tex2D(_MainTex, uv).rgb;					// 中心点像素的颜色 //
	float centerLum = Luminance(centerCol);						// 中心点像素的亮度 //

	float3 sum_up;												// 分子 //
	float3 sum_down;												// 分母 //
	for(int k=-_Radius; k<=_Radius; k++)
	{
		for(int l=-_Radius; l<=_Radius; l++)
		{
			float2 uv_new = uv+_MainTex_TexelSize.xy*float2(k,l);
			float3 curCol = tex2D(_MainTex, uv_new).rgb;		// 当前像素的颜色 //
			float curLum = Luminance(curCol);						// 当前像素的亮度 //
			float3 deltaColor = curCol-centerCol;
			float len = dot(deltaColor, deltaColor);
			// float exponent = -((i-k)*(i-k)+(j-l)*(j-l))/sigmaSSquareMult2 - (curLum-centerLum)*(curLum-centerLum)/sigmaRSquareMult2;
			float exponent = -((i-k)*(i-k)+(j-l)*(j-l))/sigmaSSquareMult2 - len/sigmaRSquareMult2;
			float weight = exp(exponent);
			sum_up += curCol*weight;
			sum_down += weight;
		}
	}

	float3 rgb = sum_up/sum_down;
	return float4(rgb*_Brightness, 1);
}

v2f vert (appdata v)
{
	v2f o;
	o.vertex = UnityObjectToClipPos(v.vertex);
	o.uv = TRANSFORM_TEX(v.uv, _MainTex);
	return o;
}

float4 frag (v2f i) : SV_Target
{
	return BilateralFilter(i.uv);
}

核心方法就是 BilateralFilter,此方法根据给定的采样半径_Radius来对周围(2*_Radius+1)(2_Radius+1)个像素进行采样,并分别计算出这些采样点的权重,然后把颜色和权重相乘后累加起来作为分子,同时权重也累加起来作为分母,这些点采样结束后把分子累加值除以分母累加值,就是当前像素点的颜色。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表面模糊方法

主要参考 这篇文章,公式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参数图里解释的很清晰,那就直接去shader中实现就好了,直接上代码。

float3 CalculateWeight(float3 xi, float3 x1)
{
	return 1-abs(xi-x1)/(2.5*_Threshold);
}

float4 SurfaceFilter(float2 uv)
{
	float3 x1 = tex2D(_MainTex, uv).rgb;

	float3 sum_up;				// 分子 //
	float3 sum_down;			// 分母 //

	// 对 (2*_Radius+1)*(2*_Radius+1) 大小的矩形区域内所有像素采样 //
	for(int i=-_Radius; i<=_Radius; i++)
	{
		for(int j=-_Radius; j<=_Radius; j++)
		{
			float2 uv_new = uv + float2(j,i) * _MainTex_TexelSize.xy;
			float3 xi = tex2D(_MainTex, uv_new).rgb;

			sum_up += CalculateWeight(xi, x1)*xi;
			sum_down += CalculateWeight(xi, x1);
		}
	}

	float3 rgb = sum_up/sum_down;
	return float4(rgb,1);
}

v2f vert (appdata v)
{
	v2f o;
	o.vertex = UnityObjectToClipPos(v.vertex);
	o.uv = TRANSFORM_TEX(v.uv, _MainTex);
	return o;
}

float4 frag (v2f i) : SV_Target
{
	float4 col = SurfaceFilter(i.uv)*_Brightness;
	return col;
}

核心方法是 SurfaceFilter, 表面模糊方法也需要指定一个采样半径,这样好确定对多大范围内的像素进行采样,整个过程和双边滤波器基本一致,只是计算权重的方法不一样,按照公式忠实的还原即可。执行效果如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磨皮后

看起来比较模糊,效果不太理想,如果想要清晰一些的话就会有非皮肤区域过亮的问题,像这样: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难怪看有的文章里说还要检测下皮肤区域,看样是要把这个算法只应用到皮肤上,而避开嘴和眼睛之类的地方,自己还是太naive,还得再继续研究,那可能要另起一篇文章了。

综上,通过在shader中按照公式实现两种算法来达到简单的磨皮效果,这里只是验证两种方法的效果,所以没有进行优化,采样数也过大,实际运行在移动设备上应该耗电和发热都不小,还有很多经过优化的算法实现,可以多google了解下。

非常感谢参考文章里的各位大神。

package下载地址
提取码:qcgs

参考链接:
https://blog.csdn.net/trent1985/article/details/49864397
https://blog.csdn.net/piaoxuezhong/article/details/78302920
https://blog.csdn.net/mumusan2016/article/details/54578038
https://zh.wikipedia.org/zh-s
https://zh.wikipedia.org/zh/雙邊濾波器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h5502637/article/details/84865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