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以及TCP参考模型

一、网络发展历史

        1、1946年第一代计算机网络是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

        2、1970年第二代计算机网络是以多个主机通过通信线路互联起来

        3、1980年第三代计算机网络是以IOS(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的OSI参考模型为中心的互联网络成型

        4、80年代末第四代计算机网络从开始,局域网技术发展成熟,出现光纤及高速网络技术

二、OSI参考模型

        网络模型分层的原因:

        1、降低网络模型的复杂性

        2、统一标准,方便世界网络互相连通

        3、工程化模块

        4、快速发展

        5、易于初学者快速学习掌握

        ISO将OSI参考模型分为7层的原因:

                目的是为了便于全球网络统一标准化实现工程模块化,易于学习与掌握

        各层的功能简介:

        1、物理层:定义了网络的双向通讯(ps:A向B发送探测报文,B向A发送响应报文,B不能访问A),同时规定了电气特性、机械特性性、功能特性、规程特性

        2、数据链路层:提供了通讯过程中必须要使用到的一个地址:MAC地址(Medica Access Control 介质访问控制)负责建立数据链路的连通性,还负责进行错误检测

        3、网络层:提供了通讯过程中必须要使用的另一个地址:IP地址(Internet Protocol)负责选择最佳路径,在最佳路径上负责路由数据包连通不同媒介类型(用来连接内网与外网,实现内外互联通信)

        4、运输层:数据链路层与网络层提供的MAC地址与IP地址能够实现找到对方,而传输层提供了端口号的概念,网络通过端口号码可以精准的‘定位’需要访问的具体服务类型。

        5、会话层:在两个应用程序之间负责建立、维护并且拆除会话

        6、表示层:负责对数据进行转换、压缩、加密,保证不同计算机之间可以相互理解

        7、应用层:工作着各种应用程序,用户通过使用各种应用程序来完成对网络的运用

三、数据的封装与解封装

1、数据的封装是一个由上而下的过程(由应用层向物理层)

2、数据在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不会发生任何变化,统称为PDU(Protocol Data Unit 协议数据单元)

3、数据在传输层会被添加上TCP/UDP头部,变为数据段(segment)

4、数据在网络层上添加上IP头部,变为数据包(packet)

5、数据在数据链路层上会被添加LLC头部和MAC头部以及FCS(Frame Checksum 帧校验序列和)尾部,变为数据帧(Frame)

6、数据在物理层会被从数据帧转换为比特流(Bits),以有线/无线的方式进行传输

7、接收方从物理层接收到比特流后按照完全相反的方式进行解封装,最终得到原始数据,完成数据的传输。

四、TCP/IP参考模型

1、TCP/IP参考模型是对OSI参考模型的一种整合

2、TCP/IP可以将网络模型分为四层或者五层:

        2.1、按照四层划分:应用层(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互联网层(网络层)、网络接口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2.2、按照五层划分:应用层(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ps:TCP/IP参考模型是至今为止全球所使用的的最重要的网络参考模型

おすすめ

転載: blog.csdn.net/zhangt123321/article/details/118554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