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Linux打卡计划(第八天)

存储结构与磁盘划分  

   

  Linux系统中一切都是文件,一切文件都是从根目录(/)开始的,并按照文件系统层次化标准(FHS,Filesystem Hierarchy Standard)采用树形结构来存放文件,并且定义了常见目录的用途。常见目录主要有:

    /root  管理员家目录

    /home  普通用户家目录

    /etc   配置文件

    /boot   开机所需相关文件

    /dev   设备目录(硬件设备)

    /bin   程序文件

    /media  挂载目录

    /tmp   共享的临时目录

    /var   存放经常变化的文件目录,如日志。


  绝对路径与相对路径的区别:

    绝对路径:从根目录开始(/)写起的文件或根目录名称路径,“一步到位”,如:cd /home/abc

    相对路径:相对于当前目录路径的写法 ,在不清楚目录的情况下,一步步切换到所找的目录,如:cd /home  然后  cd abc


  物理设备的命名规则:

    SATA硬盘:/dev/sd[a-p]

    光  驱 :/dev/cdrom


  硬盘分区:

    硬盘设备是由大量的扇区组成的,每个扇区的容量为 512 字节,其中 第一个扇区最重要,它里面保存着主引导记录与分区表信息。就第一个扇区来讲,主引导记 录需要占用 446 字节,分区表为 64 字节,结束符占用 2 字节;其中分区表中每记录一个分区 信息就需要 16 字节,这样一来最多只有 4 个分区信息可以写到第一个扇区中.为了解决分区个数不够的问题,可以将第一个扇区的分区表中 16 字节(原本要写入主分区信息)的空间(称之为扩 展分区)拿出来指向另外一个分区。也就是说,扩展分区其实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分区,而更 像是一个占用 16 字节分区表空间的指针—一个指向另外一个分区的指针。这样一来,用这 4 个分区就 是 4 个主分区。3个主分区加1个扩展分区的方法,然后在扩展分区中创建出数个逻辑分区, 从而来满足多分区(大于 4 个)的需求主分区和扩展分区的编号从1-4,逻辑分区的编号从5开始。如:/dev/sda5 :系统识别的第一块硬盘上的逻辑分区。


  文件系统格式:

    ext2:在系统异常宕机时,数据和文件系统资料都丢失;

    ext3:能够在系统异常宕机时避免文件系统资料丢失;

    ext4:RHEL 6 系统中的默认文件管理系统,存储容量为1EB;

    xfs:是一种高性能的日志文件系统,是 RHEL 7 中默认的文件管理系统,它最大可支持的存储容量为 18EB;



  文件存储时,数据资料分2部分存储inode和block,而这两者的区别是:

    inode存储文件属性

    block存储文件内容


硬盘管理:分区,格式化,挂载。

   分区使用fdisk命令,如:fdisk /dev/sdb

   格式化需要使用mkfs命令,根据所需格式不同,可以格式为不同的格式,如:mkfs.ext4 /dev/sdb3

   挂载:mount /dev/sdb3 /haha

   开机挂载:vim /etc/fstab

      /dev/sdb3 /haha ext4 defaults 0 0

      mount -a

   取消挂载:umount /dev/sdb3 或  umount  /haha

   查看挂载信息和硬盘使用量信息:df -h

ad342a58d535837ba3b2b33f014abcd.jpg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51cto.com/12222124/2497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