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k之后子进程到底复制了父进程什么

原文地址:http://blog.csdn.net/xy010902100449/article/details/44851453

[cpp] view plain copy

  1. #include<stdio.h>  
  2. #include<string.h>  
  3. #include<stdlib.h>  
  4. #include<unistd.h>  
  5.   
  6. void main()  
  7. {  
  8.     char str[6]="hello";  
  9.   
  10.     pid_t pid=fork();  
  11.   
  12.     if(pid==0)  
  13.     {  
  14.         str[0]='b';  
  15.         printf("子进程中str=%s\n",str);  
  16.         printf("子进程中str指向的首地址:%x\n",(unsigned int)str);  
  17.     }  
  18.     else  
  19.     {  
  20.         sleep(1);  
  21.         printf("父进程中str=%s\n",str);  
  22.         printf("父进程中str指向的首地址:%x\n",(unsigned int)str);  
  23.     }  
  24. }  

子进程中str=bello
子进程中str指向的首地址:bfdbfc06
父进程中str=hello

父进程中str指向的首地址:bfdbfc06

这里就涉及到物理地址和逻辑地址(或称虚拟地址)的概念。

从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称为地址重定向。分为:

静态重定向--在程序装入主存时已经完成了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和变换,在程序执行期间不会再发生改变。

动态重定向--程序执行期间完成,其实现依赖于硬件地址变换机构,如基址寄存器。

逻辑地址:CPU所生成的地址。CPU产生的逻辑地址被分为 :p (页号) 它包含每个页在物理内存中的基址,用来作为页表的索引;d (页偏移),同基址相结合,用来确定送入内存设备的物理内存地址。

物理地址:内存单元所看到的地址。

用户程序看不见真正的物理地址。用户只生成逻辑地址,且认为进程的地址空间为0到max。物理地址范围从R+0到R+max,R为基地址,地址映射-将程序地址空间中使用的逻辑地址变换成内存中的物理地址的过程。由内存管理单元(MMU)来完成。

fork()会产生一个和父进程完全相同的子进程,但子进程在此后多会exec系统调用,出于效率考虑,linux中引入了“写时复制“技术,也就是只有进程空间的各段的内容要发生变化时,才会将父进程的内容复制一份给子进程。在fork之后exec之前两个进程用的是相同的物理空间(内存区),子进程的代码段、数据段、堆栈都是指向父进程的物理空间,也就是说,两者的虚拟空间不同,但其对应的物理空间是同一个。当父子进程中有更改相应段的行为发生时,再为子进程相应的段分配物理空间,如果不是因为exec,内核会给子进程的数据段、堆栈段分配相应的物理空间(至此两者有各自的进程空间,互不影响),而代码段继续共享父进程的物理空间(两者的代码完全相同)。而如果是因为exec,由于两者执行的代码不同,子进程的代码段也会分配单独的物理空间。

fork时子进程获得父进程数据空间、堆和栈的复制,所以变量的地址(当然是虚拟地址)也是一样的。

每个进程都有自己的虚拟地址空间,不同进程的相同的虚拟地址显然可以对应不同的物理地址。因此地址相同(虚拟地址)而值不同没什么奇怪。
具体过程是这样的:
fork子进程完全复制父进程的栈空间,也复制了页表,但没有复制物理页面,所以这时虚拟地址相同,物理地址也相同,但是会把父子共享的页面标记为“只读”(类似mmap的private的方式),如果父子进程一直对这个页面是同一个页面,知道其中任何一个进程要对共享的页面“写操作”,这时内核会复制一个物理页面给这个进程使用,同时修改页表。而把原来的只读页面标记为“可写”,留给另外一个进程使用。

这就是所谓的“写时复制”。正因为fork采用了这种写时复制的机制,所以fork出来子进程之后,父子进程哪个先调度呢?内核一般会先调度子进程,因为很多情况下子进程是要马上执行exec,会清空栈、堆。。这些和父进程共享的空间,加载新的代码段。。。,这就避免了“写时复制”拷贝共享页面的机会。如果父进程先调度很可能写共享页面,会产生“写时复制”的无用功。所以,一般是子进程先调度滴。

假定父进程malloc的指针指向0x12345678, fork 后,子进程中的指针也是指向0x12345678,但是这两个地址都是虚拟内存地址 (virtual memory),经过内存地址转换后所对应的 物理地址是不一样的。所以两个进城中的这两个地址相互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注1:在理解时,你可以认为fork后,这两个相同的虚拟地址指向的是不同的物理地址,这样方便理解父子进程之间的独立性)
(注2:但实际上,linux为了提高 fork 的效率,采用了 copy-on-write 技术,fork后,这两个虚拟地址实际上指向相同的物理地址(内存页),只有任何一个进程试图修改这个虚拟地址里的内容前,两个虚拟地址才会指向不同的物理地址(新的物理地址的内容从原物理地址中复制得到))


2、exec家族

exec家族一共有六个函数,分别是:

[cpp] view plain copy

  1. <span style="font-family:Microsoft YaHei;font-size:12px;">(1)int execl(const char *path, const char *arg, ......);  
  2. (2)int execle(const char *path, const char *arg, ...... , char * const envp[]);  
  3. (3)int execv(const char *path, char *const argv[]);  
  4. (4)int execve(const char *filename, char *const argv[], char *const envp[]);  
  5. (5)int execvp(const char *file, char * const argv[]);  
  6. (6)int execlp(const char *file, const char *arg, ......);</span>  

