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工程师,专家,研究员等进阶

> 高级、资深Android工程师进阶
* 研究新技术,优化app的功能,提升app的性能;
* 自主编写相关的自动化测试用例;
* 负责Android代码的重构,对代码质量监控;
* 完善Android基础类库的封装和完善;
* Android团队的技术指导、核心框架的搭建和高难度技术问题的解决等职责。;

*  对Socket通信、TCP/IP、Http、Https有深厚的理解,有HTML5/JavaScript相关开发经验者优先;
*  对Android应用的View、Fragment、Activity等生命周期和内存管理有清晰地认识;
*  对Android性能优化,安全,软件加固,自动化测试有深刻认识;

-- 编程基础、数据结构、C语言都有一定基础,Java语法什么的也都掌握的比较好。
了解系统核心机制:
1. 了解SystemServer的启动过程
2. 了解主线程的消息循环模型
3. 了解AMS和PMS的工作原理
4. 能够回答问题”一个应用存在多少个Window?“
5. 了解四大组件的大概工作流程

稍微深入的知识点;系统核心机制;基本知识点的细节;设计模式和架构;
它在Android基础要求之外,把JNI/NDK/Framework,甚至JS、Server端开发也作为了提升点,是全栈方向的雏形。

2) 有扎实的Java语言基础,熟悉面向对象化编程思想和设计模式
3) 有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熟悉常用数据结构和算法
4) 熟悉Android内存管理与处理, 有代码优化以及重构经验,对JNI/NDK有研究者优先
5) 熟悉Android系统及Android软件的开发、测试、分发流程,熟悉开发工具和测试工具的使用 

-- 专访任玉刚:从菜鸟到资深工程师的进阶之路- https://www.csdn.net/article/2015-12-21/2826532-Android
  高级工程师首先要对Android应用层的理论体系有一个全面的理解,然后对Android Framework层也要有一定的了解,这2个方面都是Android层面的。除此之外,高级工程师还要有一定的技术架构能力,包括架构设计、代码规范、性能平衡等,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高级工程师要能够指导初中级开发人员。
  侧重对Android学习路线的探讨,因为我觉得很多开发者需要找到自己适合的学习方式,因此我愿意把我自己对Android学习过程的理解分享出来给他们参考。 对于我来说,我倾向于先广度、再深度、最后再广度。比如在学校时可以多学一点技术来扩展广度,工作后肯定要专注于深度,当对一门技术达到一定深度后,可能又需要加强下广度来扩展自己的思维方式。

-- 给高级 Android 工程师的进阶手册- https://hencoder.com/
  不太想写技术热点了。倒不是说热点没用,而是我觉得现在多数人最需要的不是这些前沿技术的追新,而是一些相对基础的东西。尤其是很多高级工程师,更需要基础。
  高级的不会基础?上了大学还不会 1+1=2 ?」 ,「1+1=2 可不是基础,那叫入门知识,和基础是两回事。就比如你说的数学吧,小学学 1+1=2,中学学抛物线,大学学微积分,这都是必备知识,不叫基础。但是基础差的人,就有可能因为不知道括号里面的应该优先计算而导致微积分算错。括号是小学就学的东西,但它会影响到你以后的各个阶段,这个就叫基础。」
  基础超级难讲明白的。基础的东西往往成体系,而且既晦涩又难理解。基础好的人做起事来非常稳当,而且再学别的什么也会很快。而你基础如果不好,工作头两年可能还好,慢慢你就会发现,你的技术提升不动了。其实大家做到一定水平之后,都有各自擅长的东西,你别看我在网上有点小名,真论技术他们未必就比我弱。但长期来看,基础是每个人都需要的。
 高级 Android 工程师」,主要指的就是国内大多数小型和微型公司里的 Android 骨干或 Android Leader。
  底子不够扎实,基础相对薄弱,所以很容易在到达一个还不算很高的技术水平之后,就感到难以继续提升了。他们并不是不想上进,而是不知道应该怎么上进,很多人都已经尝试过很多学习方法,但都好像没有刚入行时那样进步神速,感觉每天都是一个全新的自己了。据我了解,现在中国的程序员中,这样的人非常多。他们是每个公司的骨干,但技术水平却没有达到自己期望的高度(甚至有不少人,也没有达到公司同事以为的高度)。我在这里所说的「高级」,指的就是这些人。

