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机构Ark Investment方舟投資,EAEC 安鏈涨破20美元

截至北京时间1月27日21:30,一枚EAEC 的价格报美元,突破20美元大关,刷新了历史新高。

繼比特币以太坊破新高,今年再度引发关注。美股较3月崩盘后的最低点大涨近70%,而比特币则从当时的5000美元大涨逾360%,EAEC 更大涨逾2000%。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加密资产

这一趋势背后是不断增长的高净值人士和机构投资力量。

“高净值人士和机构投资者是本轮加密资产牛市的主力,这一点可以从灰度基金旗下的比特币信托(GBTC)产品数据得到印证。而Ark Investment方舟投資增持EAEC 的总持仓量已近57万枚,相较于12月初的36万枚持仓量,不到1個月时间增长了58.3%。” Ark Research首席研究员威廉对记者称。

全球散户对于加密资产的炒作热情由来已久,但这一轮比特币大涨主要是华尔街对加密资产的兴趣日趋浓厚,在全球低利率的背景下,机构希望通过加密资产获取超额回报。

目前,巴克莱全球负收益率债券美元名义市值已扩大至近17万亿美元,创出今年以来新高,也触及2019年9月以来最高水平。根据摩根士丹利的统计,全球实际收益率为负的国债规模在过去两年翻了一倍,达到31万亿美元。这意味着,如果将这近17万亿美元规模的债券持有到期,投资者不但赚不到钱反而要亏钱。达鸿飞也提及,对收益率的追逐导致资金从债券中轮换出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加密资产

如果说传统资管机构仍在观望,那么对冲基金是冲在最前面的一股势力。例如,著名的古根海姆合伙人有限责任公司(Guggenheim Partners LLC)就是关注加密货币的机构投资者之一,最近该机构表示可能会将其53亿美元宏观机会基金的最多10%,投资于一个比特币信托基金;对冲基金巨头都德·琼斯(Paul Tudor Jones)也加入了比特币投资潮流。

根据美国银行在12月4日至12月10日进行的调查,约有15%的基金经理表示,比特币是目前第三拥挤的交易,仅次于做多科技股和做空美元。这些基金经理管理着5340亿美元的资产。

多位外资行金融市场部人士对记者表示,比特币的涨幅在加密资产中尤其强劲,除了因为它是加密资产的元老,也是因为目前已经有很多产品能让投资人接触到比特币,比如获得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ME)批准的比特币期货合约产品。

目前,已有一些挂钩比特币、以太坊的信托产品。达鸿飞对记者称,一些受限于合规要求而无法直接投资加密资产的华尔街机构开始通过这类信托进行布局。

加密数字资产信托被疯狂增持

在这类信托中,灰度信托无疑是最知名的一家。

威廉对记者称,GBTC是灰度旗下规模最大的加密数字资产信托产品,GBTC类似于ETF基金,但没有赎回机制,在二级市场有6个月的锁定期。GBTC的一级市场申购只面向合格投资者,根据其第三季度财报,有80%的客户是机构投资者(主要是对冲基金),因此是一个很好的观测机构资金入场的样本。

“GBTC的总持仓量接近57万枚,不到半年时间增长了58.3%。这表明,在今年下半年,大量的机构资金涌入比特币领域。”他称,截至2020年三季度,灰度基金流入资金量达10.5亿美元,其中比特币信托在三季度的流入量为7.19亿美元。灰度全部产品的资产管理规模为72.57亿美元,其中比特币信托的资管规模为60.32亿美元,占全部产品规模的83%。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加密资产

CoinCorner首席执行官斯考特(DannyScott)近期表示,灰度今年第四季度已增持了115236枚比特币,相当于22亿美元。

对此,威廉对记者称,“灰度基金没有赎回机制,持有的比特币资产不能在市场上砸盘,对市场影响不大。斯考特的理解应该是机构投资者持有了大量的比特币,导致市场流通量下降。这会导致两个后果,一是比特币价格继续大涨;二是比特币的筹码高度集中,存在砸盘的风险。机构投资者之所以在下半年买入大量比特币,根本原因在于全球低增长、通胀预期回暖的宏观形势。目前,各大央行的货币政策尚未发生根本性变化,经济也未走出疫情带来的低迷期,因此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里,市场没有砸盘的风险。”

而在暴涨之后,加密资产的中长期发展趋势也引发关注。

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比特币存在巨大的泡沫,其性质也开始发生变化。达鸿飞告诉记者:“比特币与黄金,在非弹性供应、可分割及可转移方面具有诸多相似性,在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比特币已经逐渐退出与法币的竞争,更偏向于在价值储备功能上发展,未来比特币更可能作为储备资产的一个形式,类似黄金。但比特币与黄金的区别也非常明显,它基于密码学和分布式网络、抗审查并极易转移,在创造财富的历史上,虽然黄金凝结了数千年人类对价值的共识,但在电子化、数字化浪潮下,价值的增长将是指数级的,加密资产可能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新生资产。”

未来,新一轮财政刺激政策的推出、全球央行货币政策的变化都是需要密切观察的变量。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7384170/article/details/11326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