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学习笔记001:基础-数据类型和变量

一、数据类型

1.整数

1)在程序中表现方法和数学上一样,包括负整数等,举例:1、100、0、-9090

2)有时候采用十六进制表示整数比较方便,用0x前缀和0-9,a-f表示,例如:0xffoo

3)对于很大的数,很难数清楚0的个数,允许在数字中间以_分隔,写成10_000_000_000和10000000000是一样,用十六进制表示0xa1b2_c3d4.

2.浮点数

1)即小数,对于很大或者很小的浮点数,就必须用可续计数法表示,把10用e替代,如1.23x109就是1.23e9,或者12.3e8,0.000012可以写成1.2e-5

2)存储方式与整数不通,整数是精确的,浮点数可能会有四舍五入

3.字符串

1)定义:可以用单引导'或者双引导"括起来的任意文本,如'abc'

2)如果'也是一个字符,可以用""括起来,比如"I'm OK"

3)字符串内包含了'和",那需要转义字符\来表示,比如

'I\‘m \"OK"!'
print('I\'m \"OK\"!')

4)\可以转义很多字符,\n表示换行,\t表示制表符,\\表示的字符是\

>>> print('I\'m \"OK\"!')
  File "<stdin>", line 1
    print('I\'m \"OK\"!')
         ^
SyntaxError: invalid character in identifier
>>> print('I\'m ok.')
I'm ok.
>>> print("I\'m coding\nPython")
I'm coding
Python
>>> print('\\\n\\')
\
\

5)字符串中有很多字符需要转义,则需要很多\,为了简化,允许使用r''表示''内部版的字符串默认不转义

>>> print('\\\n\\')
\
\
>>> print('\\\t\\')
\	\
>>> print(r'\\\t\\')
\\\t\\

6)字符串内有很多换行,用\n写在一行不好阅读,Python允许用'''...'''格式表示多行内容

>>> print('''hello1
... hello2
... hello3''')
hello1
hello2
hello3

4.布尔值

1)布尔值和布尔代数表示完全一致,只有True和False两种(注意大小写)

>>> True
True
>>> False
False
>>> 3>2
True
>>> 3<1
False

2)布尔值可以用and、or、not运算

and是与运算,只有全部是True,运算结果才是True

>>> True and True
True
>>> False and False
False
>>> True and False
False
>>> 5>3 and 3>1
True

or是或运算,只要其中一个为True,运算结果是True

>>> True or True
True
>>> True or False
True
>>> False or False
False
>>> 1>2 or 2>1
True

not运算是非运算,是单目运算符,把True变成False,反之也成立

>>> not True
False
>>> not False
True
>>> not 1>2
True

5.空值

特殊的值,用None表示,不能理解成0。

此外,Python还提供了列表、字典等多种数据类型,还允许创建自定义数据类型。

6.变量

必须是大小写字母、数字和_的组合,且不能用数字开头。

>>> c=True
>>> print('c')
c

动态语言:变量本身不固定的语言,反之则是静态语言。静态语言在定义变量时,必须制定变量类型,如果赋值的时候不匹配,就会报错,例如Java是平台语言,赋值语句如下:

int a = 123; // a是整数类型变量
a = "ABC"; // 错误:不能把字符串赋给整型变量

7.常量

不能变的变量,比如数学中PI,通常用全部大写的变量名表示常量,如PI =3.1415926.

整数的除法中/和%是精确地,//是地板除取整。如10/3为3.3333,9/3为3.0,10//3为3,10%3为1

 

小结:

1)把任何数据都看成一个“对象”,而变量就是在程序中用来指向这些数据对象的,对变量赋值就是把数据和变量给关联起来。2)Python的整数和浮点数没有大小限制,而Java对32整数的范围则有限制

 

参考文章

https://www.liaoxuefeng.com/wiki/1016959663602400/1017063826246112

おすすめ

転載: blog.csdn.net/jlhx123456/article/details/109145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