  无论是在Android开发还是其他领域,高级程序员一定是勤奋的,可以快速地掌握大量的新技术、新框架,不仅懂得原理,还能把新的技术落地到公司的产品中去。这是衡量程序员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那么怎样才能将技术运用自如呢?唯有实践。

-- Android开发人员的发展方向:
第一,横向提升。
  基于全栈发展的趋势,在自己擅长领域深入专研的同时横向扩展,不要关起门来闭门造车。而这里说的横向提升就是向全前端转型,在除了要在APP会hybrid开发(web、native、前端交互、硬件交互)之外,还要会web开发,微信小程序,H5。
  比如服务端开发,我们做Android开发很多时候,要依赖于服务端接口返回数据,可以自己试着搭建一下,至少要对服务端的结构理论、服务与服务之间通信、聚合是什么样的流程也是需要有所耳闻。

第二,纵向重塑。
  一直以来,做Android开发有这么两个说法,如果是做应用开发,往应用架构方向发展比较合适,如果是做系统层开发,往往底层驱动比较合适。这里我是比较赞同的,那具体应该学习什么呢?
  1.移动架构:架构展示层: MVC、MVP、MVVM、Clean、Flux、Android Architecture Components;架构层:模块化->组件化->插件化->沙盒/双开技术,比如可以双开微信,类似Docker, 每个页面都是插件,类似Vue.js中每个页面都是组件。
  2.基础进阶:这个方向可能比较多,比如VIEW、Android动画机制、四大组件工作原理、多媒体技术等等。我们平常在工作中碰到的View滑动冲突问题、其实通过掌握View工作机制和Android触摸事件体系就能轻易解决掉。还有对于需要开发绚丽的动画效果,那么对于视图动画和属性动画一些特性必须有一定的了解。Android 中的四大组件工作机制其实底层应用的是Binder机制,我们不妨从 AIDL 这个接口来了解 Binder。
  JNI 和 NDK 开发也是比较常见,特别对于一些做 SDK 项目为主的,这一块开发流程也是需要掌握,NDK开发(含JNI)也是用人单位区分应聘者的手段之一,企业不一定要用到,但是可以通过是否掌握NDK来筛选人才。
  3.语言学习开发语言:这里我要纠正一下学习语言不是跨行业,比如Kotlin可以说是Android世界的头等公民了。再有时下比较火的Python和GO,另外做底层C/C++是必不可少的。
  4.源码:要求能看懂并且熟悉源码(自己选几个第三方库的也可以),要做到熟悉源码及其实现原理。并且要做到能自己二次封装(或自己贡献三方库)三方库。这样一来,你就会在维护中慢慢成为这个技术块的专家了。我觉得输出倒逼输入是一个不错的学习方式。

一、MVC+MVP+MVVM
1.MVC讲解_小案例;2.MVP讲解_小案例;
3.DataBinding讲解;4.MVVM讲解-小案例;5.项目讲解MVC;
6.项目实现MVP;7.项目实现MVVM讲解;8.项目实现MVVM讲解2-总结;

二、NDK和JNI基础
1.JNI与NDK概要;2.JNI数据类型与指针嵌套;3.JNI属性;
4.JNI方法数组引用;5.JNI异常处理;6.JNI缓存策略;7.常用工具;

三、cmake入门详解
1.ndk—bulid vs CMmake;2.Gcc/clang,CMake基础概念;3.CMake构建工具;
4.CMkae优势,CMakelists.txt语法规则;5.CMamke编译过程;
6.如何引入一个三方库,CMake分模块管理;7.CMake问题查询及学习方法;8.ndk—bulid编译案例讲解;

四、深入浅出Android动画体系
1.动画介绍;2.基础动画-平移;3.基础动画-旋转;4.基础动画-缩放;5.基础动画-透明度;
6.基础动画-帧动画;7.ObjectAnimator;8.ObjectAnimator 2;9.ValueAnimator;
10.矢量动画-静态;11.矢量动画-动态;12.矢量动画-Paht路径;13.Lottie动画框架;

