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小组-冲刺总结

摸鱼小组-冲刺总结


这个作业属于哪个课程 构建之法-2021秋-福州大学软件工程
这个作业要求在哪里 2021秋软工实践 alpha冲刺
团队名称 摸鱼
作业的目标 针对团队冲刺阶段工作作出总结
冲刺计划链接 摸鱼小组alpha冲刺计划

一、冲刺计划

摸鱼小组alpha冲刺计划

二、冲刺日志集合

日志博客名 日期 工作量(人时) 剩余工作量(人时) 已完成工作量占比 链接
摸鱼小组-冲刺日志(第一天) 11.12 70 430 14% 博客一
摸鱼小组-冲刺日志(第二天) 11.14 60 370 26% 博客二
摸鱼小组-冲刺日志(第三天) 11.15 60 310 38% 博客三
摸鱼小组-冲刺日志(第四天) 11.16 70 280 52% 博客四
摸鱼小组-冲刺日志(第五天) 11.17 70 210 66% 博客五
摸鱼小组-冲刺日志(第六天) 11.18 110 100 80% 博客六
摸鱼小组-冲刺日志(第七天) 11.25 100 0 100% 博客七

三、项目预期计划与现实进展

功能点 实际情况
根据用户近期浏览记录推荐仓库 github没有提供很好的捕获用户近期浏览记录的api,开会讨论后决定推荐仓库的根据将以用户收藏的仓库的readme.md文件作为文档集用于tf-idf算法
仓库创建拥有更便捷的创建方式
能够加入对仓库的管理而不仅仅只是对仓库信息的浏览 目前完成了对仓库信息的浏览、包括文件、协作者、pull request、readme.md渲染、仓库拥有者基本信息。仓库的管理目前实现了收藏操作(可以实现删库功能,但是因为觉得不妥没有加上去)
实现阅读仓库代码功能 能够查看仓库的代码文件名与类型,但是由于github api返回的是字节串,在微信上没有找到很好的渲染算法
实现微信推送 GitHub 消息的功能 目前还没有开始在数据库中对github用户与其微信号绑定
查看用户近期活动 没有问题、基本实现
实现月、周、日报查看功能
对 GitHub 历史记录进行分类与存储
提供更加平滑的GitHub入门教程

四、成员过程体会

PM:

  • 郑涛:

前端:

  • 陈炜桢:在做完界面原型后我感觉界面实际设计的工作量有点大,在结对项目中虽然只有四个界面,但前后的修改、逻辑交互的实现、页面的渲染等等也耗费了大部分时间,这次项目总共近二十个界面,但我们前端组迅速进行了界面分配,我们将界面进行归类,最终由1:2:2的比例分配到三个人,在整个开发过程中沟通顺畅,行动迅速,遇到问题互相帮助、一起解决,所以十分感谢给力的队友们!
  • 李尤葭:在刚开始进行前端页面布局的时候重新熟悉了微信开发者工具各部分的使用,由于距离上一次结对编程有一段时间了,所以一些页面的布局方法还是从头又回顾了一遍。相较于上次实践,这次在进行页面布局的时候更多地使用rpx和%进行页面布局,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在切换机型时出现的错位情况。也通过这次对多个页面的布局学习到了更多wxss和wxml的知识。在这次开发过程中和后端的沟通还不够充分,导致对事件如何发送,发送什么内容,如何实现和后端的交互这一部分很迷茫,在布局每一个页面的时候也没有写好js中调用后端的部分,导致后来在前后端调用的时候增大了后端的工作量。
  • 游敏:刚刚开始开发的时候比较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该干啥,该学些什么,在和其他前端开发的同学交流中收获非常大,开始慢慢上手,一步一步地调试,完成第一个页面的设计,虽然当时略显简陋,但很开心,感觉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后续在学习网上的样例代码后渐渐地完善页面,学会更合理地排版,各种插件的灵活使用,如何根据现有的插件设计出新的小玩意儿,api的学习……这些都是非常难忘的学习经历。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我对于开源只有一个模糊地理解,但我从开源社区获得了提供的开放资源时并细细学习品味,实在是收获太大了,很幸运,我们这次小程序的开发也能够服务于开源,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够为以后的Github使用者提供方便,这是我们的一种回馈吧。

后端:

