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失上千万,赚了一个亿,解密拼多多事件背后隐藏的阴谋!

拼多多事件出来以后,报纸、电视、广播、各大门户网站、新媒体、自媒体等纷纷铺天盖地地报道本次事件。有人说,拼多多本次真是损失惨重,200亿损失不就直接宣布公司倒闭了?

 

然而,本次事件背后藏着这样一个重大疑点:事件发生在20日凌晨,而拼多多在20日早上9点左右才将相关优惠券全部下架,出现BUG后的12个小时才作出回应,对于一家美股上市公司来说,对于一位身经百战的黄铮来说,对于背后的第二大股东是腾讯的拼多多来说,各位不觉得有点蹊跷?

世界上最长的路是拼多多的套路!

 

事实上,拼多多的损失不可能像网络所说的损失200亿,甚至损失还不到1千万,因为事件背后有一连串的事后“保障”。

优惠券作废,拼多多对于所有已发出未使用的优惠券一律认定为“无效”;拦截发货。拼多多强制自动退款,商家直接选择不发货,这种“双重保障”能拦拦截90%以上的订单发货;物流追索。对于已经发货的,拼多多会联合商家,与物流公司联系进行货物回流,这种方式仅仅会损失一小部分运费。通过以上一连串的“应急方案”,可以挽回大部分实物交易损失。

 

对于本次事件来说,真正的“羊毛大头”出现在话费和Q币等虚拟交易上,很多“羊毛党”已经在拼多多封堵漏洞前设法把优惠券折现并注销账号。对于虚拟交易,拼多多会采取以下方案。账号回收,针对领券未消费的人群,拼多读会采取优惠券自动失效的行动来挽回这部分的损失;扣费返还,拼多多会立即启动与三大运营商,腾讯等相关供应商的谈判工作,设法把多充的话费何Q币回收。大额交易直接电话沟通追回,不服拿“不当得利”法庭见,小额的假如处理不了就当过年红包大派送。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这种属于正常消费的行为。但是对于那些批量机刷的人来说,根据《新电商法》的规定他们的确存在作弊行为,而且在主观上存在恶意侵占财产的嫌疑,这就要考验拼多多自有的风控体系和数据体系了,如何识别异常交易行为。

除了外部追责,拼多多还可以选择事后复盘,该罚款的罚款,该降职的降职,该辞退的辞退。事件的责任是多个部门的。风控规则的配置问题、内控的应急机制问题、优惠券系统的研发问题、运营优惠券的配置问题等。

亏钱是永远不可能亏钱的 但事件本身是可以当做营销事件

 

拼多多什么做得做好?显然是营销。按照拼多多的一贯作风,他们做得最出色的地方在于能把所有的事件都当做营销事件。本次事件中,拼多多利用羊毛党来赚流量,通过巨额投入来疯狂拉新,投资回报惊人,拼多多牛逼!

对于电商营销系统而言,风控策略里面的损失是可控的。当优惠券总额达到一定数额时,系统策略会自动失效。比如优惠券的峰值是2亿,当支付宝、微信支付、智付支付等支付软件的总额达到这个数字的时候,系统会自动退出。这种资金池策略,对于每股上市公司拼多多而言,是不可能没有的。

对于美股上市公司拼多多而言,他们对股东的最好交代应该是:这不是BUG,这是一次大规模的营销活动,这种做法和表态甚至可以把巨额损失瞬间转化为营销回报。

拼多多财报最突出的特点在于:高费用、高增长、高亏损。拼多多2018年半年营收同比增长近25倍,净亏损从2017年上半年的1.1亿元飙到64.9亿元;拼多多2017年营销费用为13.44亿元,而2018年Q1该项支出已达到12.17亿元。就本次事件来说,如果拼多多把事件定性从系统漏洞变为营销投入的话,那显然这笔费用要算在营销费用而非损失。

接下来,拼多多市场部可以开始“借势营销”了。春节大促销带来的回报应该是非常可观的,等财报公布的时候,又是一张“漂亮”的营业成绩单。

自上市以来,拼多多凭借“拼团特卖”“魔性广告”以及三四线城市的渠道下沉营销策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现在互联网已经到了二次创业,各种正道都走得差不多以后,这种炒作就成为了对外宣传的手段了。

 

可以说,本次事件拼多多是因祸得福,上了好几天的微博热搜、百度风云榜,各种新闻宣传已经赚足了广告费和公众眼球。同时达成损失最小化,实物不发货、未使用的优惠券作废、冲Q币的已经全部冻结、充话费的全部退款、实物订单全部截单。与此同时,各类谣言对于拼多多来说也是巨大的品牌展现。而对于部分被消费的话费和QQ币的损失来说,就当作是拼多多卖广告、买流量吧!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zfregard/article/details/86591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