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人的归国与失身

作者:匿名作者

声明:故事情节均为虚构,请勿对号入座。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本文作者不认同文中部分行为,读者切勿模仿。

2008年8月,在东部某沿海高考大省的省会城市,两位15岁男生小西和小东进入了同一所高中并做了室友。这所高中位于城市的郊区,周围就是农田,左边钢铁厂右边化肥厂,每天早上这所高中的学生去操场跑早操的时候,都会看到这两个工厂的烟囱向本来就不清澈的天空中排放着废气。

然而也正是因为高中地处荒郊野外,学风很不错,在当时算是全省数一数二的中学,虽然比不上其他省市的超级中学,但踏入了这所高中,至少在那个高考大省,就算是半只脚踏入了一类本科。这所高中是住宿制,管理相对来说比较自由(相对隔壁的监狱式中学来说),学生一般每周回家一次,周末可以选择留在学校。

那个年代高中生手机还不普及,诺基亚N95是当年的机皇,一个5000元,而更多的人用的是几百元的山寨手机。他们直到2011年高中毕业的时候都不知道苹果是什么。学校虽然在省会城市,但由于坐落郊区,其实和小县城最好的中学那种氛围差不太多。

十五岁的小西

小西和小东都出身于本市的工薪家庭,初中的时候在不同的学校,以相近的中考分数进入了这所本市最好的高中。小西长相一般,准确来说中下,在高中的那种灰头土脸的环境下几乎属于放在人堆里都挑不出来的那种,甚至直到25岁他还为自己的长相而略有自卑。

小东属于在那个环境下难得的帅哥,用十年后的标准来看,就是“小鲜肉”,放在当时的环境下说是一个班的班草都不过分。军训时候他们聊起天,发现两个人的家离得很近,于是就相约将来一起上学放学。

高中刚开始的时候大家所想的事情都很简单,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毕竟在这一所汇集了全市各种尖子生的学校里,要想出人头地还是需要付出一些努力的。小西和小东在每天的宿舍夜聊当中也互相越来越熟悉。

小西十几年来的生活当中几乎被学习填满,心中的目标除了“上一所好大学”之外几乎是空白,更遑论将来要干什么,如果小时候说的“想当一名科学家”不算的话。而小东各种课余生活似乎很丰富,抽烟喝酒上网吧谈恋爱(简直一个“主流价值观”里的坏孩子)一个不少。

小西是班长,在跟小东的交流当中甚至有一些羡慕。虽然小西在初中的时候班里也有这样的同学,甚至所谓小混混也不少,打架伤人进派出所的男生,12岁堕胎的女生也有案例,但小西觉得他们并不在同一个世界当中,有人好好学习有人去追寻别的东西也本来就井水不犯河水,他也不曾关注过这些人的内心世界。

而小东相对来说更加嘻哈或者说朋克,他初中的时候也是这些“小混混”(其实他们的本质并不坏,只是所追寻的东西并不是主流价值观所期望的而已)中的一员,唯一不同的是他虽然贪玩,但是也勉强知道要好好学习,再加上初中知识本来也不难,他中考之前努了一把力,倒也来了最好的高中。

有时候小西听到这些故事就在想,为什么我有这么大的压力,为什么我没有像他们过得这么快乐,哪怕这种快乐是和自己从小所受到的教育所接受的价值观是抵触的?

就这样他们度过了第一个学期。考试成绩两人没有太大的差别。客观来说,单论学习能力,小西比小东是要高一些的,虽然这高的一些在那种环境下并无太大用处。小西和小东在班里的男生中间都很吃得开,而小东由于颜值碾压周围的一群普通男生,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很多女生的暗恋对象。

第二个学期,小东突然换了一个拉风的诺基亚N95手机,而且带起了莫名其妙的一股时尚潮流,比如听Vae,去QQ空间写年少轻狂的文字,还有偷菜。他莫名其妙的和一个职业高中的女生开始恋爱,每天晚上在宿舍煲电话粥。