其中只有execve是真正意义上的系统调用,其它都是在此基础上经过包装的库函数。

    exec函数族的作用是根据指定的文件名找到可执行文件,并用它来取代调用进程的内容,换句话说,就是在调用进程内部执行一个可执行文件。这里的可执行文件既可以是二进制文件,也可以是任何Linux下可执行的脚本文件。

与一般情况不同,exec函数族的函数执行成功后不会返回,因为调用进程的实体,包括代码段,数据段和堆栈等都已经被新的内容取代,只留下进程ID等一些表面上的信息仍保持原样,颇有些神似"三十六计"中的"金蝉脱壳"。看上去还是旧的躯壳,却已经注入了新的灵魂。只有调用失败了,它们才会返回一个-1,从原程序的调用点接着往下执行。

https://blog.csdn.net/qq1195365047/article/details/79798077 

进程是什么?

程序并不能单独运行,只有将程序装载到内存中,系统为它分配资源才能运行,而这种执行的程序就称之为进程。程序和进程的区别就在于:程序是指令的集合,它是进程运行的静态描述文本;进程是程序的一次执行活动,属于动态概念。进程是资源分配的基本单位。

在多道编程中,我们允许多个程序同时加载到内存中,在操作系统的调度下,可以实现并发地执行。这是这样的设计,大大提高了CPU的利用率。进程的出现让每个用户感觉到自己独享CPU,因此,进程就是为了在CPU上实现多道编程而提出的。

 有了进程为什么还要线程?

线程是CPU运行调度的基本单位,线程必须被包含在进程中,一个进程可以有很多线程(至少有一个),这些线程有自己的资源(如栈,寄存器)也共享进程的许多资源。

进程有很多优点,它提供了多道编程,让我们感觉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CPU和其他资源,可以提高计算机的利用率。很多人就不理解了,既然进程这么优秀,为什么还要线程呢?其实,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进程还是有很多缺陷的,主要体现在两点上:

  • 进程只能在一个时间干一件事,如果想同时干两件事或多件事,进程就无能为力了。

  • 进程在执行的过程中如果阻塞,例如等待输入,整个进程就会挂起,即使进程中有些工作不依赖于输入的数据,也将无法执行。

如果这两个缺点理解比较困难的话,举个现实的例子也许你就清楚了:如果把我们上课的过程看成一个进程的话,那么我们要做的是耳朵听老师讲课,手上还要记笔记,脑子还要思考问题,这样才能高效的完成听课的任务。而如果只提供进程这个机制的话,上面这三件事将不能同时执行,同一时间只能做一件事,听的时候就不能记笔记,也不能用脑子思考,这是其一;如果老师在黑板上写演算过程,我们开始记笔记,而老师突然有一步推不下去了,阻塞住了,他在那边思考着,而我们呢,也不能干其他事,即使你想趁此时思考一下刚才没听懂的一个问题都不行,这是其二。

现在你应该明白了进程的缺陷了,而解决的办法很简单,我们完全可以让听、写、思三个独立的过程,并行起来,这样很明显可以提高听课的效率。而实际的操作系统中,也同样引入了这种类似的机制——线程。

线程的优点

因为要并发,我们发明了进程,又进一步发明了线程。只不过进程和线程的并发层次不同:进程属于在处理器这一层上提供的抽象;线程则属于在进程这个层次上再提供了一层并发的抽象。如果我们进入计算机体系结构里,就会发现,流水线提供的也是一种并发,不过是指令级的并发。这样,流水线、线程、进程就从低到高在三个层次上提供我们所迫切需要的并发!

除了提高进程的并发度,线程还有个好处,就是可以有效地利用多处理器和多核计算机。现在的处理器有个趋势就是朝着多核方向发展,在没有线程之前,多核并不能让一个进程的执行速度提高,原因还是上面所有的两点限制。但如果讲一个进程分解为若干个线程,则可以让不同的线程运行在不同的核上,从而提高了进程的执行速度。

例如:我们经常使用微软的Word进行文字排版,实际上就打开了多个线程。这些线程一个负责显示,一个接受键盘的输入,一个进行存盘等等。这些线程一起运行,让我们感觉到我们输入和屏幕显示同时发生,而不是输入一些字符,过一段时间才能看到显示出来。在我们不经意间,还进行了自动存盘操作。这就是线程给我们带来的方便之处。

进程与线程的区别

  • 进程是具有一定独立功能的程序关于某个数据集合上的一次运行活动,进程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一个独立单位。

  • 线程是进程的一个实体, 是CPU调度和分派的基本单位,它是比进程更小的能独立运行的基本单位.线程自己基本上不拥有系统资源,只拥有一点在运行中必不可少的资源(如程序计数器,一组寄存器和栈),但是它可与同属一个进程的其他的线程共享进程所拥有的全部资源。

  • 一个线程可以创建和撤销另一个线程,同一个进程中的多个线程之间可以并发执行。

进程和线程的主要差别在于它们是不同的操作系统资源管理方式。进程有独立的地址空间,一个进程崩溃后,在保护模式下不会对其它进程产生影响,而线程只是一个进程中的不同执行路径。线程有自己的堆栈和局部变量,但线程之间没有单独的地址空间,一个线程死掉就等于整个进程死掉,所以多进程的程序要比多线程的程序 健壮,但在进程切换时,耗费资源较大,效率要差一些。但对于一些要求同时进行并且又要共享某些变量的并发操作,只能用线程,不能用进程。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hunter___/article/details/83107356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