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Fi杂谈:WiFi的知识体系

构建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的构建一定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对于无的东西,人类是天生恐惧的,这个区域也就成了恐惧区。但是我们可以像开地图一样,开一个小的角,看看都是些什么。当然是希望有新的东西的。那比如地图上发现了一个矿,不是已经发现的石矿或者木材厂,那这个矿是什么呢?首先是猜测。这过程中就会用到类比的方法,它和石矿有区别,但是都需要挖掘,都需要计量,都需要工人,那么我们可以知道这个矿该怎么开发了。这是一个渐进的学习过程。

像国内的MTK、南方硅谷、乐鑫都有物联网芯片方案。

在芯片产品里面,它是由下面的这些东西构成的:

为了能够通信,需要天线,数字/模拟转换,功率放大器/低噪声放大器,以及数字解调调制电路构成完整的信号电路。这些正是一个开发工程师都需要了解的知识。每一项都是一个小的知识体系,需要一步步的学习。

而协议承载层,也就是链路层则在数据层面进行节点间的链接,探测,管理,传输功能。协议层非常繁多,协议专栏:https://blog.csdn.net/reekyli/category_10850240.html。这是不适合用电路实现的,往往是SoftMAC的形式。

而在数字解调调制方面,也需要一些DSP适应算法的升级。

WiFi的知识体系:协议和技术

WiFi也可以认为是协议和技术的结合体:

上层是协议,这也和产品层面的结构类似,主要是网络方面的知识。

下层则是以通信技术为内容的信号层。同样是一个大海。但下层的基础是DSSS和OFDM两个技术,信号编解码,功率控制,信道估计均离不开对DSSS和OFDM特点的理解。

技术专栏:https://blog.csdn.net/reekyli/category_10850248.html。

协议里面有相当多的内容是介绍MAC 帧以及PHY 帧的。非常枯燥。不过也有简单的。比如802.11b的PHY 帧格式。

这是可以很自然的想到的一些部分,可以让PHY同步到信号,了解到速率,知道帧持续的时间等。

区分不同版本的SIGNAL:WiFi深入理解(十二):SIGNAL_reekyli的专栏-CSDN博客

而802.11a以后的协议则是基于OFDM的,相对要复杂得多,并且随着一代代协议增加比如MIMO,聚合,多用户,OBSS等新技术,协议层或者Preamble层面的代际兼容,带宽兼容技术等,都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内容。

不过依然是有迹可循的。而链路层和物理层帧格式就是WiFi这个知识海洋上的路标。

看准这些路标,就能不在知识的海洋里迷途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爱做梦的理工男」的原创文章,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reekyli/article/details/114392006

[email protected]

おすすめ

転載: blog.csdn.net/reekyli/article/details/11439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