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研究分享:插件模式的利与弊

目录

1、插件的实现方式

1.1 Toolformer

1.2 OpenAI插件文档

1.3 个人感想

2、一些有意思的点

2.1 知识和价值观

2.2 算法的研究方向


OpenAI近期公开了GPT-4,除了各方面性能的大幅度提升,最大的惊喜应该来自于插件模式的引入,GPT-4可以执行代码、搜索引擎、以及集成其他App的功能了。

这无疑是对于AI后续应用模式的一次突破性的尝试,同时,也引发了业界对于AI的探讨。因此,本篇基于插件模式展开讨论。

总体来说,插件模式的模型本身并没有革新,仍然保持着原有的局限性。而AI的安全性问题也仍然在探讨中,目前需要相信人大于AI。

1、插件的实现方式

OpenAI并没有公开插件的具体实现原理。因此,对于原理的探究,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展开:1)meta的公开论文Toolformer;2)OpenAI的插件开发文档。

下面分别来展开:

1.1 Toolformer

我曾经说过,目前GPT的两个最大缺陷在于:没有记忆无法直接学习知识

  • 没有记忆,导致GPT无法持续学习,只能依靠历史训练集和对话的上下文信息,做有限的推理。

  • 无法直接学习知识,意味着人类总结出来的各种公式、理论等,都无法直接被编码进GPT中。这也是GPT往往犯低级错误的原因,他完全依靠逻辑推导,没有理论做基础支撑。

将LLM和一些其他工具相结合,显然是一种解决当前局限性的思路。就像人类学习中,我们往往并不需要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但是需要知道如何利用工具(书本、计算机、搜索引擎等)去找到答案。

这个观点也并不绝对。将答案嵌入到脑海中,对于提升效率和思考复杂度是至关重要的。就好比在做题过程中,如果所有公式都是临时查询的,那可能无法灵活应用,组合成精妙的答案。

因此,meta在2023年2月,发表了相关论文Toolformer。具体原理其实相当符合直觉,因此推测其他LLM等也是使用的类似原理。

回顾一下Transformer的实现原理:

这篇文章需要关注的部分是,输入输出的token化表示。GPT将一段文字,拆解成了若干个token。所谓token,大致对应英文语法中的词根,在汉字中,应当是对应单个文字。而GPT的学习过程,就是依靠大量的训练集,去学习token和token之间的复杂关系。

因此Transformer本身可以应用在大部分领域,只要寻求一种token化表达方式即可。比如在图像领域,可以把一个3x3的像素认为是一个token。

显然,token可以是文字之外的东西。GPT本身就定义了许多类似[START]、[END]等特征信息,用于方便算法去识别关键的位置。同样的,插件也可以被定义为一种token。

Toolformer中的表达方式类似于:今天是<API>Calendar(当前日期)</API>

算法会根据训练集,学习什么时候应该调用API,并生成对应的调用语句,用<API>包裹起来。在实际执行的时候,程序会识别到这段<API>,并发起调用,返回执行结果。算法在接收到执行结果后,在执行一遍Encoder、Decoder流程,就可以继续输出了。大致效果如下:

个人认为,之所以插件功能可以实现,是因为Transformer架构极大的扩增了可输入的token长度,从而可以增加很多上下文信息来进行更准确的应答。这些上下文信息包括:精心构造的Prompt信息,对话过程中的持续输入,以及插件执行返回的信息等。

1.2 OpenAI插件文档

有了插件的执行方案,接下来就是去让算法学习去使用插件。

Toolformer中,采用的是简单粗暴的训练逻辑,直接给予大量输入和带API执行的输出,让算法去学习什么时候该调用API。这显然需要较大的训练量,在论文中,Toolformer提到了,他们为每个API都设计了2.5万个训练数据。同样的,这种训练模式也存在几个缺陷:

