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与「天才少年」李一男之间的江湖恩怨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 https://blog.csdn.net/Yong_Qi2015/article/details/81638651

下班之后,随手翻了翻书桌上摆放着的前两天从博众图书管借来的《任正非传》。印象中,大一时候开始,便对名人传记毫无抵抗力,《林肯传》、《洛克菲勒传》、《福特传》……别的都有点记不清了。

书皮的内侧,有两段文字,简短地介绍了下任正非其人。

任正非,一个中国商业史上无法绕开的名字,他被誉为教父级企业家,他重新定义了中国企业家精神。他的创业故事激励着无数企业家。他和他创建的企业一样沉稳低调,历经沉浮坎坷,披荆斩棘,终于登上了时代的高峰。

他早年投身军营,改革开放后,军队改制,他转业到一个国企,却给所在企业造成巨额亏损,终被除名。时年43岁的他,失业、离婚、负债200万元,没有资本、没有人脉、没有技术、没有市场经验,带着仅有的2万余元钱,在破旧的仓库里成立了华为。然而30年后,当人们提起华为时,它已经是跻身世界五百强之列、年营业额逾800亿美元的超级企业。这期间的艰辛与磨难、绝望与坚持,唯有任正非能切身体悟。

很喜欢书背面王石以及魏昕对任正非的评价:

王石:华为对新一代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来说,我感受最深的是它的经营模式,在国际舞台上,它完全是硬碰硬打出去的。与柳传志、张瑞敏、鲁冠球相比,任总更像是沙漠上的一只狐狸了。

魏昕(著有《任正非的真实世界》):任正非43岁才开始创业,不惑之年始见春,一手把山寨公司做成了震惊世界的科技王国,同时创立了开中国企业先河的企业管理大法。在判断企业市场时又极具预见性,在企业繁花似锦的时候却说这很可能说企业的“寒冬”。

书中,第一章《谁是任正非》,作者孙力科开篇有言: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年少得志大不幸」。自小经历了清贫、忍受过饥饿的任正非,随着年龄的增大开始表现出自立自强、积极上进的品格,更是在父母的伟大和平凡之间感受到了「不自私」的内涵,这的确难能可贵。

书已读至大半,堪比一部商海谍战大剧。书中关于华为如何学习IBM的「IPD」化,又从IPD到ISC,以及后来的“任氏”管理法则、以及华为如何「狼」行天下,征战欧洲市场……处处透露着任正非的领导力与铁腕作风,更透露着企业家的智慧与坚韧。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李一男与任正非的恩怨关系,此处简单说说这个事。(以下故事大多节选自孙力科所著《任正非传》)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3130258 查看本文章

华为以其团结协作和智慧果敢等优势,常将对手逼上死角,比如与巨龙、大唐的博弈,因而被对手称为「难缠的狼」,任正非也自然而然地被誉为「狼主」。

在华为,任正非打造出了「狼性」文化,其在企业管理和拓展市场上行之有效,但也容易在内部引发一些不正当的竞争。具体说,真正具备「狼性」的员工有可能自己开辟疆土。

李一男,年少有为。当他在华为内部的成绩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得到众人认可的时候,他开始不满足于任正非过去「集权」的管理,静极思动,开始谋求另一山头。

李一男,也许你未曾听过他的名字,但他却有金光闪闪的履历。

毕业于华中科大少年班,最年轻的华为副总裁,百度CTO,12580CEO,金沙江创投合伙人,牛电科技创始人。

生于1970年,天资聪颖,博学多才,15岁便考上华中理工大学少年班。1992年,他在星罗棋布的企业里听说了华为。在华为的种种经营理念和文化宣传中,被「决不让雷锋吃亏」这一条深深打动。次年,他慕名来投,成为华为的一名实习员工。

进入华为的李一男很快跃入任正非的视野,慧眼识金的任正非用人不疑,对李一男寄予厚望,提拔重用他,更为了支持他在万门机的研发上有所进展而拿出20万美元购买外国设备。尽管最终没有派上用场,损失不小,但任正非并没有责罚他。

故事讲到这里,对我个人而言,任总对于李一男的不责罚并算不上什么伟大之举,即使20万美元对于当时的华为而言,算是一笔巨额资产,但是对于初出茅庐的李一男,犯错很正常,孰能无过呢?可是,任正非的厉害,厉害在他在这件事之后,依然十分信任并提拔李一男,这对于领导者而言,就显得难能可贵了。

