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apshot

  ES,Hbase,RocksDB等在数据备份时都用到了snapshot技术。下面是查到的snapshot一些资料和自己的一些理解。

  

  snapshot有多种实现方法,这里只谈谈“写时复制COW”,不是奶牛哦,是“Copy-On-Write”

  当一个snapshot创建的时候,仅拷贝原始卷里的源数据,这不是物理上的数据拷贝,因此snapshot的创建特别快,当原始卷里的数据有写入时,备份卷开始记录原始卷哪些数据发生了变化,然后在原始卷新数据覆盖旧数据时,将旧数据拷贝到snapshot的预留空间里,起到备份数据的作用,就保证了所有数据和创建备份卷之前的数据一致性。

  而对于snapshot的读操作,如果是读取数据块是没有修改过的,那么会将读操作直接重定向到原始卷上,如果是要读取已经修改过的块,那么就读取拷贝到snapshot中的块。所以当原始卷破坏了之后还能用snapshot备份的数据还原。

  

  镜像分离,是为了让镜像卷保持拆分一瞬间的状态,而不再继续被写入数据。而拆分之后,主卷所做的所有写IO动作,会以bitmap的方式记录下来。bitmap就是一份位图文件,文件中每个位都表示卷上的一个块(扇区,或者由多个扇区组成的逻辑块),如果这个块在镜像分离之后,被写入了数据,则程序就将bitmap文件中对应的位从0变成1。待备份完成之后,可以将镜像关系恢复,此时主卷和镜像卷上的数据是不一致的,需要重新做同步。程序搜索bitmap中所有为1的位,对应到卷上的块,然后将这些块上的数据,同步到镜像卷,从而恢复实时镜像关系。

  快照创建成功后,源和快照共享同一份物理数据拷贝,直到数据发生写操作,此时源上老数据或者新增数据将被写向新的存储空间。为了记录和追踪块的变化和复制信息,需要一个位图(bitmap),它用于确定实际拷贝数据的位置,以及确定从源还是目标来获取数据。

  当即时拷贝执行时,没有数据被复制。取而代之,它创建一个位图来记录数据的复制情况,并在后台进行真正的数据物理复制。

  写时复制快照在快照时间点之后,没有物理数据复制发生,仅仅复制了原始数据物理位置的元数据。因此,快照创建非常快,可以瞬间完成。然后,快照副本跟踪原始卷的数据变化(即原始卷写操作),一旦原始卷数据块发生写操作,则先将原始卷数据块读出并写入快照卷,然后用新数据块覆盖原始卷。这样我们访问快照卷上的数据仍旧是写操作前的,可以保证我们备份数据的一致性。

  采取COW实现方式时,snapshot的大小并不需要和原始卷一样大。那设置成多大呢?第一、根据原始卷数据的改变大小范围来设置;第二、根据原始卷数据的更新频率来定。一旦 snapshot的空间记录满了原始卷块变换的信息,那么这个snapshot就无法使用了。当然,如果你的snapshot大小和原始卷一样大,甚至还要大,那snapshot备份就绝对的不会崩溃啦。

  http://www.cnetnews.com.cn/2010/0625/1788019.shtml 查看快照snapshot的一些其他技术。

        snapshot的实现有些类似硬链接,会有短暂的文件系统锁定,程序的暂停,用于建立位图,这个过程是很快的。

   做多次 snapshot 时,第一次之后的snapshot 都只记录变化的部分,而不是全部导出。这其实就实现了增量备份。

   使用备份数据,用户可以在异常发生的情况下快速回滚到指定快照点。建议至少每天执行一次snapshot来保存数据的快照记录,并且定期清理过期快照,这样如果业务发生重要错误需要回滚的话是可以回滚到之前的一个快照点的。

   定时做全量备份与每天增量备份。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lnlvinso/p/9833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