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政治纠错本(更新ing)

【考研政治】政治纠错本

标签(空格分隔):【政治纠错本】


考研政治纠错本

1.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1.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 工业革命
    B. 资本注意经济危机
    C.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 阶级斗争
    解析:答案: C .
    A选项,工业革命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经济条件。B,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表现。D,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

  2. 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是( )
    A.辩证法 B. 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解析:答案: C . A,B 的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D,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独创。

  3. 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
    A. 辩证法 B. 劳动价值论 C. 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
    解析:答案: C D .
    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4.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这是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社会领域,该原理具体体现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一种社会意识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马克思注意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为( )
    A. 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B. 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
    C. 马克思恩格斯汲取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D. 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和基本矛盾的表现
    解析:答案: D .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产生,是众多因素合力促成的结果。A,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现实需要;B,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C,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渊源。只有 D 项符合题意。
    错误原因:没有认真审题。

  5. 黑格尔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思想来源之一。黑格尔哲学体系有丰富的内容,其核心内核是指( )
    A. 辩证唯物主义
    B. 历史唯物主义
    C. 唯物主义
    D. 辩证法
    解析:答案: D .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继承了 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思想。

  6. 马克思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是指( )
    A.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B. 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C.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
    D.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解析:答案: D .
    备注: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B,C 选项都是指广义的马克思主义。

  7. 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从它的阶级属性看,马克思主义是( )
    A. 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B. 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C. 无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D.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解析:答案: C D .A,指的是狭义上的马克思主义。B,是从研究对象的角度说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8.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论著是( )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德意志意识形态》
    C.《哲学的贫困》
    D.《共产党宣言》
    解析:答案: A B .
    CD中,《共产党宣言》和《哲学的贫困》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9. 英国广播公司(BBC)于1999年秋天用几周时间在国际互联网上评选“千年伟人”活动,评选结果是马克思排在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是爱因斯坦。说明马克思是当之无愧的“千年伟人”。是因为()
    A. 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
    B. 马克思首次提出了阶级斗争
    C. 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学说
    D. 马克思创立了唯物主义
    解析:答案: A C .
    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早已提出了阶级斗争,故阶级斗争并不是马克思的首创。D,唯物主义是哲学的一个派别,非马克思首创。

  10. 哲学唯心主义“无疑是一朵无实花,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针是的、强大的、全能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树上的一朵无实花”。这说明()
    A. 哲学唯心主义不能在人类认识这棵树上结出果实
    B. 哲学唯心主义在人类史上是没有根基的
    C. 哲学唯心主义也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花朵
    D. 在人类认识发展的曲折过程中,哲学唯心主义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
    解析:答案: A C D .
    这一道题考察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如果在认识过程中把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相割裂,片面夸大主观的作用,或者把认识过程的某一阶段绝对化,就会产生唯心主义。在人类认识曲折发展过程中,唯心主义同唯物主义同时存在,二者是共生在人类认识之树的最美的思维花朵。虽然哲学唯心主义是一朵花,具有也有一定的价值的意义,但是它不结果实,即不能正确地直到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在总体上是非科学的,是不结果的。故选择ACD.

  11.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奠定这一飞跃的理论基石是()
    A. 阶级斗争学说                             B. 劳动价值论
    C. 唯物史观                                           D. 剩余价值理论
    解析:答案: C D .
    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称为科学。

  12. 1894年1月3日,意大利人卡内帕给恩格斯写信,请求他为即将在日内瓦出版的《新纪元》周刊的创刊号题词,而且要求尽量使用尖端的自居来表述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以区别于伟大诗人但丁对旧纪元所作的“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的界定。恩格斯回答说,除了从《共产党宣言》中摘出下面这段话外,再也找不到更合适的了,这就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句话表明,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
    A.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B. 实现人类永恒不变的普世价值
    C. 建立一个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世界
    D. 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
    解析:答案: A .
    B,其中“普世”、“永恒不变”表述的思想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C,“大同世界”的表述也非马克思主义而是传统的中国的理想社会。D,是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制度时提出的主张,其实质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故答案为A.

2.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A. 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 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 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 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解析:答案: D .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A,是人本主义的观点。B,是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的共同观点。C,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共同观点。排除法得到 D.

