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learning.ai学习笔记(2)—— 浅层神经网络

本文转载自吴恩达《深度学习》系列课程笔记

神经网络表示

竖向堆叠起来的输入特征被称作神经网络的输入层(the input layer)

神经网络的隐藏层(a hidden layer)。“隐藏”的含义是在训练集中,这些中间节点的真正数值是无法看到的。

输出层(the output layer) 负责输出预测值。

single_hidden_layer_neural_network

如图是一个双层神经网络,也称作单隐层神经网络(a single hidden layer neural network)。当我们计算网络的层数时,通常不考虑输入层,因此图中隐藏层是第一层,输出层是第二层。

约定俗成的符号表示是:

  • 输入层的激活值为 a [ 0 ]
  • 同样,隐藏层也会产生一些激活值,记作 a [ 1 ]
    隐藏层的第一个单元(或者说节点)就记作 a 1 [ 1 ] 输出层同理。
  • 另外,隐藏层和输出层都是带有参数 W 和 b 的。它们都使用上标[1]来表示是和第一个隐藏层有关,或者上标[2]来表示是和输出层有关。

计算神经网络的输出

neural_network_like_logistic

实际上,神经网络只不过将 Logistic 回归的计算步骤重复很多次。对于隐藏层的第一个节点,有

z 1 [ 1 ] = ( W 1 [ 1 ] ) T X + b 1 [ 1 ]

a 1 [ 1 ] = σ ( z 1 [ 1 ] )

我们可以类推得到,对于第一个隐藏层有下列公式:

z [ 1 ] = ( W [ 1 ] ) T a [ 0 ] + b [ 1 ]

a [ 1 ] = σ ( z [ 1 ] )

其中, a [ 0 ] 可以是一个列向量,也可以将多个列向量堆叠起来得到矩阵。如果是后者的话,得到的 z [ 1 ] a [ 1 ] 也是一个矩阵。

同理,对于输出层有:

z [ 2 ] = ( W [ 2 ] ) T a [ 1 ] + b [ 2 ]

y ^ = a [ 2 ] = σ ( z [ 2 ] )

值得注意的是层与层之间参数矩阵的规格大小。

  • 输入层和隐藏层之间: W [ 1 ] 的 shape 为(4,3),前面的 4 是隐藏层神经元的个数,后面的 3 是输入层神经元的个数; b [ 1 ] 的 shape 为(4,1),和隐藏层的神经元个数相同。
  • 隐藏层和输出层之间: W [ 2 ] 的 shape 为(1,4),前面的 1 是输出层神经元的个数,后面的 4 是隐藏层神经元的个数; b [ 2 ] 的 shape 为(1,1),和输出层的神经元个数相同。

激活函数

有一个问题是神经网络的隐藏层和输出单元用什么激活函数。之前我们都是选用 sigmoid 函数,但有时其他函数的效果会好得多。

可供选用的激活函数有:

  • tanh 函数(the hyperbolic tangent function,双曲正切函数)
    a = e z e z e z + e z

效果几乎总比 sigmoid 函数好(除开二元分类的输出层,因为我们希望输出的结果介于 0 到 1 之间),因为函数输出介于 -1 和 1 之间,激活函数的平均值就更接近 0,有类似数据中心化的效果。

然而,tanh 函数存在和 sigmoid 函数一样的缺点:当 z 趋近无穷大(或无穷小),导数的梯度(即函数的斜率)就趋近于 0,这使得梯度下降算法的速度大大减缓。

  • ReLU 函数(the rectified linear unit,修正线性单元)
    a = m a x ( 0 , z )

当 z > 0 时,梯度始终为 1,从而提高神经网络基于梯度算法的运算速度,收敛速度远大于 sigmoid 和 tanh。然而当 z < 0 时,梯度一直为 0,但是实际的运用中,该缺陷的影响不是很大。

  • Leaky ReLU(带泄漏的 ReLU)
    a = m a x ( 0.01 z , z )

Leaky ReLU 保证在 z < 0 的时候,梯度仍然不为 0。理论上来说,Leaky ReLU 有 ReLU 的所有优点,但在实际操作中没有证明总是好于 ReLU,因此不常用。

The_activation_function

在选择激活函数的时候,如果在不知道该选什么的时候就选择 ReLU,当然也没有固定答案,要依据实际问题在交叉验证集合中进行验证分析。当然,我们可以在不同层选用不同的激活函数。

使用非线性激活函数的原因

使用线性激活函数,那么无论神经网络有多少层,输出都是输入的线性组合,与没有隐藏层效果相当,就成了最原始的感知器了。

激活函数的导数

  • sigmoid 函数:

g ( z ) = 1 1 + e z

g ( z ) = d g ( z ) d z = 1 1 + e z ( 1 1 1 + e z ) = g ( z ) ( 1 g ( z ) )

  • tanh 函数:

g ( z ) = t a n h ( z ) = e z e z e z + e z

g ( z ) = d g ( z ) d z = 1 ( t a n h ( z ) ) 2 = 1 ( g ( z ) ) 2

神经网络的梯度下降法

正向传播方程

Z [ 1 ] = W [ 1 ] X + b [ 1 ]

A [ 1 ] = g [ 1 ] ( Z [ 1 ] )

Z [ 2 ] = W [ 2 ] A [ 1 ] + b [ 2 ]

A [ 2 ] = g [ 2 ] ( Z [ 2 ] ) = σ ( Z [ 2 ] )

反向传播方程

神经网络反向传播公式(左)和其代码向量化(右):

summary-of-gradient-descent

随机初始化

如果在初始时将两个隐藏神经元的参数设置为相同的大小,那么两个隐藏神经元对输出单元的影响也是相同的,通过反向梯度下降去进行计算的时候,会得到同样的梯度大小,所以在经过多次迭代后,两个隐藏层单元仍然是对称的。无论设置多少个隐藏单元,其最终的影响都是相同的,那么多个隐藏神经元就没有了意义。

在初始化的时候,W 参数要进行随机初始化,不可以设置为 0。而 b 因为不存在对称性的问题,可以设置为 0。

以 2 个输入,2 个隐藏神经元为例:

W = np.random.rand(2,2)* 0.01
b = np.zero((2,1))

这里将 W 的值乘以 0.01(或者其他的常数值)的原因是为了使得权重 W 初始化为较小的值,这是因为使用 sigmoid 函数或者 tanh 函数作为激活函数时,W 比较小,则 Z=WX+b 所得的值趋近于 0,梯度较大,能够提高算法的更新速度。而如果 W 设置的太大的话,得到的梯度较小,训练过程因此会变得很慢。

ReLU 和 Leaky ReLU 作为激活函数时不存在这种问题,因为在大于 0 的时候,梯度均为 1。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u013507678/article/details/80588063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