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笔记(66)——nginx日志文件详解

                       

日志文件格式

打开nginx默认的配置文件nginx.conf

这里写图片描述

我们使用log_format指令来指定日志文件的格式,以$开头的都是变量,这些变量的含义如下:

  1. $remote_addr 与$http_x_forwarded_for 用以记录客户端的ip地址;
  2. $remote_user :用来记录客户端用户名称;
  3. $time_local : 用来记录访问时间与时区;
  4. $request : 用来记录请求的url与http协议;
  5. $status : 用来记录请求状态;成功是200,
  6. $body_bytes_s ent :记录发送给客户端文件主体内容大小;
  7. $http_referer :用来记录从那个页面链接访问过来的;
  8. $http_user_agent :记录客户端浏览器的相关信息;

然后我们通过access_log指令来指定日志文件的位置

上图中红框中的变量可以自行定义

如要上述配置起作用,去掉前面的#号

如要关闭日志功能,使用access_log off

日志文件切割

为了便于管理,我们经常要按照时间将日志分开,例如每天一个日志文件,那么该怎么做呢?

手动切割

进入logs目录,将access.log重命名

mv access.log 2016-3-4.log
   
   
  • 1

重命名后,nginx就找不到日志文件了,因此我们使用kill命令传一个信号给nginx的主进程,让它重新开启日志

查看官方文档,找到了重开日志的信号

这里写图片描述

使用kill命令

这里写图片描述

那么nginx就重开日志了

自动切割

我们可以将上述操作写成一个脚本,然后使用crontab来定时每天按时执行这个脚本进行日志切割,那么自动切割就完成了。

           

再分享一下我老师大神的人工智能教程吧。零基础!通俗易懂!风趣幽默!还带黄段子!希望你也加入到我们人工智能的队伍中来!https://blog.csdn.net/jiangjunshow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43678306/article/details/86169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