>   资深工程师,专家,研究员等

  阿里的薪资体系非常完整,薪资 = 工资+奖金+终奖金+股份或期权。据了解,其中非管理岗分为10级,P1—P3为低端岗位,P4为初级专员,P5为高级工程师,年薪15至25万,P6为资深工程师,年薪为20至35万,P7为技术专家,年薪为30至50万,P8为高级专家,年薪为45至80万,P9为资深专家,年薪为80至100万,P10为研究员,年薪百万以上。而且,P7以上级别还可以拿到公司股票,这折算成钱可比工资还多。

Android专家级别的面试总结- https://blog.csdn.net/qingtiantianqing/article/details/55211986

- 《深入理解Android ***》系列书籍,邓凡平老师写的系列。《Android源码设计模式》,结合设计模式分析源码;《Android框架揭秘》,底层架构的一本好书
徐宜生推荐理由:底层书籍对于应用开发者来说,不用过于深入,主要用于学习设计思路和了解底层设计机制

- 《Linux内核设计与实现》,《深入理解Linux内核》
袁辉辉推荐理由:Android底层是基于Linux Kernel,所以想成为Android全栈工程师,了解Linux Kernel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方面书籍较多,我就列举两本《Linux内核设计与实现》,《深入理解Linux内核》。第一阶段只需加深对Android系统整体性的理解,不必拘泥于每个细节都理解,看完能大抵理解kernel进程的管理和调度机制,内存管理和内存寻址,I/O驱动设备(字符设备、块设备、网络设备)和调度机制等有所了解就够了;如果都理解了也就够了,如果想再深入,可以结合Kernel代码多看两遍。

-- 专家级的软件开发者

  一位专家级的软件开发者,光会编程序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多方面的才能,更善于理解客户需求,市场需求,进行软件的总体规划,功能设置,友好的人机界面设计,更细一点,还要进行功能模块划分,对团队的每一个人的能力有深入了解,并适当进行任务分配,开发期间,善于进行总体进度和质量把控,并完成最终设计。对于软件推广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有良好的反应能力,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还要有足够的勇气,推翻原设计重新开始,进行版本彻底升级。所有这些,都不是一个普通的编程者所具备的,需要长期的实践磨炼。

1. 精通Android领域基础知识,擅长技术优化工作
2. 大型App架构开发经验,能够拉通前后端解决方案
3. 互联网产品数据优化经验,能够用数据驱动业务
4. 有较强业务敏感度,能够理解并优化业务
5. 带领中小型团队拿成绩经验,是团队内问题终结者

- 1. android高级程序员
  总结:能够解决问题,能够发现问题;
  技能:手动编写框架,设计模式,代码规范,项目进度,时间估算,启动流程,性能优化,OOM,没存溢出与泄露,JNI,脚本开发,activity启动流程,android中的IPC机制(Binder原理),对iOS等其他移动开发现学现用等等;
  要求:能够造轮子,比如写一个网络框架,事件总线控件,特效View等,重点是能够为产品造轮子。

- 2. android技术专家
  总结:对某一方面非常精通与专注;
  技能:比如对android的对媒体模块十分熟悉,阅读过android多媒体模块的源码,能够更改其中的不足与BUG等等;
  要求:熟读android源码,对android的某一模块有自身的看法并能够有相应的修改能力,能够知道团队他人的日常产品开发等。

- 3.架构师,CTO
  总结:似乎已不再是程序员的范畴;
  技能:专注技术大的方向的把控;

-- 研究员

  看你研究的目的以及你所处的机构。如果你是卖方研究员,建议你多研究学习你所处行业的新财富分析师研报,甚至背诵模仿;如果你所处买方机构,对于公司行业的研究更多的是为了投资决策。
-- 互联网研究员 岗位职责:
1、 负责互联网行业重点公司的研究资料搜集、数据整理、模型搭建;
2、 按照研究框架进行个股研究报告的撰写,并对互联网行业和公司进行紧密跟踪,挖掘投资机会;
3、 定期对互联网行业和个股进行系统性梳理并给出投资建议;
4、 完成基金经理交待的其他相关工作。
 了解金融行业和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趋势,熟悉互联网金融类产品设计、开发、运营流程,掌握业界主流互联网金融和供应链金融类产品的设计思路、业务架构、功能特点。