有时候他想逃课去和女友约会,就找小西要假条,小西出于兄弟义气,还是从班主任那里偷到了出校门所必须的假条,让小东拿着出去,每次都说下不为例可是永远都会有下次。而一到周末,学校收集周末留校人员名单,小东跟学校报回家,跟家里报周末留校学习,而自己去不知道哪里和女友开房(两人此时都不足16岁)。更要命的是,每周日返校之后的夜聊,小东永远都大谈自己的开房体验,导致一票兄弟,包括小西在内的性启蒙都是源于小东。

小西听小东讲了各种各样的故事,不知道该作何评价,但是感觉自己被打开了通向另一个世界的大门。另一方面,他们所在的班级算是个关系班,很多大学教授或是处级甚至厅级干部的孩子被塞了进来,在小西看来就是纨绔子弟花花公子,他们虽然很多不学无术,但是由于家里的关系,高考只要别太低就能走后门进本市985大学,毕竟一个处级干部在三线城市已经算是能镇得住场的了。可是,多少人拼了老命努力三年也不见得能上个985,甚至不见得能上个一本。

小西第一次觉得,这个世界并不按照他所想的规律去运行。

小西也知道,可能自己和小东不是一路人,甚至跟这个班里大多数人都不是一路人,但是由于小东对自己还算不错,因此并不影响他们做好哥们。小东也经常周末出去上网吧打游戏,有一次邀请了小西,并教了小西一晚上Dota(那个年代还是Dota1)。

然而由于小西始终学不会,小东也不得不放弃。小西有时候就会想,自己长相普通不受女孩子青睐,打游戏都学不会,学习成绩虽然还算可以但也没领先别人太多,那自己的闪光点究竟在哪里呢?想归想,可是想完之后也只能埋头到书本里继续和三角函数圆周运动去作战。

周末小西经常去小东家里找小东玩,小东的家长总会说“你看看人家小西学习这么好,你跟人家学着点”。小东说“是是是”,而小西只好苦笑。也许小东是个容易满足的人,而小西不是。

时间一晃到了高三。小东周末开房的对象已经不知道换到了第几个,兄弟们也听惯了他的故事。小西心无旁骛地拼了两年多,可是成绩上不去也下不来。快要高考了,所有人都很着急。这所高中每年有四分之一的人会去位于本城市的本省最好的985大学,而大部分人也会把这个当做自己的高考目标。

在各次模拟考试中,小东考的好的时候分数差不多能达到这所学校的录取线,而小西几乎每次考试成绩都在这所学校录取线上下。小西知道这远远不是自己想要的,毕竟自己的前18年除了学习之外的生活几乎为空白,如果最后是这样的结果非常不甘心,更何况他为了一个梦想放弃了保送机会。而小东简直佛系,不管考多少分都不为所动,哪怕家长催促他好好努力甚至“向小西学习”,他也不说什么。

很快就到了高考。2011年的高考题极其不走寻常路,以至于很多平常发挥稳如狗的人都失守了。上天眷顾小西,竟然让他的分数比正常水平高了接近六十分,以全省前五十的成绩考入了位于北京五道口的一所顶尖大学。

不过由于分数在同档次没有竞争力,填报志愿的时候可选的专业有限。招生老师对他说“中国的××工业需要发展,这一领域有很多工作要做”,加之小西从小到大根本没想过自己想要做什么和喜欢做什么,父母的建议也是“你都考上五道口××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了,选什么专业都一样”,小西又想起自己小时候说过“我想当一名科学家”,就稀里糊涂地报了这所学校的××科学与工程专业,虽然他根本不知道这个专业将来学什么。

小西比小东高考高100分,小东正常发挥,比一本线高一些但又不到能上985大学的分数,他想留在本市,于是填报了一所家门口的普通一本学校。至于专业,他热爱打游戏,就直接填的计算机。出成绩那天他们一起去吃了个散伙饭,小东对小西说“你都考上××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了,苟富贵,勿相忘”,而小西对小东说“将来回老家就靠哥们你罩着了”。

可即便如此,小西也隐隐能感觉到,这并不万事大吉,自己仍然面对着挥之不去的自卑,即便说自己是小县城学霸都是一种抬举,因为自己连学霸都不是。家庭出身平平,长相中下,人生经验为0,高考一次的成功能解决什么问题?或许他已经认识到,人生的评价体系,好像不是他所想的这么简单。

