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创新工场陶宁:AI步入深水区下的投资逻辑

https://www.toutiao.com/a6700809188504764931/

对话创新工场陶宁:AI步入深水区下的投资逻辑

谈到当下AI创企的投资逻辑,陶宁认为技术能力和商业化能力二者缺一不可,但商业化是更为重要的能力。

撰文 | 寓扬

6月5日,创新工场粤港澳大湾区总部正式开业,并亮出了产业投资+AI 研究院+商业赋能落地「三位一体」的投资布局。

一同到来的还有第三期25亿人民币基金的募集完成,创新工场将主要投向人工智能、大数据、教育、消费升级、B2B 企业服务等领域。截至目前,创新工场管理的双币基金规模约150亿元。

针对「三位一体」的布局,创新工场总裁陶宁表示,第一,创新工场有最前沿的技术和人才,比如人工智能工程院中有人才的培养、语言技术的研发,也会跟高校合作与孵化产品等;第二,会对大湾区科技创业人才和企业进行支持,比如第三期25亿基金的落地,可以提供产业投资;第三,AI产品和技术要落地,要给传统产业赋能,这也是子公司创新奇智要做的事情。

对话创新工场陶宁:AI步入深水区下的投资逻辑

围绕资金、技术、人才、商业落地,创新工场在构建不同于其他投资机构的更加差异化的打法。

目前,创新工场已经在广州投资了创新奇智、文远知行、国芯、豌豆思维、千聊等项目。

随之而来的,还有创新工场大湾区人工智能研究院落地广州,重点发展信息感知和理解、流程自动化相关的人工智能技术,由创新工场科研合伙人张潼担任名誉院长。

创新工场人工智能工程院执行院长王咏刚提出一个观点,他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从以科技创新为主的阶段逐渐过渡到行业赋能阶段,AI正向各个行业领域纵深发展,这个发展不仅需要科技创新,还需要AI技术和每个行业的领域知识,以及每个行业的业务流程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发挥AI的作用。

他称,把AI和商业业务进行紧密结合,它的难度更大,需求更复杂,并且实现周期会更长,这也是创新工场在投资领域做三位一体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话创新工场陶宁:AI步入深水区下的投资逻辑

针对AI发展从科技创新进入行业赋能的新阶段,王咏刚认为,任何单纯的科技创新是没办法支撑一个更大规模的产业级应用,而走向行业应用最大的挑战在于,当下的AI人才缺乏对行业场景和商业流程的理解。

很多AI公司送到行业里面的AI产品,看上去非常酷,在科技上可能拿各种比赛的第一名,但在行业里面它并不一定能解决行业最关注的效率问题,这是当下AI商业化的最大课题。

这一变化对于AI人才的培养也至关重要。王咏刚称,行业赋能对AI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既要懂得AI技术的研发,又要懂得AI在行业中的产品表现形态是什么,它对客户的价值满足到底在哪里。

会后,结合AI落地走向深水区的背景,机器之心就创新工场的差异化的打法、具体的投资逻辑、创业公司如何构建壁垒等话题,与创新工场总裁陶宁进一步沟通。

机器之心:创新工场大湾区成立的初衷是什么?为什么选择在广州,跟当地政府在哪方面展开合作?

陶宁:创新工场在我们的第十年之际选择大湾区成立总部,看中了整个大湾区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7000万的人口;本身有很多的高校,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港科大等等大学人才;有非常成熟的智能制造、科技研发、生物等医药环境的成熟企业。

同时大湾区之后还有香港、澳门的人才和企业,金融行业、法律行业、港口行业成熟,这是一个非常成熟的经济所在区。

我们今天来了市、区两级政府,对于我们新开的湾区总部的祝贺,也是对我们的一个期许。正好我们大湾区总部的发展,符合今天整个大湾区、广州整个人才、科技的赋能(政策),以及对人工智能的重点企业、新的科技创业企业的扶植,创新工场的战略和当地政府的战略正好完全契合,这是选择成立我们大湾区总部的初衷,这也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三位一体,从人才到战略,到科技,到孵化,到投资,是一个全产业链的工作。

机器之心:相比其他投资机构,为什么创新工场选择投资、科研、商业落地这样一种模式?是出于商业考量,还是更符合新的AI发展阶段?