  • 高旭:作为本次软工实践团队作业的组长,没有协调好10位队友我难辞其咎,无论是分工上还是沟通上,这3周每周都有成员在考试,如果我能根据各位成员的时间合理安排也许这次项目可以开发的更好,然而我在coding过程中渐渐淡化了与各位成员的沟通,非常感谢各位队员对本次团队作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 邱泽源:
  • 林鑫祥:刚刚开始开发的时候其实是有一点迷茫的,因为以前从来没有有过这样的开发尝试,是有一些无所适从的。 特别是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所参照的其实是 GitHub 官方所提供的文档,试着去理解和调用对应的接口,其实就是在造轮子, 而且造出来单从外表看出来不知道质量怎么样。 但是其实 GitHub 上已经有人已经把一些相关的操作封装好了, 我们只要学着去调用它就行了。 主要是环境的配置和传参数的时候回比较折磨一点,而且实话说,项目所对应的开源文档上给出的示例是比较少的,我们只能从文档里的 Reference 里根据对应的函数以及提供的类型去推敲这个函数是怎么使用的。在之前,我对于开源其实并没有什么很深刻地理解,但现在我着实是感谢开源,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从开源社区获得了他们提供的资源,那么我们也应该服务于开源,希望我们的后端代码能够为以后的 PyGitHub 使用者提供参考。

测试:

  • 林铭钰:体会总结:在本次作业之前对于开源以及对于软件的测试工作都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通过查找百度,CSDN上的各种资料。学习了软件测试的大概流程和步骤,学会了选择合适的测施工具以及如何使用测试工具。在测试工作之前,我也不断地熟悉了后端所写的代码,了解了大概的开发框架。尽管在理论课的内容中也学习了测试,但是真正运用到实践课中才感受到了其中的差异和区别。在这次的工作中,我也还有很多不足和没有做好的地方,没有足够及时地开始测试工作,没能为开发人员提供更多的帮助,在测试的工作中,与开发人员地沟通也不够紧密,这都是没能做好的地方。
  • 徐因伯:在本次作业之前对于开源以及对于软件的测试工作刚开始的时候很多有地方不熟练不理解,通过博客,百度还有大佬的讲解对于postman等测试软件的运用的愈发熟练,之前都是一两个人蒙头干,现在一下十个人协作开始有点不适应,沟通不够充分,导致对代码的理解有些偏差,代码与文档不匹配导致我刚刚开始测试的时候十分迷茫,与队友讨论后联系了后端同学进行了交流,对代码有了进一步理解。对于测试方面的知识基于软工理论课程又有了新的收获,对于如何测试有了新的理解,经过这次我发现了程序员之间的沟通有多重要,不能只依靠代码交流,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一定加强沟通协作。

架构师:

  • 吴逸凡: 在本次软工实践中对前后端的交互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我们基于C/S模型设计了以事件为核心的前后端交互方式,使得前后端实现分离。但这同时也使得事件格式规范的编写变得重要且复杂,虽然在编写事件格式规范时已经尽力降低前后端的耦合度,但还是无法避免前后端对事件格式规范的共同依赖,于是经常面临修改事件格式而使得前后端代码都不得不进行修改的情况。归结造成修改事件格式规范的原因可以得到以下三点:
    ① 对 GitHub API 的使用陌生,没有充分了解 API 返回信息的详尽程度,使得部分事件的定义变得不合理,甚至造成前端通过后端访问信息不如前端直接访问 API 获取信息方便。
    ② 对部分事件的返回内容定义不合理,设计时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到将来可能出现的新需求或是需求的修改,部分事件的返回内容过于狭隘,当新需求出现时为避免定义存在交集的事件或是语义不明的事件,就不得不对原有事件进行修改。同时,返回内容的不充分性也会增加不必要的前后端、GitHub API 的访问次数。
    ③ 与前后端的沟通不充分。不充分的沟通导致前后端对事件如何发送,发送什么内容,事件如何解析产生歧义,最终使得事件格式规范成为一纸空文。原本理想状态是完成文档后无论的前后端都能简单地理解并使用文档,然而事实证明,这非常难以实现。有些我自认为不会出现歧义的说法仍然会产生歧义,甚至于部分已经完成的事件格式前后端并不知道其存在,或是知道存在却不清楚其内涵。
    类图也有出现类似问题。
    此次实践还出现部分函数在前后端与架构的理解发生偏差的情况下顺利完成,并最终由于修改难度,不得不更换方案,舍弃原本方案的情况。这也表明了沟通的及时性问题,架构与组内成员不仅要充分沟通,也必须时时跟进编写进度,并在发生偏差时及时做出合理应对,防止最后陷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窘境。

五、组员的分工及在整个阶段的工作量比例

成员学号 成员姓名 团队分工 工作量比例
041903101 吴逸凡 架构师+UML设计图 10%
031902131 郑涛 PM+vlog 10%
031902225 游敏 前端 10%
061900412 李尤葭 前端 10%
071901204 陈炜桢 前端 10%
021900208 高旭 后端+文档+ppt 10%
181700319 林鑫祥 后端 10%
081900223 邱泽源 后端 10%
031902411 林铭钰 测试 10%
031902625 徐因伯 测试 10%

附仓库、ppt 与 vlog 链接:

代码仓库
文档仓库
ppt链接
vlog链接

Guess you like

Origin blog.csdn.net/ShakingSH/article/details/121551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