-- 所谓的做行业研究,不管是我们所研究的,还是我们所想知道的,就是以下几点:
1.这个行业是怎么挣钱的。
2.这个行业现在能不能挣钱。
3.这个行业以后能不能挣钱。能挣多久钱,需要多久挣钱……
4.这个行业挣一笔钱需要多久,周转长么。
5.这个行业挣钱容易么?风险大么,是不是挣了钱把人都整进去了?靠周转?资本金?大数量?大体量?高负债?还是高科技?
6.行业乱不乱?是监管严重,灰色监管,还是江湖呢?是站着挣,躺着挣,还是弯着挣呢。

除了撰写研究报告,行业研究员的日常工作有哪些- http://www.sohu.com/a/142324660_662245
  “新财富”如同影视界的“奥斯卡”,象征着买方机构对卖方分析师研究能力的充分肯定。新财富分析师百万起步的年薪水平和普遍年轻化的低年龄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卖方分析师也成为了金融专业和理工专业毕业生共同青睐的金融工作。
  作为一个典型的卖方行业研究员,其日常工作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上市公司调研、为买方客户路演、撰写研究报告。一般来说分析师在三方面付出的工作精力各占三分之一。

行业研究员分析一个公司的流程是什么?-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305398/answer/135023686
  我们研究的应该是大问题,要把握的是产业与企业的大方向,并在判断与决策上获得大概率上的正确。概括起来就是,大问题、大方向、大概率。时间管理。

- 研究一个课题,可以通过四个逻辑框架去思考,即:宏观逻辑、产业逻辑、业务逻辑与财务逻辑。
  1.宏观逻辑,包括宏观经济因素,还要从社会思潮、群体心理、甚至政经关系等大格局去看问题。比如在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大环境下,传统商业的逻辑机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企业与各种组织变得边界更为模糊,对竞争的理解就要从全产业链的生态去思考;再比如,这个时代商业的影响力、伟大企业家的影响力,都要远远超过以往时代,影响力即权力,由此社会、经济、产业的发展逻辑都会与以往时代显著不同了。
  2.产业逻辑,不同的产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核心驱动因素与竞争要素是发生变化的,而且在当前互联网与全球化的时代,其变迁的原理更加与以往不同。比如,由于创造性破坏更为普遍,厂商与用户的关系发生本质变化,技术优势与商业模式的生命周期也变得更短。
  3.业务逻辑,看一个企业的业务首先还是要看其战略布局、业务方向是否符合前面说的宏观逻辑与产业逻辑,是否符合社会大潮与产业大方向。即使一个公司的团队是多么牛,如果是逆着这两个大方向,其经营的难度还是会非常大,成功的概率还是很低。
  4.财务逻辑,财务就像数学是对其他自然科学最好的表达一样,财务是对企业过去的经营行为进行数字化、结构化的总结与记录,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很好地分析与验证其业务上的特征与问题。
  这四个维度是看一个公司和一个产业的相互验证、相互有勾稽关系的逻辑闭环。研究一个微观的企业一样要有很强的自上而下的思维,在大逻辑上有严重瑕疵的公司,一方面成功的难度很大,另一方面研究的难度也很大,研究的投入产出比就很差。
 
  流程标准化是服务业规模化的前提。好的商业模式要应该在时间与空间上具备不断复制与持续优化的系统能力。
  产品力(广义的内容,包括服务)的价值将更容易得到体现,持续的产品创新能力、有效准确的传播(代替传统意义上的形象代言与广告)、与消费者的良性互动变得越来越重要。再比如对消费者的观察还要看客户人数、客单价、复购率等多个维度的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去验证这个企业是否具备持续的学习与创新能力。

