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第一章

第一章 微观经济学导论

1.1 稀缺性

我们社会所面临的根本问题其实就是资源的稀缺

比如:失业问题,通货膨胀问题,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贫困问题等都是由同一个根本的问题所产生的,我们这个社会所拥有的各种各样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它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是有限的,不足以满足我们各种各样的需要。

稀缺性:相对于人们的欲望而言,可用的资源是有限的,由其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足以充分满足人们的需要。

特点:

  • 相对性。既定的资源相对于人们无穷的欲望而言是稀缺的。
  • 绝对性。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历史阶段,几乎所有的国家,所有的人都不可避免的会遇到稀缺性的问题。当我们旧的愿望得到满足后,新的愿望会一个个催生出来。资源及生产出来的产品永远也赶不上我们愿望的增长。

稀缺性产生的结果:

  • 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付出成本。
  • 产生分工与交换,形成商品和价格。需要付费才能获得商品。

1.2 生产可能性边界

生产可能性边界:也叫生产可能性曲线,用来表示在既定资源与技术条件下能够生产出来的两种产品的最大数量组合的曲线

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性质:

  • 负斜率。一种产品的数量增加,另一种产品的数量就必须减少。
  • 凹向原点。把资源从一种商品(电脑)中不断转移出来去生产另一种商品(汽车),当另一种商品(汽车)的生产量不断增加的时候,所放弃的该种商品(电脑)的数量会越来越多。(因为有些资源更适合生产电脑,有些资源更适合生产汽车。最后一部分资源只适合用于生产电脑,而不适合用于生产汽车。)

边际转换率(MRT):资源配置进行到某种状态时把一种产品如Y转换成X的比率。(或者说用后一个产品X替换前一个产品Y的比率。)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6220965 查看本文章

生产可能性边界的用途可以用来说明:

  • 稀缺性。(在既定的资源条件下,只能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内生产,而社会的需求可能远远大于所生产的数量。)
  • 生产(资源配置)有无效率。(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点表明已经把所有的资源都利用起来了,这时候的资源配置是有效的。)
  • 资源是如何配置的。(资源用来生产哪些产品。)
  • 经济增长。(生产可能性边界不断往外扩张。)

1.3 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一种选择或决策的代价。将资源用于某种用途时必须放弃的其他各种各样的用途中最好用途的价值

示例:如果一个朋友送你一张电影票去看《一步之遥》的电影,电影票售价60元钱。你看电影所付出的代价或成本是什么?

           时间成本。把时间用于看电影,本来这个时间我可以去上网,逛公园,看书。所以时间的价值使我们看电影的成本之一。

           电影票成本。选择看电影放弃掉了把它卖出去能够获得的60块钱。(电影票是有价值的。)

如果该电影票是电影院的赠票,且是实名制的,只能你自己去看。那么此时的成本只有时间成本,因为你看或不看电影这张电影票都没有价值。

如果现在《一步之遥》这部电影特别热门,有个黄牛价90元钱,那么你看电影的成本又是多少呢?

关于机会成本的说明:

  • 所有资源都要考虑,时间与金钱。
  • 只与这些资源的现在最好价值有关。
  • 通过决策可以做到在既定历史开支下,收益最大。(历史开支是沉没成本,做决策时不考虑。)
  • 在竞争条件下,使用土地的机会成本就是其(所用资源)市场价值。
  • 对于机会成本,我们只考虑时间成本和货币的现值,货币的未来价值是不考虑的。

1.4 基本的经济问题

基本的经济选择问题包括三个最基本的方面:(派生于最根本的稀缺性)

  • 生产什么和各生产多少?
  • 如何生产?(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
  • 为谁生产?(归谁所有?最终归谁消费?实际上这是一个收入分配问题。)

扩展的经济问题:

  • 什么样的经济制度是有效率的?
  • 如何促进一个经济体的持续增长?
  • 如何充分利用所有的生产要素?
  • 如何保持物价稳定?