李一男对任正非的宽宥万分感激。1993年年中,他很快告别了实习阶段,成了华为的一名正式员工。

转正之后,李一男的职位升迁十分迅速,当真是平步青云:两天之内,他从一个普通员工晋升为工程师;两周之后,由于在技术研发过程中小有成就,被破格提拔为高级工程师;在工龄超过半年之后,他成为中央研究院的副总经理。

当故事读到这里的时候,讲真,心中对李一男的前途隐隐捏一把汗,总感觉年纪轻轻,人生便如此顺遂未必是一件好事。

后来,随着C&C08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研发成功,25岁的李一男又被提拔为中央研究部的总裁,同时兼任总工程师的重要职务。两年之后,在中国电子百强企业中,他成为史上最年轻的副总裁。

1996年之后,在华为内部位高权重、工作经验大有提升的李一男,对华为所作出的贡献更大了。华为在李一男的指引下,已经发展到了巅峰状态。华为内部的员工都认为:「李一男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华为的发展方向。」就连一向强势的任正非都对李一男爱若亲子,以至于「李一男可能会成为任正非接班人」的传言不胫而走。

李一男对华为的贡献的确可圈可点,不仅体现在技术研发上,在人力资源的优化方面,他也一样功不可没。

「强将手下无弱兵」,李一男手下也有两员能征善战的大将。一个是后来成为华为软件经理的刘平,一个是硬件经理余厚林。两位技术经理同一年出生,都比李一男年长10岁。

李一男在华为的经历是比较光鲜的,由于一路过于顺风顺水,他的地位越高,与任正非之间的潜在矛盾似乎也越大。

故事讲到此处,李一男与任正非的关系,或许会让你想起孙宏斌与柳传志。

遗憾的是,或许是柳传志对孙宏斌过于肯定与放任,使得他在不经意间便内心膨胀,最终在联想内部有了挪盗款项的违法之举,深陷囹圄多达五年之久,令人唏嘘不已。

李一男和孙宏斌在很多方面颇为相似,但有所不同的是,李一男并未做违法乱纪的事情,他想到的是自谋出路。

1998年,李一男在华为的「黄金时代」即将走到尽头。凭借着技术研发的优势,他准备再度更新华为的通信产品,以期更为体面地对战国际电信巨头。不过,任正非原本一个处于好意的指令,却让他感到备受压制,萌生出了跳槽或单干的念头。

当时,任正非一心想要将李一男培养成既懂研发又通市场的全能型企业人才,于是让他暂时离开中央研究部,转战市场部,从事产品推广方面的工作。

任正非的好心却办了坏事。企业人才的培养,向来是「术业有专攻」,李一男再聪明能干,也只擅长产品研发,并不喜欢市场营销或公关活动,也不适合。即便是为了弥补经验短板,也要花费较长的磨合时间。这对李一男无异于舍长抱短,个人发展必然受阻。

研发部少了运筹帷幄的李一男,市场部多了「隔行如隔山」的李一男,一时间,曾经叱咤风云的李一男成了可有可无的角色,血气方刚的他自然难以接受。当然,李一男不会如孙宏斌那样挪走公司的资金,更没有试图挖走公司的人才。走出去自主创业,却是他的必行之举。

如果说,当初李一男进入华为,任正非对他一次次的提拔让他顿感遇到了伯乐,那么当他在华为登上一个高位后又似乎「一落千丈」,这样的现实对他来说则是「怀才不遇」了。虽然任正非对他仍旧委以重任,在2000年还慷慨地将华为电气总裁和华为内部的美国研究所所长等要职先后给予了他,但天生钟情于技术研发的李一男因为脱离了研发的老本行,在那些高位上干活味同爵蜡。

任正非行事果断、雷厉风行,华为的员工对他敬佩畏惧主要源于他非凡的创业能力和说一不二的军人气魄。但是和侯为贵(中兴掌门人)相比,他显然刚强有余柔软不足,这成为他的「软肋」。任正非在栽培人才上,通常遵循着慷慨地赏赐和信任的原则,却在感情交流上鲜有突出的表现。这最终导致了李一男的离开。

故事讲述到这里,个人认为,作者孙力科的观点还是比较中肯的,相比于知乎中某些作者,因为李一男后期在创业过程中因股票问题入狱,行文态度明显是横加指责,泯灭功劳,夸大是非。

