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中产 “返贫” 的3个举措

作者| Mr.K   编辑| Emma

来源| 技术领导力(ID:jishulingdaoli)

最近某次饭局里,听一个做“二奢”生意的朋友大倒苦水,说最近的业务断崖式下跌,从业6年,很少这么冷过。据他说这个行业的很多客户,都是所谓的城市中产阶层,他们不能像真正有钱人一样,买名牌如买白菜,但这个群体对名牌渴望的小火苗,还是深埋在心底的,他们还是会小心翼翼、省吃俭用存一笔钱,入手那么几件体面的二奢或中古名牌货。朋友得出的结论是:二奢生意的严重下滑,说明很多“中产”手上,可能也没多少“余粮”了。

这位朋友的诉苦,引起了在场其他朋友们的感慨,聊起了自己或身边人的各种“消费降级”、 “中产返贫”的故事,聊起了大家见惯不怪的“中产作死三件套”…环顾身边的这些朋友,大多也都是别人眼中的“中产”,他们这是在用自己的亲身感受,为“中产返贫”论做注脚吗,现实的趋势真有这么可怕吗?

3cfa25e7291d4b2cf03d5589a1a3de41.jpeg


01

中产为何“返贫”?

1、中产是如何产生的?

什么是中产?K哥查了一下,好像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概念。国内有学者认为,中产阶层主要是指一个人职业、声望、文化三者的综合情况能否达到某一个水平,也就是根据这个人所占有的文化资源、经济资源、权力资源的多少,来判断他是否属于中产。《美国的中产阶级》报告,则是用价值观、期望、梦想和收入水平等结合起来,来定义什么是中产阶级。

K哥更认同以“马斯洛需求” 理论来定义中产阶层的说法: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已经满足,“感情需求”和“尊重需求”得到部分满足,正在“自我实现需求”的路上孜孜不倦、努力追求的群体,大概都可以称为中产。有了这个界定,与之相对的普通基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尚未满足)和有钱人阶层(只在乎“自我实现需求”),也就变得相对清晰了。

中产,作为整个社会结构中“承上启下”的阶层,是怎么孕育和发展的呢?我们可以参照中产阶层发育更早、更为稳定成熟的美国和日本。

很多学者认为,美国最早的中层阶层是由福特汽车的流水线催生的。1913年,亨利·福特利用屠宰场带来的灵感,创造性地发明了汽车制造的流水线生产。这不仅标志着现代工业生产体系的诞生,同时也使流水线上的工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榨。甚至连老福特的好朋友卓别林,都利用《摩登时代》这部电影,来嘲讽流水线对工人非人的“奴役”。

福特意识到了四处弥漫的不友好的工人情绪和社会的舆论,于是就把日薪从每天2.5美金提高到5美金,把工作时长从12小时缩短为8小时,还实行了雇员工作5天,领6天薪水等一系列制度的变革。福特的这些措施,不仅逆转了口碑,同时也通过工资的提高、工时的减少,让自家的员工成为了介于贫与富之间的新阶层,也成了福特汽车的新消费群体。自此,美国慢慢形成了一个经济上的新群体,即中产阶层;同时也有了对这个新阶层最简单粗暴的定义:能买得起福特汽车的工人,就可以称得上中产。

而日本的中产,则始于战后。二战后日本仅仅用了20年时间,就从千疮百孔的战败国,成长成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那时的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超过10%、人均实际收入年均增速超过8%,文化、汽车、半导体等优势产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高薪岗位,创造了当时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在国民经济腾飞、企业终身雇佣的大背景下,日本的中产阶层蔚然成型。1967年,日本政府做了一项民意调查,当中有近九成受访者认为自己已经跻身中产阶级。为此,他们还颇为自豪地发明了一个新词:一亿总中流

中国的“中产”概念,则是在最近10年左右的时间,才开始慢慢流行。在此期间,我们的经济也是持续上行,收入攀升,消费景气,同时还伴随着房价不断上涨所带来的财富效应。尽管对很多买房者来说,这种“财富”只是数字层面的,但拥有一套动辄一两百万的房子,也不能不说这种纸上富贵,确实给不少社会大众带来了心理层面的满足和个人财富、身价认知上的一些“错觉”。

自3年大疫结束后的2022年,几个“出产”高薪人群的行业,如互联网、房地产、教培等行业,要么进入寒冬,要么遭遇生死拐点,中产们以前认为稳如老狗的“个人收入+财富增值(房产增值为主)”双向增长模式,开始变得风雨飘摇,岌岌可危。当他们发现升职加薪已无可能,甚至连“有份稳定的工作”都成奢望时,很多人才赫然明白,自己以前之所以能实现阶层的跃迁,并不是自己有多了不起、多有才华,而是碰上了经济崛起的大潮,恰好自己又处在一个更高速增长的风口行业,自己又恰巧在此期间买了一套(几套)房子,才让自己的收入和财富跑赢了社会平均水平,率先成为自己心中和别人眼中的“中产”阶层。

