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移动均线的意义和局限性及其相关指标浅析

       移动均线是技术分析中最常用的指标之一,就单一的移动均线而言,其作用就是平滑价格走势,部分的去除噪音,体现出一定时间内价格的趋势走向。均线一般可分为简单移动平均、加权移动平均、指数移动平均,其中最核心的是简单移动平均,其他的两个是出于时效性的考虑而产生的变形。因此,下面我们从简单移动平均线来对均线做进一步的理解。

      要准确理解简单移动平均线(下文中简称均线),需要先知道其计算方法。比如我们要计算一条20日移动均线,选取时间跨度为20日,然后当下时间点的前20日价格的平均值作为当下时点的值,以此类推,这20日会在时间序列上不断移动,从而绘制出一条20日的移动均线。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我们这里要绘制的趋势线不同于回归方法,其是根据一些比如最小二乘的思想来得到的,那么如何通过移动平均来得到近似最佳的价格趋势呢?我们可以近似的这样理解:首先平均值确实可以降低价格过程的方差,这个确实可以用来平滑价格走势,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使得这个均线相对实际价格走势的误差最小,自然的,为了尽量的降低误差,我们很直接的可以想到的就是让趋势线尽量的和价格走势贴近,这一点可以通过让均值的时点设置在最贴近这个均值的价格时点上。因此如果我们把价格趋势近似为线性的话,那么无论是在上升阶段还是下降阶段抑或是盘整阶段,这20日的平均值实际上是对应着这20日的中点位置,也就是说,可以认为这20日的均值和第10、11天的值是最为靠近的,即把这个均值放在这20日的中点位置绘制出来的均线才是最贴近实际价格走势的。但是在实际绘制的时候,我们却是把这个均值放在第20日的时点上,并非中点位置,这就相当于把近似最佳的均线位置往右平移了半个时间跨度的时间单位,即当下时点均线上的值近似代表的是前10日的值。所以我们要知道的是,我们平常得到的均线并不是近似最佳的反映价格趋势的,而是近似最佳均线往右平移近似半个时间跨度的时间单位后得到的,这就是为何均线信号会滞后的关键原因。那么为什么要用这种信号滞后的均线呢?这实际上是一个无奈之举,因为如果我们使用近似最佳的均线,那么我们就无法得到最近半个时间跨度内的均线,即这部分均线是空缺的,而这对于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来说,这是无法接受的,因此为了不错过一些潜在的盈利机会或者止损操作,我们宁愿使用这种滞后信号,只要内心对此有一个滞后的预期再进行分析就好了。

       尽管均线信号是滞后的,但是其依然是有用的,这是因为趋势往往是可以持续一段时间的,这既是趋势的简单定义,也可以认为是一个基本假设,事实证明一般情况下也确是如此。因此尽管信号滞后,当均线出发这个信号的时候,当前价格可能还是处于这个趋势之中,因此我们仍可以根据这个信号进行相应的操作。当然,具体的时间跨度的选取还是需要经验以及回测和优化,以选取相对更有效的均线。

       因此,对于一些和均线相关的策略意义和其局限性,我们都可以从滞后性和趋势的持续性这两个角度去理解。比如双均线策略,其发出的“金叉”、“死叉”信号是滞后的,但是由于趋势的持续性我们仍然可以据此操作,只要选取较好的时间跨度即可;比如布林通道,其实际上就是通过标准差设置上下限来过滤一些滞后的错误(正确)信号,使得其交易信号更强,但是相应的其过滤掉错误信号的同时也减少了潜在正确的信号。

       最后简单的提一下加权移动均线和指数移动均线。加权移动均线和指数移动均线实际上就是简单移动均线的变形,原理意义都一样,但是其对每个过去价格的权重是不一样的。但是这里要注意的是,由于等权情况下,平滑效果(降方差)是最好的,这里之所以赋予不同的权重得到加权和指数移动平均是出于时效性的考虑。因为对越近的价格赋予越大的权重,那么得到的均值就越接近当前的价格,对当前的价格就越敏感,其滞后性就减弱了,但同样的,其平滑效果,即趋势意义也减弱了,因此这实际上是一个tradeoff。对于一些利用了多次均线的技术指标,由于滞后性的叠加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因此时效性就显得尤其重要,这时可以考虑用加权和指数移动均线,比如MACD指标,用的就都是EMA(指数移动平均)。

       简单移动均线是对过去的价格都赋予了相同的权值,但是加权移动均线和指数移动均线都对越近的价格赋予越大的权重:加权移动均线的权值分配是价格从远到近依次等差递增,指数移动平均则是等比递增。当然由于指数移动平均理论上是对所有的历史价格都赋予了非零的权重,但是实际操作上,我们还是会选取一个时间跨度为N,只要让alpha=2/(N+1),那么就可以保证有99%的权重都被利用上,舍弃剩下1%权重的历史价格数据并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S_o_l_o_n/article/details/827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