- 研究的三个环节:归纳、演绎、实证
 研究一个问题,或认识一个问题包含三个过程,即归纳、演绎/推理、实证。三者之间是互相促进、相互验证的过程。
 1.归纳:我们要把碎片化的信息进行格式化,先解构再重构。按照矛盾的主次关系,我们要知道哪个是最重要的,排第一和第五的是哪个,把次要的先放一边。归纳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者,更是信息的整合者,要搞清楚问题的逻辑关系与主要矛盾。
 2.演绎:在归纳的基础上提出最有可能的几种假设,研究科学史的时候知道,整个科学史就是一个假设演绎法的推演过程。我们对过去的信息、理论进行归纳后,提出几个最有可能的假设,再通过实证研究进行验证。演绎需要一种有逻辑的、突破线性框架的创造性思维,假设的过程中可以需要一定的理性的想象力。没有想象力的话,过去的互联网公司都没法投资了。
 3.实证:科学家在研究自然科学需要做实验去验证假设与推理。100年前爱因斯坦提出的引力波,他自己也怀疑,然后全球最牛的一批科学家花了100年最终证明了引力波的存在。实证研究的结果,有时候可能会彻底否定之前的几个假设,却获得了新的答案。在实证的过程中还可以启发更多新的思维,这是实证研究意外的收获。在找桃子的过程中可能找到了苹果,这也很好。在研究A问题的时候,有时候会获得研究B问题的思路。

- 优秀研究员的个体特质:求知欲、诚实,独立。
  第一个,求知欲/好奇心。这个才是一个人内心最深的自我驱动力,是一个人内心的底层代码。我把这个称为“无压力与无任务情况下的自我驱动力”,没有考试压力、没有考核压力、没有人给你布置任务的时候,你都会痴迷于研究某一个有意义的问题,那么在天性上,你就非常适合做研究工作。
  第二个,诚实。实际上大部分人、包括我自己,在这方面都做的远远不够。诚实这个东西看起来是很简单的要求,但实际上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人总是更容易接受、甚至强化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有利于证明自己观点的论据,更容易接受获得被认同的东西。如果有个人和你PK,大部分人就会逃避或抵触,这个对投资或研究问题是不利的。我们要有非常强的自省和纠错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让自己每次错的成本越来越小,并且不断减少错误的次数。投资不应该有什么悲观的或乐观的看法,只有客观的看法,对研究对象要客观,对自己的认识更要客观与诚实。对自己能力边界的认识要非常清醒,要知道你一直不敢面对与自我逃避的重要问题,总会在某一天找上门来的。“如果你不够真诚,你终将成为自己的牺牲品”。
  第三个,独立。如果我们讲的东西都是别人的二手资料和二手观点,是没有多少价值的。独立的思考与判断,其最重要的好处就是能够进行清晰的归因分析,并会逐步积累属于自己的可以持续优化的思维体系。另外,无论是多么权威的意见,也要经过自己严谨的独立判断,不宜直接引用,否则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发生。

- 日常工作的建议:
 1、建立属于自己的智慧圈不管是资深的还是刚从业的,都要学习逐步建立属于自己的智慧圈。在一个重要课题上,要有3个以上的行家里手成为你的朋友。这样对研究那个课题,是站在那3个牛人的肩膀上。为什么是3个?因为即使是一个很牛的人,即使是企业家自身,也可能因为自我立场(利益立场、情感立场等)的偏见导致错误的判断。芒格说,“立场导致偏见”。假设每个人的脑子里有5个重要课题,每个课题有3个朋友,那就有15个人;每个人背后又有几个朋友,这样的智慧圈就非常厉害,这有点类似互联网思维,这也是一种认知盈余。我们每个人的大脑是无边界的,智慧圈也是无边界的。我们每个人不可能成为很多领域的专家,但可以通过不断向很多专家与牛人学习、经常进行深度的思想分享,互相启迪思维。
 2、广泛的学习与阅读我们这个研究工作本质上就是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同事学习,也向书本学习。除了眼前的当下的任务之外,要进行广泛的阅读,对长期重要课题的深度阅读与前瞻思考非常重要。广泛的阅读、独立的思考、深度的讨论与互动。
 3、构建独属于自己的研究体系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建立单独属于自己的行业与公司研究的逻辑框架与方法体系,对于年轻人来说,更需要把基础的工作做踏实,在做基础数据的同时才会有自己的思考沉浸其中。要通过持续的学习、不断的积累来持续优化与修正这个体系。
 4、结构化研究文档日常工作中的研究效率怎么提高?建议把自己的工作底稿进行结构化记录。比如对于一个重点研究的公司,可以把各种重要信息放在一个EXCEL表格里,把各种要素进行有逻辑的数字化表达。过去调研的,阶段性思考的东西,都放在这些文件里面,然后不断的更新。下次拿出来讨论、编写与输出文档的时候,就非常方便。几年下来,这些研究成果沉淀下来是非常有价值的,还方便对自己过去的研究进行复盘。