  • 不会链式调用API,无法用一个API的输出当作另一个输入。因为API的训练过程是依靠训练集独立训练的,算法无法学习API之间的相关性。

  • 无法支持交互式的API调用,类似搜索引擎返回后,再浏览返回的内容数据。

  • 算法对于是否调用API,非常依赖关键词的判断。这应该是训练集的构造本身导致的,没能给算法看到更多的调用场景。

而OpenAI在GPT-4的效果表现中,似乎解决掉了上述的问题。因此,可以简单探究一下其实现原理。API文档:https://platform.openai.com/docs/plugins/examples

一个插件的定义,大致会包含两个内容:

  • ai-plugin.json:定义插件是干什么的。其中最核心的是description_for_model这个部分,就是告诉GPT调用插件的Prompt。有意思的是,OpenAI在规范中明确了,不允许在description_for_model中,定义明确的规则话术,比如“看到task关键词,就调用TODO插件”。

{
  "schema_version": "v1",
  "name_for_human": "TODO Plugin (no auth)",
  "name_for_model": "todo",
  "description_for_human": "Plugin for managing a TODO list, you can add, remove and view your TODOs.",
  "description_for_model": "Plugin for managing a TODO list, you can add, remove and view your TODOs.",
  "auth": {
    "type": "none"
  },
  "api": {
    "type": "openapi",
    "url": "PLUGIN_HOSTNAME/openapi.yaml",
    "is_user_authenticated": false
  },
  "logo_url": "PLUGIN_HOSTNAME/logo.png",
  "contact_email": "[email protected]",
  "legal_info_url": "https://example.com/legal"
}
  • openapi.yaml:定义接口如何调用。同样的,会有各种summary、description字段,来描述接口的作用是什么。参数的格式、返回的内容等,也都按照标准OpenAPI格式进行的定义。

openapi: 3.0.1
info:
  title: TODO Plugin
  description: A plugin that allows the user to create and manage a TODO list using ChatGPT. If you do not know the user's username, ask them first before making queries to the plugin. Otherwise, use the username "global".
  version: 'v1'
servers:
  - url: PLUGIN_HOSTNAME
paths:
  /todos/{username}:
    get:
      operationId: getTodos
      summary: Get the list of todos
      parameters:
      - in: path
        name: username
        schema:
            type: string
        required: true
        description: The name of the user.
      responses:
        "200":
          description: OK
          content:
            application/json:
              schema:
                $ref: '#/components/schemas/getTodosResponse'
    post:
      operationId: addTodo
      summary: Add a todo to the list
      parameters:
      - in: path
        name: username
        schema:
            type: string
        required: true
        description: The name of the user.
      requestBody:
        required: true
        content:
          application/json:
            schema:
              $ref: '#/components/schemas/addTodoRequest'
      responses:
        "200":
          description: OK
    delete:
      operationId: deleteTodo
      summary: Delete a todo from the list
      parameters:
      - in: path
        name: username
        schema:
            type: string
        required: true
        description: The name of the user.
      requestBody:
        required: true
        content:
          application/json:
            schema:
              $ref: '#/components/schemas/deleteTodoRequest'
      responses:
        "200":
          description: OK

components:
  schemas:
    getTodosResponse:
      type: object
      properties:
        todos:
          type: array
          items:
            type: string
          description: The list of todos.
    addTodoRequest:
      type: object
      required:
      - todo
      properties:
        todo:
          type: string
          description: The todo to add to the list.
          required: true
    deleteTodoRequest:
      type: object
      required:
      - todo_idx
      properties:
        todo_idx:
          type: integer
          description: The index of the todo to delete.
          required: true

因此,可以推断OpenAI在GPT-4的插件功能中,应当是按照“通用API接口”的思路去进行的设计。GPT在训练过程中,学习的是如何阅读接口文档,并自行判断何时去调用。推测大体的执行过程类似于:

 