以互联网行业为例,这个制造了更多“中产”的所谓“科技行业”,和开启了现代工业生产体系的福特流水线有什么本质差别?不都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大时代,在优势产业(汽车/IT)中,通过高强度劳动,让员工获取更多的收入,然后成为各自时代有车(福特车)有房(码农的大平层)的中产阶层。虽然时间相差百年,但大家成为“中产”的本质,并没有根本的区别。

ec5927c0dc8c78a04c0a1e6001c45c07.jpeg

2、“M型社会”的出现

《倩女幽魂》里燕赤霞有句台词:“做人生不逢时,比做鬼还惨。”即使做同样的工作、付出同样的努力,只要“生不逢时”,其取得的结果也必然天差地别。最近两年,瑟瑟寒风中的中产们,不得不面对一个尴尬的现实,他们的劳动收入和财富积累,都在减少,不但不能再以超社会平均水平的速度增长,甚至稍有不慎,还有可能滑向低收入人群,更残酷的是,现实中很多或减薪或失业的中产们,已经沦为了低收入或无收入人群。

从更大的视角来看,在不景气的时代氛围下,中产阶层快速坍塌分化,造成本阶层人数锐减,低收入人群大幅扩张;而抗风险能力更强或拥有更多资源的真正有钱人,则基本不受太大影响,甚至还有可能身价大涨。于是,社会收入结构开始越来越偏离“中等收入群体的数量最多,低收入和高收入群体占比较少”的健康的橄榄型社会结构,而是滑向了中间低(中产阶层)、左右两边高(高收入阶层和低收入阶层)的“M”型社会

这种现象并不稀奇,美国和日本同样为我们提供了借鉴。美国社会是如何迈向M型社会的,我们可以从一组数字中大致感受一下。据统计, 在1978年到2018年的40年间,美国前1%的富豪的财富占比,从21%上涨到37%;而40%-90%这个中间层的财富占比,则从37%下降到22%。

2018年美国中央银行的一项财务调查发现,美国三分之一的中产阶级,如果面临意外支出,他们可能连400美元都拿不出;只有不到25%的中产阶级家庭,有应付6个月生活开支的储蓄。因此,在民意调查中,当人们被问及自己是否属于中产阶级时,大部分美国人都不敢“认领”,他们宁愿把自己称为“工人阶级”。要知道,在美国文化中,中产阶级从来都不是一个数字所能概括的,而是代表一种生活方式、生活品质、甚至是一种成功的代表。

而日本中产阶级的“没落”,则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同样看一组数字, 从1992到2002年的10年间,日本中间阶层的年收入,从400万日元降低到了300万日元,而年收入超过1200万日元的高收入阶层却在不断增加。收入阶层的分布在明显向两极移动,出现了典型的“M型社会”现象。

面对这一现象,日本社会学家三浦展创造了另一个名词——“下流社会”,来形容日本的阶层状况,即大量中产阶层在“父母是中流,孩子是下流”的代际交替中缓缓向下流动,人们生活能温饱但不富裕,用低欲望和低消费来自我麻痹的社会现象。

3、中产“返贫”的本质

1)优势产业衰落,导致中产收入锐减;

中国有句老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如同优势产业的崛起催生了中产阶层一样,优势产业的衰落,也同样导致了中产的没落。以美国为例,二战后美国迎来巨大发展机会,市场也释放出巨量工作岗位,他们不仅拥有薪水稳定且持续增长的工作,还有带薪假期和解决后顾之忧的养老金、健康保险。

这一时期的经济繁荣,形成了美国底层阶层向中产阶级的跃迁;但到了70年代,经济全球化浪潮来袭,美国制造业开始大量转移至生产成本更低的海外地区,其直接效应就是导致了美国国内失去了数以百万计的直接和间接就业机会。有数据显示,二战后制造业在美国就业岗位中的比重高达40%,1981年滑落至27%,然后在2010年降至8.1%。这一现象直接冲击了美国中产的收入、生活和规模结构。

日本也同样如此,当初快速崛起,并在世界大赚其钱的半导体、消费电子、家用电器、汽车制造等产业,随着上世纪90年代初经济泡沫的破裂,以及在市场竞争中的节节败北,逐渐式微衰落,也直接导致了日本中产阶层的不断泡沫化。

我们的情况其实也差不多,近20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飞跃,互联网、汽车等行业也一起高速发展,在容纳了大量就业人口的同时,也借由市场红利、行业红利,造就一大批高薪的中产阶层。但近两年,互联网行业遇冷,缺乏内生发展动力,作为“中产制造基地”的大厂开始大幅度、持续性的降薪裁员;传统车企也在新能源造车新势力的围追堵截之下,难有招架之力,市场的疲软和转型的阵痛,都直接对这些行业中的大量从业人员造成了实实在在的冲击和影响。别说“稳定且增长”的薪水,就连“稳定且能正常发工资”的工作都越来越难找,中产们自然也就在“发育”的进程中,慢慢凋零了。

2)经济低增长,让中产财富大幅亏损

摧毁中产阶层的还有另一个元凶,即经济危机。以美国为例,据美联储数据显示,从2008到2010年,3年金融危机期间,美国中等收入家庭的财富缩水39.8%(按照中等收入群体的中位数财富计算);最富十分之一的美国家庭财富,不但没跌,反而平均增长2%;此外,收入最低的三分之一的美国人,由于“没什么可失去”,所以就无所谓财富缩水或者增值。