任正非不可能不在李一男提出离开时加以挽留,可他的军人之风和刚韧特质不允许他太过柔和,这让本就心生怨念的李一男坚定了离去的决心。

2000年12月,任正非批准了李一男的辞呈。他带着华为所有总监级别以上的干部为李一男这个青年干将举办了一场隆重的欢送晚会。地点就在一向以奢华著称的深圳五洲宾馆。

李一男离开华为时,任正非并未克扣其股份和薪水,在华为股权结算过程中,他得到了1000多万元的分红存款。带着这笔巨款,李一男去了北京,决定在巨龙和大唐(巨龙和大唐之前皆为华为的竞争对手)的故地重振通信行业的雄威。

李一男在北京另立山头。从此,华为的一片汪洋大海之中猛然出现了一个「港湾」。

李一男开设公司与当年任正非初建华为时的情况截然不同。任正非遭遇了人生的大挫折,被骗200万元,为了「活命」开设起了一个寥寥数人的小作坊,设备和组织等软硬件都极为简单。相比之下,李一男建立的港湾公司不但有着充足的资金和详细的业务规划,甚至可以说是「蓄谋已久」的。要知道,李一男在华为的「内部创业个人声明」中曾经明确指出:「华为在数据通信领域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点,同时也是一个潜在的机会。」

对于以上这一点,个人觉得作者有些牵强附会了哇,对于那时仍在华为的李一男发现并提出问题,是他的本职,如果他真是有意为后来的创业蓄谋已久,这样的报告他又怎会轻易示人呢?不过,这或许也是李一男坚持离开华为的一个很大的因素。

既然华为在数据通信技术方面有着相当大的可乘之机,机敏聪慧的李一男就要在这个模块上大做文章。值得一提的是,李一男的独立也是有条件的,港湾在某种程度上讲,仍然可以视为华为内部的一处「国中国」。李一男借着这样的便利,将港湾的主打业务暂时放在了代理路由器和数据通信产品上,代理对象正是他的老东家——华为。

除了做华为的代理业务,李一男还积极建立起华为数据通信产品的相关培训基地。可以看出,李一男的港湾并没有、也不可能很快脱离华为,即便他致力于生产一些不属于华为的其他通信产品。对于不断成熟的华为来说,他的举动不是威胁。任正非对李一男的所作所为表现出极大的理解与宽容:「你们开始创业时,只要不伤害华为,我们是支持和理解的。」

站在华为的这个巨人的肩膀上,加上李一男在科学预见中的前卫独到,港湾网络公司在继承了华为的发展战略和管理经验的前提下,很快在数据通信领域做出了业绩,辅之以对互联网技术的积极汲取,使得网络信息产业在新世纪到来以后迅速成为取代传统通信技术的新兴产业。

随着中国互联网业务的异军突起,中国网民数量突飞猛进,数据通信业务迎来了更多、更大的商机。市场被不断拓宽着,李一男的名声随之扶摇直上,「港湾」的品牌知名度同样更上一层楼。取得这样的成就,靠的依然是李一男的「杀手锏」——技术研发,而不是市场调研或行政等其他方面。

据统计,那时的港湾,平均每年投入的科研经费占整体销售额的12%~15%,而港湾的员工超过50%都集中在研发部门。可以说,港湾绝对说一家以研发创新为主的网络公司新秀。

2001年以后,港湾的销售额猛增。2001年,其销售额为1.47亿元;到了2002年,销售额超过4亿元,2003年这一数据更新至10亿元!

港湾自此有了一个相当拉风的绰号——「小华为」。

如果将华为比作太阳系的土星,那么港湾就是土星周围那一束美丽的「光环」。

李一男的实力无疑在不断增强,甚至能和华为一争高下。此时,他的野心也开始显露。他晓得,土星的光环纵然靓丽耀眼,却无法与太阳的光芒相比。他要脱离「土星」的想法越来越强烈,立志做「太阳」,甚至要让任正非黯然失色。

为了摆脱华为分销商这个尴尬的身份,李一男积极筹备资金,准备在「风险投资」中赚得一笔客观的利润后,好尽快与华为分道扬镳。

在国内通信企业中,除了中兴,几乎没有能力能与当时的华为分庭抗礼的了,李一男自然不能直接与中兴合作,那样就等于直接对华为宣战。摆在眼前的现实并不乐观,李一男改弦易辙,把眼光投向国外,决定与国外企业合作获得资金支持,以此壮大港湾。

从2001年到2003年,在港湾不断获取更大市场份额的时候,李一男也在国外频频与合适的企业接触,并陆续与一些企业搭建了合作关系。李一男的种种举动,最终惹恼了任正非。任正非绝对不允许外国资本在港湾进进出出,他将这些资本视为一种威胁,是「不怀好意」的:「这些基金在美国的IT泡沫破灭中惨败后,转向中国,以挖空华为窃取华为积累的无形财富来摆脱它们的困。」

