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证经济大局观(十七):边际量分析

在面临权衡取舍时,理性人会衡量机会成本和收益后再做决定。在两个选择相差甚远,机会成本和收益完全不同时,我们自然而然地会用这个原理去分析决策。

而让我们犯糊涂的情况,往往是两种选择的机会成本相差无几时。这时候两个选项的情境非常相似,反倒让我们忘记了去分析机会成本。

举个例子,你办了个为期1月的培训班,可招30人,这个培训班除了耗费你的时间和精力外,还需要租房、买教具等花费你5000元,你觉得至少收15000的学费才值,所以每个学生至少收500。

结果快到开班授课的时候,你只招了25人,但另外有几名学生想300块报名,你是答应还是不答应呢?如果简单思考的话,按照之前的算法,每个学生收费不应低于500,所以不应该答应。

这里答应和不答应两个选项的机会成本几乎是一样的,所以才容易让我们忘记它的存在。就像鱼一直生活在水里不知道水的存在一样。

事实上,教30人比教25人,只不过多花了你一点点心血,前者的机会成本仅比后者多出一点点。但收益的话,前者比后者多出来1500元。多付出一点点成本,但可多收获1500元,当然答应啊!

经济学里把这种两个选项几乎相同时,其中一个比另一个多出来的机会成本和收益,称作边际量。其中,多出来的机会成本,叫做边际成本。多出来的收益,叫做边际收益或边际效应。在这种情况下,理性人决策时,只要考虑边际收益是否大于边际成本即可。

经济学为了提醒我们留意边际量的存在,特意弄了条原理,即经济学的第三条原理: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其实,边际量的作用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比如星巴克的第二杯半价。对于顾客来说,喝完第一杯反正也是干坐着,第二杯半价的话,边际成本只是半杯咖啡钱,但却能多喝一杯咖啡。虽然这杯咖啡给顾客带来的满足感(效用)不如第一杯,但一般不会少于一半,所以用半价购买还是值得的。对于商家来说,房租、人工这些成本没变,多出来的边际成本只是一点点咖啡和水,但收益却是半杯咖啡钱,当然也是赚的。

区块链尤其是以太坊出现之后,发币变得非常方便。按理说,通证这种东西是不稀缺的。但如果具体到某一项目的话,往往都会人为制造稀缺性,也就是设定通证的总量。这时候,如何分发这稀缺的通证就成了个技术活。

横向的话,是如何分发给通证生态的各类贡献者,这个问题我们在《通证经济大局观(六):所有权与分红权的矛盾》里分析过,不再累述。

纵向的话,是如何在前期贡献者和后期贡献者之间进行分发。在通证经济里,肯定有很多必须考虑边际量的问题。但我觉得其中最最普遍的一个问题,应该就是这个纵向分发。

这个问题与边际量有关?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2874184/article/details/82853142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