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菜头-要相亲相爱,更要相互伤害

和菜头-要相亲相爱,更要相互伤害

本文作者:和菜头 此文仅为了方便个人阅读

你如果真正仔细观察时代,有时会产生如下困惑:每个时代里都有大量的人通过艰苦地思考,却得出了最为浅表的结论,甚至是与事实相互悖反。原因不过是这样的结论让人觉得心安,却不敢真正触碰与常识和直觉相抵触的真实。

比如说为什么和现实生活相比,网络上的言辞非常激烈?那些温文尔雅的中国人去了哪里?

在很多年前我就想明白了这个道理:当互联网把发言机会平等地赋予每一个人,那么网络世界就注定是喧嚣的,也注定了人们会彼此用言辞攻击。

在现实世界里,之所以人们彬彬有礼,不过是因为被各自的社会身份和社会等级所束缚。比如台湾作家李敖缅怀不已的老北京店员,他们的殷切和礼貌有多大程度上出自天性,又有多大程度上应该归结为他们在当时社会的士农工商序列里位于最低一级?1949年之后,当人和人之间是平等的同志关系之后,服务员对待顾客的态度变成了什么样子想必大家都有目共睹。

再比如说我们对于“温文尔雅”的士大夫的想象,更多是来自对于他们作品和成就的情感投射,和他们真正的品行毫无关系。鲁迅的阴郁暴躁自不必说,在徐复观的那个著名段子里,新儒家大师熊十力寄居徐道邻家里,下人端来一碗鸡汤若不是满的,大师要痛骂下人偷喝;若是满的,大师又要痛骂下人偷喝之后兑了水.....有多少个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也就能找出多少个乖僻龟毛的名人大师。

但我们通过他们文章信件往来,通过媒体刊载,看到的的确是一群谦谦君子在你来我往,如同一群神祇漫步在天空中的花园里---Cut!问题就出在这里,因为那里是一个受限舞台,上台之前要接受严格的甄别。这一点就像1990---2000年的网络,那个时代里在网上不乏君子,也不乏深入而严肃的讨论,原因不过是在那个时代能买得起电脑,支付得起每月过千元的网费,而且懂得英文的中国人是百万量级。那同样是一个受限舞台,学识和金钱是上台表演的门槛,而且登台的人彼此认同对方和自己隶属同一社会阶层,所以温文尔雅并不奇怪。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在当时的网人和民众之间,则是深深的数字鸿沟。

等到登台没有任何限制的时候,这种平等、友善、相亲相爱的氛围也就消失了。仔细想起来,这就像是M16和AK47的区别一样。如果世界上只有昂贵、易损坏、需要定期保养的M16步枪,那么,全球的武装团体都会是专业组织,而且数量有限。但是,有了廉价、稳定可靠、零部件可替换且易于仿造的AK47步枪之后,很快枪声就在全世界各地响起,大量业余人士也可以位列准武装力量,甚至很难分清楚平民和武装分子。智能手机就是这个时代网络世界的AK47,人手一台,意味着数字鸿沟被夷平,于是众声喧哗,纷争不断。

我们之间究竟是彼此相亲相爱,还是注定彼此伤害?我们的内心里真正渴望的究竟是什么?等我们每人手里都有一只AK47,这个问题就有答案了。

手指点几下,就能打开微博的时候,谁能阻拦汹涌而来的点评欲呢?谁又能阻止因此而产生的冲突和攻讦呢?于是,当所有人都可以上网的时候,我们就置身丛林之中,子弹从四面飞来。当你需要人们倾听的时候,必须用重型武器在自己身边清场,扫射出一片空地。这就是丛林世界里常见的一幕,力量对决之后才有心平气和的对话。

有人不喜欢这乱糟糟的一幕。那么,最好同时也要坦率地宣布这种不喜欢后面的本质:不喜欢平等,也不喜欢言论自由。

国王有礼貌,不会用口水回击唾弃他的农民,原因是他的卫士会很快割掉那个农民的舌头。权贵最谦和,面对一个最普通的路人也彬彬有礼,原因是他无需用傲慢来证明自己的权威,反而是谦和能增加他的美德。当明确知道彼此之间地位不对等的情况下,位于高位的一方最容易体现礼貌,这种礼貌本身就在提醒对方彼此之间的不对等,其中并没有任何尊重的成分。朋友之间互损互黑,甚至可以随意使用脏话,双双舍弃礼貌的原因是因为彼此平等,反而彼此说敬语让人强烈感觉到生分。

而言论自由的真义在于:为了让自己有言说的自由,必须忍受他人破口大骂作为自由的代价。因为从限制破口大骂开始,最终的结果是没有人能张嘴说话。

所以,在我这里会看到非常刺耳的留言,也会看到我更为刺耳的回复。读者认为辱骂我是一种言论自由,我完全同意,那么我反喷同样是在践行言论自由。读者要拔枪怒射,那么我同样拔枪还击,这就体现了我和读者之间的平等关系。否则,我大可以直接拉黑,只放出支持我的留言就足够了,这才是充分地利用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人和人之间相亲相爱,彼此亲吻抚摸是一种加深了解,增进感情的方式;同样的,彼此伤害,相互攻击也是一种加深了解,增进理解的方式。而且我要说,在面对大多数人群的时候,后者可能更为有效。认为只有相亲相爱才是对的,彼此伤害是一种错误,那么我只能说:欢迎来到地球,请试着习惯人类这个鸟样,请试着了解SM也同样是一种暴烈的爱情。

现在,请试着理解今年的网络流行语:让我们相互伤害吧!

猜你喜欢

转载自gaoziqiang.iteye.com/blog/2314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