后来,任正非谈起当时的情况时说:「……华为那时弥漫着一股歪风邪气,高喊着‘资本的早期是肮脏的’口号,成群结队地在风险投资的推动下联手偷走公司的技术机密与商业机密,好像很光荣一样。真是风起云涌,使华为摇摇欲坠。」

任正非与李一男曾经情同父子,此时眼看李一男这般嚣张乖戾,他自然不会坐视不理。于是,一场华为和港湾之间的「内战」一触即发。

接下来的「一出好戏」,即将上演。

当李一男麾下的港湾团队在网络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时,任正非的华为却在新世纪初期进入了比较困窘的阶段。但任正非并不在意自身的劣势,仍然打起精神,决定于港湾直面较量。

狭路相逢勇者胜。可当时的华为在产品经营上频现弊端,在狭路上还算不得勇者。其重金投入的3G研发项目不但毫无结果,还白白浪费了大量资本。雪上加霜的是,在CDMA招标中的失手和对小灵通技术的疏忽,也让华为在老对手中兴面前无法再昂首挺胸,同时还因为一场「世纪诉讼」引来劲敌思科,这一切都对华为不利。

这一时段的任正非略感焦头烂额,就在这个当口,李一男的港湾也开始对华为造成了威胁。华为员工纷纷指责甚至唾骂李一男,认为港湾有今天的成就就是因为华为的商业机密「被泄露」、顶尖人才「被挖走」。

单是打口水仗于事无补,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此时的港湾,已经成为华为的又一个强劲对手。

任正非雷厉风行,很快在华为内部成立了一个组织,主要任务就是研究对抗港湾的策略。这个组织有一个很直率的名字,叫「打港办」。主要职责就是与港湾参与竞标活动,凡是港湾锁定的目标,「打港办」就是拼个鱼死网破也要搏一搏。

但凡港湾投标,华为就一定会去竞标,不论价格怎样,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凭借这股血气,华为与港湾的竞争十分激烈。任正非和李一男,不再是微妙的父子关系,而是一对旗鼓相当的竞争对手。

其实,任正非已经预料到,华为与港湾的这场大战最终结局可能与中兴的那次决战大同小异,即两败俱伤。可他不服输,「战胜与征服」在他的内心早已根深蒂固,这与中兴的侯为贵那种谦和中庸的「共存」心态有着本质区别。

不过,在激进与愤怒的同时,任正非开始冷静思考。这一次,他采用毛泽东思想精髓中的「攻其不备」和「打其薄弱环节」原则,来指导此次商战。他留心观察港湾,希望找到突破口,击败李一男。

任正非知道,李一男长于技术、短于管理,因此他觉得李一男不擅长管理这一条注定了港湾在巅峰之后一定会滑向低谷。

果然不出所料,李一男在管理上上门外汉。虽然在技术研发上出类拔萃,却「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不懂得与港湾内部员工「搞关系」,树立经理人应有的威信。于是,自2004年以后,不少员工离职,离开港湾,离开李一男。一时间,李一男显得无比孤独。

这一年,港湾的销售额虽然仍然在10亿元以上,与华为相比依旧占着明显的优势,但增长速度极为缓慢,甚至停滞。这期间,很多假账和匿名信事件虽被李一男一一化解,但在处理这些事件的过程中,他耗费了不少精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港湾的上市进程。

看到港湾的业绩开始萎缩,有人对港湾的发展提出了质疑:「华尔街最喜欢编造高速成长的美妙故事,港湾似乎开始于这个故事失之交臂。」

任正非看在眼里,喜上眉梢。2005年,华为已做好充分准备,向港湾发动了全面进攻。凭借着雄厚的财力优势,华为打起了「持久战」,而仅仅拥有十几亿元销售额的港湾在这次博弈中自然耗不起、拖不长。为了缓解压力,李一男向一些公司求助、得到了追加资本共计3700万美元,但这笔钱在高消耗、高风险的行业属性面前实在是杯水车薪。此刻的港湾,最容易让人想到的几组词汇是:上市无望、士气低落、资金吃紧。

挣扎在生死线的李一男最终不得不忍痛割爱,做出了将港湾卖给德国西门子的决定。尽管这意味着港湾沦陷,可一贯在中国市场以低报价策略在电信项目中战胜华为的西门子若接手港湾,港湾的实力也会变相增强,转而即能与华为展开新的对抗。