 从研究的时间精力分配上,我个人觉得应该将70%-80%的时间花在重要问题上。而把较少的时间花在短期变化的公司上。要把大部分时间放在一个产业最重要的大方向与最关键的变化上,以及在这个逻辑下的最重要的少量公司。每个人在漫长的职业生涯里,一定要树立做重要事情的思维,才可能磨练这个能力,越早明白越有利。如果一直忙于做短期的事情,那么思考长期重要问题的能力就难以积累,人们通常容易忽略短期不紧迫、而长期十分重要的事情,反而忙于应付短期紧迫、长期价值不高的事情,这是本末倒置的。
  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思维框架和研究体系。通过这个体系有逻辑的去发掘机会与管理时间。
  对于研究员来说,我建议要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建立与持续优化自己的研究体系,培养判断产业大趋势与关键变化的能力上,并能够对其中最重要的少数公司做到业内一流的研究水平,而不要把时间花在碎片化的细枝末叶上。对于新入行的人来说,要先从一个重点领域入手学习做深的方法,并把这个方法逐步拓展到其他领域。
  总体来说,不管是基金经理还是研究员,还是刚入行的年轻人,都要树立思考大问题的习惯。研究大问题、大方向,做大概率的事。对于小的问题上判断正确,作用很小。人生最缺的就是时间,时间是每个人唯一稀缺的资产,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最重要的地方,要学习把最重要的事情做到极致。

-- 私募基金研究员是干什么的
 1)研究行业动态:在VC在找项目之前,日常会做大量的信息阅读、分析来发掘有潜力的方向,所谓的O2O、大数据等等模式都不是拍脑袋决定的。在确定好方向或者商业模式的思路之后,deal sourcing也会更加精确有效。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互联网分析师会在微博上发布大量的内容,因为这也是他们保持行业敏感度、了解新进展的一个重要渠道。只不过区别在于外行是看热闹(团购的各种混战八卦),内行得从里面分析出门道。除此之外,互联网分析师也会关注国外的创投动向,以他山之石攻玉。也会参加各类会议,并且非常频繁地与行业内人士沟通,了解信息。这方面是一个分析师每天要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去做的事情。
 2)VC分析师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寻找优质项目,也就是所谓的Deal Sourcing。Deal可能来自于主动去寻找到的好公司(这就要参考研究出来的结论了)、创业者来主动联系、朋友推荐、天使或其他VC的推荐、行业会议等等。创业者往往担心找不到投资人,而VC其实每天也很急找不到合适的项目。“合适”可能是市场有前景、商业模式有潜力、团队够给力、产品够靠谱,并且公司发展阶段也要正正合适(不同机构有不同的投资偏好,太早太晚、deal size太大太小也都不行)。仔细按照各种标准筛一遍,其实合适的deal非常非常地少的。也建议创业者们自己努力做好产品、抓好市场、找准方向,只要靠谱,会有很多VC主动联系你的。
 3)与投资目标沟通谈判:这个没什么好说的,主要是要深入地沟通,了解公司现状、共同计划未来,理清产品、找明方向。每周都会安排至少好几场的会议,并且与合适的投资目标还会反复地开好多场会议。当然还会讨论关于投资金额、股份等等细节的terms。谈得不错的项目会给Partners去评判,然后还不错的会最终到投资委员会去决定。
 4)完成投资:当然也要做Due Diligence,但是相对来说并不频繁,因为近两年VC投资的deals真的不算多,能够走到DD阶段的没有多少。投资的财务法务方面的事情都有专业人士负责了,在投资之后,VC分析师也会频繁与portfolio公司保持沟通,了解情况,帮助公司尽快发展。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ShareUs/article/details/88189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