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史 13:没有办法也是一种办法

我请教过一些成功人士,问他们为什么干这行,他们回答:没办法啦,当时饿的吃不上饭,这行又没人干,为了活命就做了。

这种现象还不是少数,总结起来就是:很多人无奈、被迫做一些事情,反而最后却获得不错的结局。

我有一次买菜,也隐约感悟到:太多选择反而无从选择,适当的被动,反而会促进事情的进程

以前,租房子住,没有冰箱,吃什么都要现去买。

来到菜市场,看到满眼的米面粮油,萝卜青菜。

吃什么?

都可以啊!

西红柿吧?

不想吃。

土豆?

没有味道!

青椒怎么样?

还是算了吧。

那吃啥?

都可以啊!

后来有了冰箱了,回家打开冰箱,看着满满当当的菜,拿出青椒,炒个鸡蛋。

为什么会这么自觉呢,为啥是青椒炒鸡蛋?我突然觉得很有意思。

有时候不经意间会有一个举动,或许这个举动你稍微思考过,或者就是从潜意识里面跳出来的。

如果细心,你会一愣,这是怎么回事?我为什么会这么做?

我为什么会拿青椒呢?

我又倒回去想了想。

噢,原来青椒买的早,再不吃就快坏了。

你看,这有个原因驱动我去吃青椒的:它买的最早,再不吃就坏了。

当面对菜市场的时候,这个驱动原因对我是无效的。我管你哪家菜不吃就坏了,反正坏了跟我没有关系,我还不如去选个新鲜的吃!

没有特别想吃的东西的时候,本身我也不知道吃啥,面对菜市场,其实是吃啥都是一样的。

正是这种”都一样“,反而导致我没啥可吃,徘徊不前。

可能选个便宜的,可能选个新鲜的,当这些都没有太明显的差异的时候,就真的没法选了。

就像十个手机摆在你面前,让你选一个,其实你觉得哪个都行,却哪个又都不行。

自己冰箱里的却不一样了,当喜好不为前提条件的时候,优先吃不易储存的,优先吃占空间大的,这样就有原驱动力了。

当我们很迷茫的时候,我们很需要一个驱动来帮我们做选择。

其实古代占卜就是一个驱动。先祭祀还是先打仗,其实都可以,占卜一下,发现老天说先祭祀。

命运就是多个选择的点,连接成的一条线。

没有驱动的结果就是站在菜市场里不知所措,转来转去,快关门了,随便捡点菜叶子回家。

所以,如果有清晰的规划,那就去实施吧。如果迷茫了,不用想太多,就目前的事情,先干再说。

关于

专栏:我的认知史

我本想在文学界翱翔,却在IT界流浪。

十多年的互联网职场生涯里,干过小兵,做过大将,我有很多认知的变迁。

有对的,有错的,有先错后对的,也有先对后错的。

更多是我的笔记,也希望大家可以参考。

猜你喜欢

转载自juejin.im/post/7129278419598049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