李一男的「心思」自然瞒不过任正非。任正非清楚,西门子要收购港湾,而诺基亚要收购西门子旗下的通信业务,不论诺基亚和西门子哪家收购了港湾,对华为来说都将是一场不可预料的灾难。

为了避免不利的结局出现,任正非釜底抽薪。在认识到当时最具市场价值的IP业务以后,在2005年10月以1000万元的高价挖走了港湾深圳研究所的一个语音研发小组。在让华为具备又一发展潜力的同时,也加剧了港湾战略大后方的危机。

李一男重整旗鼓,力图扭转港湾的颓势。任正非乘胜追击,采用了与中兴决战时刻的方式——以原告的身份状告港湾港湾侵犯了华为的知识产权。华为一方面将一封千字长信送往港湾的法律部以示威胁,一方面出高价聘请好律师。更为微妙的是,此刻的西门子和诺基亚在业务合并中达成了新的共识,使港湾想委身于两大企业的愿望就此落空。

失去了国外巨头的「庇护」,正面交锋又不敌华为,港湾败局已定。任正非趁机提出收购港湾的计划。

2006年5月上旬,任正非以胜利者的姿态主动向李一男抛出了橄榄枝。5月10日,双方在杭州会面,对手变成了盟友,彼此很快生成了合作备忘录。

6月6日,华为与港湾联合宣布,华为同意接纳港湾的部分资产、业务和人员。双方达成协议,港湾让出路由器、光网络及相关知识产权等大部分软硬件设备和技术;华为则大方地拿出5000万美元现金,表示对港湾呈交的谅解备忘录的认可。

次日,港湾的电子公告栏上出现了任正非署名的公开信:「我代表华为与你们是第二次握手了。首先这次我是受董事会委托而来的,是真诚欢迎你们回来的……」由此可见,任正非对李一男的「回归」是表示欢迎的。

3个月以后,「衣锦还乡」的李一男被任正非安排到了深圳市的坂田华为公司总部。李一男进了这个组织内部,很快就晋升为华为终端公司副总裁,并有了「华为副总裁兼首席电信科学家」的荣誉称谓。

历经这番折腾,李一男的内心早已杂草丛生,有着太多的不安分情绪。2007年,在「安分守己」地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李一男又萌生了离开华为的念头。

产生这种念头的原因是由于当时百度等IT公司的飞速发展。李一男对高科技产业素来敏感,IT行业的异军突起促使他又想脱离通信行业,转战IT行业。

2008年10月6日,李一男如愿以偿地跳槽进了百度,成为百度的首席CTO。

对于李一男的不安分,任正非早有料想,从将他收回彀中的那天起就做好了充分准备。因此,在李一男再度离开华为后,他并没有大动肝火,恰恰是顺着李一男的跳槽十分体面地维系了华为的面子和威信。

而令人称奇的是,李一男似乎注定无法逃离华为,因为他很快又「重回」华为。

自从李彦宏的百度在IT领域独占鳌头后,中国移动的阵营中很快又诞生了一支前卫的作战队伍,它就是移动旗下的12580业务的运营商——北京无限讯奇。这家公司率先完成了资本运作的市场化管理,并大量地吸纳诸多大型企业的投资,其中以华为的投资额最大。

华为占的股份较大,话语权自然也较大。在这个市场背景下,在百度CTO位子上干得好好的李一男又静极思动选择了跳槽,走上了新岗位,这次他的职位正是12580的CEO一职。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0年初李一男跳槽的半个月之前,12580的CEO龚宇则转战到了百度,成为百度麾下食品公司的CEO。

两大现代企业的一次精英互换,隐藏着令人遐想的玄机。但在得知了华为在12580中的身份后,便基本明晓这一谜底:「李一男加盟12580出任CEO一事,事先很可能得到了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认可和推荐。」

经过这番折腾,李一男到底还是没有彻底离开华为,而任正非三番五次对李一男的「委任」,也足以见他的爱才之心。更关键的是,任正非「降服」李一男既不失华为的脸面,还留住了人才,为华为的持续发展积蓄着人才的能量。因此,在与李一男的博弈中,任正非完胜。

故事的最后,引用知乎中某位知友的一句诗作结:

领军大将,却缺于统帅之才,但不甘于斯;

眼高手高,却拙于人情练达,或终结于此。

这里写图片描述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Yong_Qi2015/article/details/81638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