故事发展到这里本来应该已经结束了,可是好戏才刚刚开始。话分两头,小西到了帝都之后,由于高中同学一半以上都留在了家乡上大学,联系相对来说就少了很多。在这所大学,刚进来的时候他仍然像高中一样努力,可第一次考试就得了个年级倒数前三的成绩,差点没及格。他突然明白了,有些事情是自己再努力也拼不过别人的。

更要命的是,到了第二年,他发现,自己并不是很喜欢所学的专业,可是信息又有限,根本不知道该学什么或者往什么方向发展。带着困惑他去咨询很多前辈,前辈给的建议都是“好好学专业课,好好做科研,当你用到你所学的知识的时候你自然会喜欢的”。于是他进了实验室,却发现自己所做的事情只是重复性劳动,他不得不怀疑,这样的研究意义在哪里,自己是否真的能把所学知识用上。

他尝试过本专业的很多方向,最后终于在一个交叉学科方向找到了自己的一点兴趣,虽然其中的很多工作也是重复性劳动,但是他在其中毕竟用到了一些数学物理知识,一年之内国内期刊国际期刊加起来发了好几篇文章,也因此,虽然毕业的时候成绩仍然位于倒数四分之一,却拿到了美国西部一所顶级大学的硕士录取。那一年,小西不到22岁,他仍然想做一名科学家。

而小东入了大学之后,像脱缰的野马一样玩了三年,朋友圈左一个活动右一段恋爱,让人感觉他完全不是去学习的。他的前三年也是挂科无数,然而考研之前努力了半年,倒也是勉强考入了一所北京的985学校读硕士。

小东在大四毕业设计的时候曾经找过小西讨论,因为他知道小西是做交叉学科的,可能会懂他所做的东西。果不其然,小西拿到了小东给他发的代码,一运行发现报错比代码本身都多,心里想“这就是学了四年计算机的人的水平?”然而有的具体问题小西也不会,于是也耐着性子面向百度编程,帮小东修复了问题。

2015年8月,小西临去美国前,小东正好来到北京,他们在成府路上的水木锦堂吃了顿饭,小东说“哥们我们都为你自豪的,将来当了大科学家可不要忘了我们”,小西知道可能不是这么回事,于是什么都没说。这个时候,虽然他还未出国(而且22岁之前从未出过国),但他已经觉得哪里不对了。

小西到了美国硅谷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涯。他一来就找了个课题组做研究,结果过了半年,三观几乎被刷新了一遍。且不谈他在美国遇到的不靠谱的人和事,也不谈他被各种人坑的经历,单说学术,他进了课题组之后发现,竟然还是搬砖等重复性劳动。更要命的是,在美国,国际学生想要留下来工作,几乎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去做Software Engineer。

他不由想起了一个事情,国内一所学校专长于××科学与工程,这所学校标榜自己有“世界上学风最好的××科学与工程学院”,而在小西如今的这所学校里,××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大部分学生是非美国人,而他们中间,硕士生几乎没有几个在本领域发展自己,每个人都在想着如何转行。而这个专业的非美国人的博士生,在科研以外也在各自做自己的事情,毕业之后继续从事学术或本专业工作的人少之又少(相对于正常水平来说)。

他甚至觉得,自己是不是来到了“世界上学风最差的××科学与工程学院”。当然,想归想,这个事实也存在,但是谁都不好意思说破。周围的人每天高谈阔论如何刷题,如何面试进大公司,甚至如何创业,如何IPO,如何赚大钱。

小西第一次觉得自己和这个环境格格不入。中途小西投过咨询业的实习,投过金融公司的实习,甚至想过创业,虽然idea最后胎死腹中。试了这么多之后,他仍然十分迷茫,不知道将来到底要做什么。小西2016年换过一次实验室,但是原定七八个月做完的课题拖到接近两年都没有做完。中间经历过几多绝望或许只有他自己才知道。然而每一个做不出结果的夜晚,每一次看到凌晨四点的帕罗奥图,都让他觉得,这真的是我想要的东西吗?

