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层之路由协议

一、自治系统

自治系统(Autonomous System)是处于一个管理机构下的网络设备群
自治系统内部的网络自行管理,对外提供出口

二、DV算法

DV算法即距离矢量算法,它是基于图论的算法
每一个节点都拥有两个向量:Di(当前节点到别的节点的距离)和Si(当前节点到别的节点的下一节点)
每一个节点都会与相邻的节点交换Di和Si的信息,再根据交换的信息更新自己的节点信息

三、内部网关路由协议——RIP

RIP协议把网络的跳数作为DV算法的距离,每隔30秒交换一次路由信息
RIP协议把跳数大于15的路由视为不可达路由
缺陷:网络规模小,故障信息传递慢

四、Dijkstra算法

Dijkastra算法解决有权图从一个节点到其它节点的最短路径问题
初始化两个集合:S(只有初始顶点的集合)和U(其它顶点的集合),从U中取出距离A最近的一个顶点插入S,更新该顶点到U中所有点的最小距离,如此重复直至U为空

五、LS协议

LS协议会向所有路由器发送相邻路由器间的链路状态信息(链路状态包括距离、时延以及带宽等)
只有当链路状态发送变化时才发送信息
RIP协议与LS协议的区别

六、内部网关路由协议——OSPF

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即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协议,它基于Dijkstra算法实现了LS协议
OSPF的五种信息:问候信息、链路状态数据库描述信息、链路状态请求信息、链路状态更新信息、链路状态确认信息
OSPF会接受整个网络拓扑,自行计算最短路径,仅当链路状态变化时才进行更新,它解决了RIP协议的缺陷

七、外部网关路由协议——BGP

BGP(Border Gateway Protocol)即边界网关协议,它运行在自治系统之间,通过BGP发言人(Speaker)交流信息
BGP协议能够找到一条到达目的地较好的路由

发布了48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4 · 访问量 6173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Knightletter/article/details/102636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