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L2层交换机与L3层交换在架构上的不同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 https://blog.csdn.net/pengpengjy/article/details/79057252

本文旨在在架构上对L2层交换机和L3层交换机进行讲解。

1、OSI七层模型


1,图2,图3是学习网络知识的基础。

 

图1OSI七层模型

 

图2:每层对应的相关协议

 

图3:基于OSI的不一样的分层模式。

 2、L2层交换机

L2层交换机可以理解为没有IP路由功能和仅处理数据链路层的交换机。其基本的架构如图4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3227383 查看本文章

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在数据链路层学习MAC地址,完成数据转发。由带多个RJ-45的接口,PHYMAC等模块的网络接口控制器(NIC管理由各个NIC分配的收发帧缓存,转发表的软件(或ASIC,即一种为专门目的而设计的集成电路)组成,通过参考转发表信息,在NIC之间进行数据帧交互。

NIC能够将数据转换为以太网数据帧,以10/100/1000BASE-T标准通过接口进行数据传输。一般由网络接口,PHY模块,MAC模块和总线结构组成。

5MACPHY层的处理过程:

 

 3L3层交换机

L3层交换机是基于L2层交换机,并在其基础上增加了具有路由选择功能的网络硬件,能通过基于ASICFPGA的硬件实现高速的分组转发和网络路由。我们知道L2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是基于MAC地址进行数据帧或VLAN的传输;而L3交换机工作在网络层,基于IP地址实现路由选择和分组过滤。

对于位于不同VLAN的终端通信,L2层交换机无法完成数据交换,必须通过叠加具有路由功能的路由器。如图6

 

图6L2层交换实现VLAN间的通信。

而三层交换机是具备路由功能的。如图7

 

那么L3层交换机的架构又是怎样的?三层交换机并非是直接在二层交换机上叠加路由器,L3层交换机将硬件设备内部分离为两个区域,即以路由选择,管理功能为主的控制平面和以数据转发功能为主的数据平面,从而达到快速的分组转发。传统的路由器将路由选择功能,分组转发以及管理功能均有CPU处理,管理功能负载增加,就会造成分组转发分能力下降。

8L3层交换机的架构图:

 

图8

在控制平面,通过基于CPU的软件处理进行硬件整体控制,负载操作系统管理,管理员用户界面,路由选择协议处理等工作。

在数据层面,用过基于ASICFPGA,网络处理器的硬件处理来进行数据传输。L2上完成MAC数据帧传输,L3上完成IP分组传输。该层面在数据传输时也会进行必要的访问控制列表和QoS处理。

补充一点:L3交换机与路由器的区别,除了支持的数据协议不同外(现代L3交换机仅支持以太网的数据链路层协议和IP网络的网络层协议,而路由器在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还支持ATM,帧中继,SDH,串口等,网络层和传输层还支持TCP/IP以外的协议,如IPX),最主要的是路由器的数据帧处理和其他管理功能都是由CPU承担,而L3层交换分工明确,在数据帧处理上有专用的硬件。

                   《完》


参考:图解网络硬件   作者:三轮贤一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pengpengjy/article/details/79057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