  2. “我们完全以马克思的理论为依据,因为它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给这个科学奠定了巩固的基础,指出了继承发展和详细研究这个科学所应遵循的道路”,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来说在于它()
    A. 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 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C. 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D. 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解析:答案: B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于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力求全面地认识事物,并通过现象而深刻地解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自觉接收时间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3. 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工人阶级。”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根本上来说就是()
    A. 辩证唯物主义
    B. 历史唯物主义
    C. 剩余价值理论
    D. 科学社会主义
    解析:答案: A B
    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C,是政治经济学内容;D,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4.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历时 150 年,表现出强大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的根源在于()
    A.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 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C. 马克思主义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 马克思主义汲取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解析:答案: B
    A,是马克思主义的属性;C,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D,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B,是书上的经典表述。

  5. 理论源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而实践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把理想变为现实。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 推翻资本主义社会
    B. 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C. 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D.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答案: B

  6. 马克思主义最简明的政治立场是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是()
    A.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B.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C.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
    D. 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解析:答案 C D
    本题考察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题,是历史的创造者。CD正确。A,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不符合题意。B,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解放全人类,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7. 判断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是()
    A. 把实践当作物质性的活动
    B.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
    C. 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D.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解析:答案 C
    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
    A. 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B. 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
    C. 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D. 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解析:答案 A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对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BC错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等。

3.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内容

  1.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其内容有思维和存在()
    A.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
    B.谁是本质谁是现象的问题
    C.谁是必然谁是偶然的问题
    D.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解析:答案: A D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内容是课本上原话。B,是本质与现象的关系。C,是偶然与必然的关系。

  2. 下面选项中,否认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有()
    A. 物是感觉的复合
    B. 存在是被感知
    C. 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D. 世界有物质和精神两个本源
    解析:答案: A B C D
    ABC,都是唯心主义的观点。D,是二元论的观点。

  3. “人体是一架会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一架永动机的活生生的模型。它由体温推动,由食料支持。没有食料,心灵便渐渐瘫痪下去,突然疯狂地挣扎一下,终于躺下,死去。”这里所表达的观点属于()
    A.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解析:答案: B
    机械唯物主义就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4. 恩格斯把费尔巴哈等旧唯物主义者称为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并指出真正的唯物主义者在理解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时是“按照它本身在每一个不以先入为主的唯心主义怪想来对待它的人面前所呈现的那样来理解….除此之外,唯物主义并没有别的意义。”这里的“半截子”主要指的是()
    A. 在坚持唯物论的同时,没有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结合。
    B. 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否认物质与意识的统一性
    C. 在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上则陷入了唯心主义
    D. 把客观事物看作既成的事实,但是不承认事物的发展变化
    解析:答案: C
    题干说的是旧唯物主义的缺陷。A,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是不可知论。D,是形而上学。

  5. 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应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的观点是()
    A.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C. 诡辩论的观点
    D.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解析:答案: A
    列宁指出:“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应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正式由于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的特性,即反映外界作用的能力,所以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发展成为最高级的反应形式——人脑的反应性是,即意识。这说明意识从自然界产生出来不是偶然的,是必然的,合乎规律的。因此体重观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6.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由此可见,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观点()
    A. 否定了物质对精神的决定作用
    B. 是一种典型的二元论观点
    C. 混淆了物质与精神的界限
    D. 是正确的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解析:答案: D
    毛泽东原话。

  7.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实现了()
    A.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B. 唯物辨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C.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 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解析:答案: B
    唯物史观的创立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8.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
    A. 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顶峰
    B.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C. 科学的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
    D. 绝对真理的真正体现
    解析:答案: B
    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世界上不存在“顶峰”,哲学体系也是不断发展的,不存在最终完成的问题。同样,绝对真理存在于相对真理钟,世界上不存在独立于相对真理之外的,纯粹的绝对真理。

  9.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表现在它实现了()
    A.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B. 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C. 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D.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解析:答案: A C
    这道题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重大意义,或者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哲学史上伟大变革的表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内容上的革命,实现了“两个统一”,即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内容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哲学中唯物论与辩证法、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分离,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的统一。

  10.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表现在()
    A. 事物是否存在联系
    B. 事物是否发展变化
    C. 事物能否能够被认识
    D. 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源所在
    解析:答案: A B D
    根据对世界状态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矛盾。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待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是否承认对立统一(矛盾)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C,是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

  11. “理在事先。”这一观点属于()
    A. 辩证唯物主义
    B. 历史唯物主义
    C. 主观唯心主义
    D. 客观唯心主义
    解析:答案: D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源是人之外的某种神秘莫测的精神力量,经常用“理”,“理念”和“绝对精神”来表述。本题中的“理”便属于客观精神。C,主观唯心主义是指把人的主观精神看成是世界的本源,也就是认为人或者人的意识创造了万物。

  12.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在于()
    A. 把质上无限多的物质世界归结为粒子在量上的不同
    B. 把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般特征
    C. 不了解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D. 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解析:答案: A B C D
    这道题考察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具体表现在: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它没有把唯物主义贯彻到谁会历史领域,即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为五虎之一的根本缺陷就在于不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物质性,不知道实践在人与世界关系中的意义和作用,抹杀了人及其意识的能动性。

我的微信公众号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sd4567855/article/details/8122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