2017年12月,小西硕士即将毕业,在考虑是否要继续读博士。这个问题,放在两年之前,答案毫无疑问的是“yes”,因为他自小想做一名科学家,不管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自我实现需求还是别人对他的期待,他觉得这条路总是没有错的。然而放在这个寒冷的冬天,他却怀疑这一切的意义。

由于小西本人在网上经常分享自己的一些科研经历,也认识了几个同领域的科研人员。有一天,一位35岁的博后来到湾区开会,小西邀请他吃了顿饭。席间他问小西:

“你知道该怎么申请计算机的硕士吗?我博后读到第七年了,找了三次教职都没找到,我在想是不是自己一开始就错了……”

“我这辈子都用来做科研了,到现在只有一篇子刊,35岁了连女生的手都没牵过……”

“今年青千申爆了,结果我拿了个负面推荐,一下子这两年白做了……”

说着说着不由流下泪水。

看到这位老哥已经变秃的头发,小西心里想“这就是他,或者平行世界当中的我,想要去追寻的美国梦,或者科学家梦吗?”小西又想起自己系里四十多岁单身的research staff,在湾区拿着三四千元的工资,整个人的状态已经不知道如何形容了,无欲无求也罢,佛系也罢,这就是最后的结局吗?一将功成万骨枯,这真的是实现自己价值并让自己过得快乐最好的途径吗?

直到过年,小西一直在对人生的怀疑当中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科研长期没有进展,两个多月数据点竟然没有增加一组。2018年3月,当春日再临的时候,小西终于认识到,不能再这么下去了,自己根本不是当科学家那块料,搞科研需要的运气、热情和拼命,他一个都没有。

于是某一天一夜之间给国内互联网公司一共投了五十份简历,大部分是靠这几年攒下的人脉走的内推途径。并且,靠着这几年在科研之余学到的一些计算机技术,加上学校牌子的效应,在没有实习经历缺乏工业界经验的情况下竟然也在一个月之内拿了几个全职offer,有顶级公司也有初创企业。好巧不巧,小西在寻求内推的过程中竟然联系上了三年未见的小东。

小东告诉小西,2015年夏天他来了北京的这所985学校读研之后,导师对他们就实行放养政策。他第一年强行蹭了篇C类会议(计算机界水会),其他时间都在外面小公司实习。2017年夏天,他硕士毕业,凭着两年来在外面的各种小公司实习经历,竟然阴差阳错加入了一家独角兽企业,还拿到了股权,这家企业马上上市,虽然离财务自由很远,但混的已经比大部分程序员要好了,他说了现在的年薪,小西吓得惊了一下,这即便放在小西母校的热门院系毕业生那里,也是相对来说很高的那种了。

小东直接把小西推荐给了本组的领导,还对小西说“兄弟一块回来吃香喝辣”。小西的面试很顺利,第三天就拿了和小东同样工作的offer。小东说:“哥今年要结婚了,等你回来当伴郎!”小西虽然说着“你小子又祸害了哪个妹子”但是心里由衷地祝福,毕竟从山东老家普通一本努力考到北京985,又当一名程序员,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几乎已经是普通人改变命运最好的方法了。

反观自己,一路享受着国内和美国最好的教育资源却没有好好把握,突然心里有种“我不配”的感觉。古话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虽然名校毕业生是应该心怀国家和社会,可是也得先让自己吃饱喝好才有能力谈报效祖国啊。更何况,小西母校有个说法叫“贡大”,你对社会的贡献,其实和你的工资是正相关的,毕竟赚得越多缴税越多,给国家的贡献就越大啊。

2018年4月下旬,在一片匆忙之中,小西要最后决定去向,因为走的不是正常校招流程,几乎所有公司都只给了三天答复时间。想到这几年的经历,走过的无数弯路和浅色床单上那些流泪的夜晚,他不由得唏嘘不已。通过排除法,他拒掉了除了一个位于北京五环的大公司的special offer加一个位于五道口的初创公司的非常丰厚的offer之外其余的所有选择,而小东所在的公司,由于做的方向自己不是太感兴趣,最后也婉拒了。

最后的几个小时之内,小西向国内几个亲朋好友征询建议,大部分人给的建议不外乎“刚毕业的学生第一份工作还是去大公司好”。然而聊到小东的故事的时候,有人直接说“噗,幸好你拿的offer里有和他待遇差不多的,不然岂不是血亏?”