由此可见,经济危机对“有产但很脆弱”的中产来说,是一次劫难,是被更富有的阶层,动用各种工具和手段,割韭菜、薅羊毛的对象。让中产阶层损失惨重,不死也要脱层皮。

日本也是如此,一纸“广场协议”后,让他们开始在崩溃的泡沫中大喊“失去的N年”(N可为10、20 30 ),经济危机让他们失去的,还有曾经规模庞大的中层阶层,出手大方、讲究品味的“一亿中流”不再,只有背负债务、失去欲望的“格差社会”和“下流人生”。

回顾我们的社会,那些三不五时传来的大厂高P失业后,无力还贷,因断供被收房的新闻,以及各大城市不断攀升的法拍房数量,是不是也同样在诉说着在萧条的时代背景下,中产阶层的无奈和脆弱?

722643b9e2e00cfad76ad2aa5ec64b0b.jpeg


02

拯救中产“返贫”的3个举措

1、削减一切“理所当然”的开支

大前研一在《M型社会》这本书里,对于中产阶层如何让自己生活得更好,提出了一个忠告:不要把自己当中产。他认为大部分人之所以觉得自己生活不宽裕,是因为这些人用钱的思维仍然被“中产阶级意识”的惯性牵着走,而没有根据工作和收入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生活形态,继续将钱花在一些不必要的事物上。

据K哥观察,中国新生的中层阶层,大都经历了阶层的跃迁(K哥也是如此),他们之前的家庭,可能就是普通的工薪家庭或农村家庭,经过自身努力拼搏,在大城市中站住脚跟,并成为城市的中坚阶层。他们已经看到中产阶层应该享有的世界,还浅浅体验了一把,感觉“味道”确实好极了,他们想把这种生活一直延续下去,但他们毕竟是所在大城市的第一代,根基并不牢,实力并不允许,因此就常常陷入“中产阶级意识”觉得“应该有”,但经济实力又警告自己“不能有”的拧巴状态。稍微把握不住,就可能做一些不理性、“心有余力不足”的消费(比如常说的“中产作死三件套” ),把自己套牢,让自己尴尬。

纳瓦尔说过:赚钱的目的是解决财务问题,但摆脱金钱贪念最好的办法就是,赚了钱之后不要升级自己的生活方式。这句话和大前研一的建议有异曲同工之妙,值得中产们抄在小本本上,作为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

2、储备现金流

中产阶层通常有个明显的特征:用负债支撑生活,然后再用收入填补负债。想想看,你身边那些衣着光鲜,开名车、住大房子的人,有多少人是要每月按时还房贷车贷的?习惯于透支未来的收入,来满足当下的欲望,实际上是非常脆弱,也很难持续的,一旦工作、事业或家庭出现一些变故,这些每月要付的账单,可能会瞬间压垮一个看似体面的中产家庭。

因此,中产阶层想要活的踏实,必须要有断舍离的觉悟,要学会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储备一笔足够穿越周期的现金流。比如,如果你是体制内人员,你的现金流会比较稳定持续,福利待遇比较好,其他支出也相对较少,稳中求进就是你最好的策略;如果你是小老板,现金流波动通常比较大,有时候生意好,有时候业绩差,这就需要你有审时度势的能力,把握好机会,控制好欲望,做到合理的止盈和止损。如果你是大厂中高层,最能打的时候可能现金流不错,也有很好的增长,但你也要有未雨绸缪的意识,要认知到这种情况的可持续性并不是很强,要试着对某天可能到来的职场危机提前布局。

3、增加有效的资本开支

一个有远见的中层,可以不买豪车、名牌,但一定不会“节省”有效的资本开支?有效资本开支,是指有助于提供生产效率和生产力的、能转化为资产并释放现金流的、有助于提高竞争优势的、有助于拉长久期的各种支出

比如,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以合理的价格在大城市买房就算有效资本开支。因为有了房,就会让你和你的家庭更有稳定感和幸福感,也会让自己有更强的拼搏动力。再比如,在自己身上多做些有意义的自我投资,提升技能和认知,拓展自己的视野和圈层,让自己拥有更多抵御风险的能力和资源,在遇到时代或行业的冲击时,多一份抵御的手段和底气。

电影《饥饿站台》中有这样几句台词:世界上有三种人,上层人,底层人,以及正在下坠的人。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很难确定谁会是那个正在下坠的人,但似乎可以确定的是,这个下坠的人,大概率来自中产。这就像靠出卖劳动和时间的人,永远不会比靠“钱生钱”的人都更富有一样,笃定且真实。面对这个时代,中产者也许应该多想些什么,多做些什么,避免让自己成为那个“正在下坠的人”。

号主简介

号主简介:Mr.K,黄哲铿,企业数字化转型专家,「顿悟山丘」创始人,科技博主,曾担海尔、中通、1药网技术高管,著有《技术人修炼之道》《技术管理之巅》。分享:成长干货、科技趋势、数字化转型、商业洞察。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yellowzf3/article/details/13253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