1.5 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

专业化分工与合作问题。

示例:假设一个非常简单的经济体只有两个行业,一个是IT行业,另外一个是宏观经济研究行业。这个经济体里有两个生产者。

如果有一个人在两种产品上都有绝对优势,而另外一个生产者没有任何的绝对优势。

前者创新专利的时间是后者的1/3,而前者研究报告的时间是后者的2/3。所以前者在创新专利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后者创新专利的时间是前者的3倍,而后者研究报告的时间是前者的1.5倍。所以后者在研究报告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在多种产品的生产中,相对于其他生产单位而言,如果一个生产单位在其中一个产品上的劣势更少一些,或者优势更大一些,我们就称该生产单位在生产该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1.6 比较优势与机会成本

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了解比较优势。

比较起来,前者在创新专利上的机会成本要低于后者在创新专利的机会成本;前者在研究报告上的机会成本要大于后者在研究报告的机会成本。

针对整个社会而言,让前者去创新专利的机会成本只有0.5份报告,让后者去研究报告的机会成本只有1项专利。

比较优势(用机会成本解释):如果一个生产单位在生产某种产品时的机会成本比另外一个单位要,那么我们称它在该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分工贸易相对于没有分工而言,发明的专利没有变化,但是对宏观经济的研究写出的研究报告增加了,整个经济的总产量是增加的,也就意味着我们的馅饼是做大了的。既然馅饼做大了,我们总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方法让这个做大了的馅饼分享给每一个人,让每一个人从做大了的馅饼中能够获益。

关于比较优势的小结:

  • 任何人(任何生产单位)都会有比较优势。
  • 比较优势可以用机会成本来说明。
  • 绝对优势是用实际耗费的资源来定义的,而比较优势是用机会成本来定义的。
  • 比较优势解释了市场存在的依据,奠定了国际贸易的基础。

比较优势带来的分工与合作是基于理性的基础上的。微观经济学讨论的是理性的行为方式,至于那些和理性行为方式不一致的地方不在分析之内。

1.7 市场经济

交换的两种途径:

  • 中央计划机关通过计划交换。
  • 通过市场或分权决策交换。

经济制度:

  • 市场经济
  •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

  • 分权决策(所有的经济决策都是自由的,每个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做出分权决策。)
  • 利益驱使
  • 价格引导(通过价格的变化,我们知道我们的利益在哪个方向,价格的引导下来指导我们的决策。)
  • 互利交换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对市场经济的论述:在市场经济里面,每个人追逐自己的利益,但是实现了社会利益,而且比他有意实现社会利益更有效率。

市场经济起作用的机制:

  • “看不见的手”引导。(利益驱使,价格引导就是看不见的手。)
  • 人是理性的,利己的,能够趋利避害。

市场经济的优点:

  • 市场机制交换信息,信息传递快而准确。
  • 个人利益驱使,反应非常迅速。

市场机制能够做到的一点是通过竞争,通过各种各样的有序的规则,能够保证每个人有序的追逐个人利益,能够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来追逐个人利益。如果市场机制有问题的话,可以把法律机制引进来。

1.8 计划经济与混合经济

计划经济的基本要素:

  • 中央计划机构作出集中决策。
  • 往往和公有制或国有制相联系。
  • 可以有市场,也可以不利用市场。
  • 利益机制:名义上的公共利益。

现实中的客观说法:

  • 市场经济指市场占主要成分的混合经济。
  • 计划经济指计划占主要成分的混合经济。 

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资本主义是政治用语,而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是经济学上的用语。

混合经济中更接近市场与资本主义:美国、中国香港。

混合经济中更接近计划经济:中国、北欧(瑞典、芬兰、丹麦、挪威、冰岛)、加拿大。

几乎是纯粹计划经济:朝鲜、古巴。

中国的车队:打左灯,往右拐。

1.9 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的角度

萨缪尔森: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

微观经济学:是以微观个体为研究对象,研究个体经济决策人如居民户和厂商的经济行为,单个经济变量如供给、需求和价格如何决定,以及单个市场如何运行的理论。具体说,它研究市场中个体的决策和相互作用是如何决定各种经济变量的。

宏观经济学:以总体经济行为和表现为研究对象的经济理论,研究总产量、就业和物价是如何决定和变化的。

1.10 微观经济学要研究什么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sinat_35483329/article/details/89958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