小西想想,也有道理,既然自己这些选择已经够离经叛道了,何妨离经叛道到底?再想想自己毕竟在这读了四年本科,对五道口这个地方终究还是有很深感情的,于是婉拒了大公司的sp,和初创企业签了协议,兜兜转转又回到了最熟悉的五道口。

幸好小西从来没想过要留美,虽然这一天来的可能提早了五六年(他刚出国的时候的计划是在美国读完博士,三年用完opt不抽H1B直接回国,可谓衣锦还乡,而今却更像在外面混不下去灰溜溜地滚回来)。但鉴于自己非科班出身,技术水平有限,去这样的一个初创公司并获得信任和赏识,在时代的浪潮中做一些实事,终究是一个不错的结果。

2018年6月24日,七年之前的这一天小东和小西吃了散伙饭。而今日,小西带着三年来的疲惫和在这里听到的三教九流人生冷暖的故事,用单程票离开了让他百感交集的湾区回到北京。当天晚上,他连母校都没来得及回,就把小东约到水木锦堂老地方一起吃一个重聚的饭,而小东也难得的不加班陪离别三年的小西一醉方休。小西在美国三年几乎滴酒未沾,这次却喝多了,对小东说“相比哥们你,我的青春简直喂了狗……”“我高中这么拼命学习最后结果不也这样……”“今年3月我求你内推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当年你爸妈给你说‘好好跟他学习’的那个傻B,也有今天?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小东说“兄弟在外面这几年也不容易,回来一起建设社会主义,一起撸猫!”

小西吃得有点多去卫生间,照了照镜子,突然发现前额的头发已经秃了。自己这十年拼命按照世俗评价标准去往前挤,挤到最后并不比人家多什么,除了人生的教训和撞过的南墙比小东多得多之外,自己也不过是这么回事。想想十年之前小东的父母说的话,五味杂陈。刚来五道口这所大学的时候,小西就接受了自己的平凡甚至笨拙,但是这几年被教做人教到妈都不认识,而将来的挑战只会比现在还多。生活就像被强奸,如果不能反抗,不如硬着头皮去享受。想到这些,小西叹了口气,回到了桌子上,继续大快朵颐,毕竟在美国这几年,除了自己做的饭之外,就没多少吃起来舒服的饭。

夜深了,他们来到了华清嘉园的某间酒吧,小西特意点了杯“失身酒”,准备在压抑了三年之后尝试一下从未体验过的感觉,小东点了杯长岛冰茶。在灯光下,长岛冰茶发出绿色的光芒,让人不由得想原谅自己经历的一切。背景音乐里播放着“给我一杯忘情水,换我一夜不流泪”,似乎喝下这杯失身酒,就能告别这七年来的各种不顺,就能告别年少轻狂的旧时光,就能一夜长大,释怀掉过去的一切不愉快,把过去的错误选择抛在脑后,开始崭新的人生篇章。

半夜2点,酒吧关门了,小西喝到神志不清,小东订了个酒店,但是标间已经没了,不得已换成了大床房,叫了辆出租车把小西安顿下来。回到酒店,小西还没躺下就已经醉到说胡话了,小东躺在床上,十年前他们宿舍夜谈的场景还那么历历在目,甚至两人夏天在没有空调的蒸笼般的宿舍里铺凉席打地铺赤裸相对同眠的情景也依稀浮现在眼前。

当年他们曾在一个宿舍吃饭,学习,吹牛B,高谈阔论,如今25岁,小东意气风发,小西尚未入职却似乎饱经了人生沧桑。小西喝了近一升的失身酒,在回国的第一夜,回想起兜兜转转的这些圈子和这些年走过的弯路,不禁泪如雨下,嘴里嗫喏着“明明……是我……先来的,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是啊,是我先,高考考高分也罢,来北京也罢,出国见世面也罢,甚至就算是写代码也罢,明明是我先来的,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到底是哪里错了呢???

那一夜的浅色床单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izardforcel/article/details/85470456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