值得注意的是,OpenAI文档中并没有提到插件开发者需要提供训练集去做fine-tuning,而是更加强调开发者需要设计合适的Prompt。

1.3 个人感想

插件模式并不代表AI智能的提升,但会是短期内主流的应用方

从OpenAI的插件模式可以看出,GPT-4学会的是如何调用接口。但对于GPT-4是否“理解”调用接口背后的含义,我个人持否认观点。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GPT的两个缺陷,没有记忆无法直接学习知识,并没有被解决,而是通过外力弥补了。这就像在RNN之上也会引入Attention来提升性能一样,并没有带来本质原理的革新,尚不能称之为革命性变化。

下一个阶段,我更期待看到GPT在研究领域内的积极作用(效果类似于钢铁侠在“贾维斯”的帮助下发现了新的元素)。GPT所储备的海量知识,结合专业研究人员的问答互动,形成良性的观点碰撞。AI提效的作用从改善生活演变到促进思考,应当是一个非常值得期待的领域,甚至有可能让AI来帮助AI自身迭代算法,探索出下一阶段的算法模型。

功能的扩增必然带来安全性的风险,Human in the Loop仍然是需要遵守的原则。

在初中教材中,有一篇《寡人之于国也》,里面有一句话: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本意是说,兵器是一种工具,没有思想,所以问题是出在使用兵器的人身上。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但随着AI的功能性逐渐拓展,工具开始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了。这个时候,应该去怪谁呢?这显然是一个暂时无解的问题。

关于AI的安全性问题探讨,本篇不做展开。在此,仅仅表达一个观点,无论当前的AI多么炫酷,Human in the Loop仍然是必须要遵守的准则。尤其是在医学、法律、安全等敏感领域上,把决策权交由AI是一个不负责任的做法(哪怕人的出错概率比AI高,但人能够负责,就会比AI可靠)。

2、一些有意思的点

随着近期的AI热点大爆发,关于AI本身的各种讨论也涌现出来。对个人觉得有意思的一些点,展开讨论。

2.1 知识和价值观

我们知道,GPT的整体训练模式是base model和fine tuning。前者主要用来学习知识,后者用来学习如何正确的作答(类比于“价值观”)。

而在GPT-4的技术文档中,OpenAI提到了一些比价有意思的研究:他们发现,如果不经过fine-tunine,GPT回答的准确性是更高的。但是经过了fine-tunine之后,尽管答案更合理了,但准确性却下降了,导致经常给出hallucination的答案(即GPT认为正确,但实际错误的认知)。

下面是对这个现象的具体描述

  • 在预训练阶段,base model就已经能够很好完成考试了(注意,不是对话。考试更接近于传统的分类场景)。经过RLHF强化学习之后,考试成绩下降了。在经过post-training后,base model甚至不知道要回答问题,必须构造相应的promt,才能完成作答。

  • GPT在回答的时候,会confidently wrong(哪怕错了,它也对自己的答案很自信)。而事实上,这个自信来源于,在预训练的阶段,它对答案的准确率判断确实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如下左图所示,当一个答案只有50%概率是对的时候,base model的预测结果也表示这个答案只有50%是对的)。但经过post-traning后,这个匹配度下降了,这也导致GPT会对一些错误答案,给出过高的准确率判断。

 

就像人类理性和感性的思考结果。GPT的预训练阶段,能够学会大量的知识,进行绝对理性的回答。但人们希望它能够更加感性,判断正误,具备价值观,因此进行了强化学习,但反而牺牲了理性的判断结果。

从这一点上来看,GPT和人类思维的相似性,再一次得到了印证。

2.2 算法的研究方向

这个话题源自于Twitter上,知名教授BernhardSchölkopf反应说,LLM方向的学生突然想转方向了。原因是觉得LLM已经到头了,剩下的都是小修小补的工作,很难产出突破性成果取得PhD博士学位了。

个人推测,部分原因也可能是大语言模型的训练成本越来越高,小玩家很难入场。只能学习学习理论,然后在这些AI大厂训练出来的结果上做微调。

同样的,教授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们继续努力。

 最后,引用一下原文:The future depends on some graduate student who is deeply suspicious of everything I have said.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hwz2311245/article/details/129919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