陶宁:对于创新工场而言,我们实际非常在意技术和商业的结合。我们是一个技术VC,我们对技术的解读,坦率讲是比较深刻的,这是我们的长板。我们希望把优势做的更深,所以三年前我们成立人工智能工程院,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技术,抓住技术的发展变化,我们作为风险投资更重要的是在大家发现技术成为红海之前进行投资。因此了解技术我们再做也不为过,工程院成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就是把我们的投资做的更深入或者是更加专业,或者比大家更加前沿。

技术最终的目的实际是为商业服务的。我们投的300多家企业,实际也都是用技术解决了一个无论是教育、还是企业应用的事情。

尤其是作为投资,我们跟高校的一个最大的区别,高校是要做技术的研发,做前沿的5到10年甚至20年之后的技术研发,但是这些技术怎么进入商业,这是VC所关注的事情。

所以理解商业对我们来讲是很重要的,今天有创新奇智这样一个子公司,会让我们对于传统企业的理解会更加深入。但是相对于商业理解,我们认为技术对我们来讲是更加在意的一件事情,让我们把这三个职能放在一个主体里面,实际对我们的投资还是创业服务都是一个非常好的互动。

机器之心:从投资逻辑来讲,创新奇智有助于公司的投后,但它本身也是一个公司,如何兼顾这两块?

陶宁:第一,创新奇智验证了我们作为一个人工智能工程院是可以把技术转化成商业的能力。第二点创新奇智其实是个独立的公司,它要为自己的使命所服务,它的投资不仅仅有创新工场,还有第三方的投资。它已经在独立发展,有自己的产品线,也有自己的目标和业务追求。所以它是我们的一个证明,也是我们通过它理解商业的一个渠道,但是它是一个独立公司,并不是我们的附属。

机器之心:所以会有相互的业务交集,但更多的它会独立发展?

陶宁:没错,它是完全独立发展,独立融资,创新工场只是它的一个共同创始人。今天你可以看到我们有多种职能,实际大家都在讲融合,我们的三个职能也是一个互相的融合。单独一个主体都有自己不擅长之处,而在投资领域,如果我们能有更好的技术理解,有更好的商业理解,对我们的投资会更加有利。

机器之心:今天谈的一个很核心的话题是AI从科研到行业落地,公司今年具体的投资逻辑或策略是什么,会重点投什么样的公司?

陶宁:我们是围绕技术做投资,十年前我们看到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后来是互联网+的落地,然后三年前我们看到人工智能的逐渐成熟,开始商业化。所以我们会为什么用工程院?就是想追踪技术,技术的成熟,到底哪个行业先落地,我们就会沿着技术的一个发展的路径去找到适合的商业。

今天你可以看到无人驾驶一定程度的成熟,所以我们投了文远知行,然后是驭势科技、飞步科技、Momenta。所以这个路径非常简单,我们就是从研究技术,顺着技术到那个行业,我们认为可以投资,就会用资本去追逐,然后使这样的创业者能够做大做强。

机器之心:就跟着技术落地的节奏,不会限定具体行业?

陶宁:不会限定行业。

机器之心:AI发展到当下进入落地深水区,各个领域也开始诞生一些独角兽,新兴的AI公司机会点在哪里,如何快速构建自己的壁垒?

陶宁:如果是三年前,大家的壁垒都在集中在科研上面,所以你可以看到很多科学家创业,比如旷视在六年前就开始创业,就是两个非常聪明的天才计算机学生,那时大家构建的壁垒是自己的技术,能够成为世界级的最顶级的技术。

三年后的今天,现在技术本身还是非常重要,但是加了一个更重要的东西是商业化能力。所以无论是旷视还是文远知行、还是创新奇智,它们实际两个都要并重,既有自己的技术,同时还要有自己的产品经理、工程团队,有商业客户的理解力,所以这两个是缺一不可。

今天的创业的门槛比原来高了,三年前创业,有一个非常牛的科学家,可能就已经是大家追逐的对象。但如果我们今天再去投资一个人工智能的创业企业,我们两个都会要求,既要有技术的强项,同时它也有对于某一个行业或某两个行业的深入理解能力。

机器之心:是否意味着在技术之外,对于行业有洞察有了解的产品经理的角色在上升?

陶宁:它不一定是产品经理,但总之他对于这个行业的整个运营、整个产品、整个商业环境和场景理解的要非常透。 因为今天是你去赋能他们的时候,你必须要对他们的流程非常熟,而且知道什么样的环节可能是AI比较容易进去的或者先进去的,然后才能慢慢去改造这个行业。

因为今天的人工智能本身也是在初始阶段,它不能完全颠覆这个行业,所以它需要一步一步的进去。如果你对这个行业本身了解,比如说今天的自动化已经做得非常好了,大家因为对自动化了解,发现质检是一个比较容易切进去的场景,而同时技术又能解决其中一部分质检的职能,这两个缺一不可。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2137700/article/details/91410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