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如何借力工业互联网?

国内制造业,中小企业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一直有“五六七八九”的说法来概述它们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即中小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需求的下降既受国外市场制约,也有国内经济走势的影响。一方面是全球宏观经济下行以及中美贸易摩擦所造成的出口增幅放缓。受中美贸易战的影响,国内主营出口的制造业中小企业压力骤增。这种压力不仅体现在特朗普政府对中国产品税收的增加上,还包括了原本就十分有限的制造业毛利率和日渐增加的人工成本。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1至10月,我国消费品工业出口交货值较去年同期回落2.1个百分点,增长幅度同比报4.5%,且增幅低于全部工业的4.1%。

另一方面,国内的需求也在放缓。近半年以来,制造业PMI指数的持续下降。在11月份中国官方公布的数据已经位于50.0%的临界点,环比回落0.2个百分点;从企业规模来看,大、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50.6%、49.1%以及49.2%,小型企业PMI较上月下降0.6%。虽然大多数分析师并未对数据回落报以悲观态度,但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中国,中小型企业在大浪淘沙中处于绝对的弱势。

然而,宏观经济并不是导致中小制造业企业面临困境的主要原因,更多的问题出在自己身上。亿欧新制造频道过去走访了一些位于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发现这些企业本身在经营过程中就存在一定短板。

对生产流程的把控的不严格。中国制造业企业多年来一直以粗放式增长的模式发展,在大规模生产和人口成本的红利尚未褪去之前,制造业企业的发展路径就是增加投资、扩大厂房、增加劳动投入,来增加产量和收入,再将收入投入到增产当中去。但近两年,头部企业的规模效应带来的技术和模式的壁垒愈发明显,而中小型企业在愈发严格的环保政策、不断提高的人力成本的影响下,生存状况堪忧。

内外交困,是大多数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的真是写照。尽管很多专家站在宏观角度评论,这样的阵痛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是必然的,但对于众多中小企业主而言,企业的命运确实已经到了一个被倒逼转型的时刻。

对于不同的企业来说,跨步进工业互联网的核心问题并不是“怎么做”,而是“能不能做”、以及“能做什么”。

尤其是在政策大力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的过程中,企业投入人力和成本,那么“上云了之后能做什么”就成为了很多中小企业主最大的疑问和顾虑。

可以肯定的是,工业互联网能够提供的收益是多维度的。

工业互联网对中小企业而言,降低的成本是多元化的。“降本增效”是所有企业进行生产改造的必然目的,而对于降本这一问题,很多企业主的认知停留在制造成本上,但工业互联网能够提供更多其他维度的成本降低。

其次,选择成本可控的方式,是可以进行工业互联网改造的。

阿里云工业大脑对于工业互联网在中小企业中规模化复制的问题不但早已提上了议程,并且已经有了一定的解决路径。一是抛弃硬件思维,将硬件成本降下来。

当然,无论是节约的成本还是减低的改造门槛,都没有改变制造业企业当下最核心的问题——经济周期之下的订单量减少。但可以肯定的是,现阶段的数字化赋能能够让这些制作业企业为下游客户提供更优秀的服务。最基本的商业逻辑是企业需要有利润的生意,而竞争的维度则来自于服务、产品质量等各个方面,当市场订单总量减少时,如何获得这些订单就成为了关键,工业互联网就是这样一条路径。

我们认为,现阶段对于中小制造业企业来说是进行工业互联网改造的最佳时间,或者说是最后时间。不转型只能面临必然的结局,而从现在开始关注未来趋势,才有可能在未来领跑。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selinshine/article/details/86613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