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基础】以太网帧结构

目录

  1. 网络通信协议
  2. OSI七层模型
  3. TCP/IP四层模型
    3.1 模型
    3.2 数据封装
  4. 帧格式
  5. MAC地址
  6. 单播、组播和广播
  7. 数据帧的发送和接收

1. 网络通信协议

网络中传输数据时需要定义并遵循一些标准,不同的协议栈用于定义和管理不同网络的数据转发规则

2. OSI七层模型

  1. 物理层:
    传输单位:比特流。设备:HUB,中继器
  2. 数据链路层:
    传输单位:数据帧。设备:二层交换机,网桥
  3. 网络层:
    传输单位:报文。设备:路由器,三次交换机
    后四层通过软件实现
  4. 传输层:
    传输单位:数据段(传输层数据单元)。
  5. 会话层:
    传输单位:会话层数据单元
  6. 表示层:
    传输单位:表示层数据单元
  7. 应用层:
    传 输单位:应用层数据单元

从上往下是一个封装的过程,从下往上是一个解封装的过程

3. TCP/IP四层模型

3.1 模型

与osi七层模型对应: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2 数据封装

  1. 应用层给操作系统提供一个接口,数据进入应用
  2. 在传输层封装一个传输层头部转换为数据段
  3. 在网络层封装一个网络层头部转换为报文
  4. 在数据链路层封装帧头帧尾转换为数据帧
  5. 在物理层转换为比特流进行传输

4. 帧格式

  • Ethernet_||:以太二帧格式,一般数据传输都使用以太二帧格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D.MAC:目的MAC地址
    • S.MAC:源MAC地址
    • Type:type类型字段(将数据交给上层哪一个协议进行解析)
      0X0800:交给IP协议解析
      0X0806:交给ARP协议解析
    • FCS:校验和

    以太网数据帧固定长度在64-1518字节之间

  • IEEE802.3:BPDU封装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D.MAC:目的MAC地址
    • S.MAC:源MAC地址
    • Length:长度
    • LLC:逻辑链路控制
    • D.SAP:目的服务访问节点(下层和上层进行通信时的接口)
    • S.SAP:源服务访问节点
    • Control:控制字段
    • Org code:组织编码

    IEEE802.3帧长度字段值小于等于1500

5. MAC地址

MAC地址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供应商代码和序列号。其中前24位代表该供应商代码,称为组织唯一标识符,由IEEE管理和分配。剩下的24位序列号由厂商自己分配。
硬件层面来讲每个人的MAC地址是全球唯一的

6. 单播、组播和广播

  • 单播:一对一通信(D.MAC从左往右数第八位为0)
  • 组播:对一组进行通信(D.MAC从左往右数第八位为1)
  • 广播:(D.MAC四十八位全为1)

7. 数据帧的发送和接收

通过MAC地址进行寻址

  1. 当主机接收到的数据帧所包含的目的MAC地址是自己时,会对比FCS,如果一样,会把以太网封装剥掉后送往上层协议。
  2. 当主机接收到的数据帧所包含的目的MAC地址不是自己时
    • 丢掉
    • 如果收到的是广播帧,也会对比FCS,如果一样,会把以太网封装剥掉后送往上层协议。
发布了14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9 · 访问量 623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TKE_Yolanda/article/details/105372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