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面向对象编程的三大特性》阅读笔记

前言

偶然读到这篇文章(《Java面向对象编程的三大特性》),想来这也算论文?这种还不满网络都是?读罢觉得写得还真不错,这里以我愚见,简单点评一二,不足之处还望指教。

阅读笔记

笔记1

文中有一句是这样说的:“将属性进行私有化操作,对每个属性创建 set 和 get 方法,如果这里存在一个带参数的构造函数,以此同时就必须存在一个不带参数的构造函数。

评注1:其实未必总要开set和get方法。
初学者可能刚接触的时候被告知写set和get,但其实set的存在可能破坏封装。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每个学生Student类都有一个s_id,这个属性在数据库表中对应着主键,应该是唯一且不可变的。如果我们简单地开一个public的set和一个public的get,就可能导致外部随意修改本不可变的s_id属性。

评注2:其实未必存在一个不带参数的构造函数。
有一说一,真的不必。只是,为了简便起见,可以都自动生成的。
另说,如果没指定构造器,默认有一个无参数构造器;如果存在了带参数的构造函数,就没有默认的这个无参数构造器了。
再说,如果注意构造器参数不全甚至没有,就导致我们想初始化某些属性就必须再指定set方法。

笔记2

  • 封装的优点
    (1)提高了安全性,防止一些误操作。
    (2)提高了复用性,封装之后便于调用。
    (3)信息隐藏,隐藏了实现细节。
  • 继承的优点
    (1)继承可提高代码的复用性。
    (2)继承可提高代码的稳定性。
    (3)继承让类与类之间产生关系,是多态的前提。
  • 多态性优点
    (1)提高了代码的维护性(继承保证)。
    (2)提高了代码的扩展性(由多态保证)。

封装 -> 继承 -> 多态这不单单是三个名词的简单罗列,更是一步步递进的关系。对于面 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封装是基础,继承是多态 的前提条件,三者逻辑顺序不可颠倒。

评注:封装、继承、多态,看似朴实的三个名词,想要理解透很难。甚至很多人在学完一两轮OOP相关之后还不能真正理解继承和多态。
这里的优点说的还很不错,给点个赞!

笔记3

Java如果想实现多态必须存在以下几个条件才可以成功实现:

  • 继承:在多态的管理网中必须要有存在继承关系的子类和父类。
  • 重写:子类会针对父类中的一些特点方法进行自定义,后续在使用这些方法时会调用子类中重写的方法。
  • 向上转型:在多态当中需要把子类引用的对象赋值给到父类,只有这样做才能达到可以调用父类、子类方法的目的。

满足了以上的几个条件,我们可以在同一个继承的结构中使用统一逻辑代码,进而去处理不同类别的对象,进而达到执行不同方法的目的。

评注:没有继承哪有多态?确实要先理解继承才能理解多态。重写和向上转型确实也是很重要的环节。你直接定义SubClass obj = new SubClass();这样有什么意义呢?
另说,很多新手写Java代码的时候不习惯写List<String> list = new ArrayList<>();,而是只习惯写ArrayList<String> list = new ArrayList<>();,我这里不讨论具体在这个例子的问题,只据此说说继承与多态。
其实上面的ArrayList实现了List接口,这种implement也算一种接口继承(毕竟Java通过接口的实现和继承实现了更靠谱的多继承),根据《疯狂Java讲义》的说法,李刚老师称呼左边类型为“编译时类型”而右边类型为“运行时类型”,也蛮有趣的。
接着说下去,左边的编译时类型至少要是在继承树里不能低于右边类型的,这也体现了继承(甚至可能是“隔代继承”)和向上转型。
既然是继承,左边类型的方法可能被右边类型重写某些可重写(@Override)的方法,你不重写的话表示子类和父类在这种“行为”上时一致的,那要多态干啥?
根据上面的三点,基本可以实现简单的多态了,子类对象能体现出不同于父类的特点。编译时的类型是左边的,你要是调用某个左边不存在的方法还会编译错误,但你调用左边的一个方法,做的是右边的事。
再回到上面关于List的问题,我建议还是把接口类型放在左边,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是一种好习惯,也能逐渐帮你理解继承和多态(前提是你用心啊)。
再就是,尝试多态最好还是多尝试接口多态而不是普通的继承多态,你慢慢体会就知道了。

文中的图

下面是文中的一个图,鉴于知网版权保护不能贴文章,但图表可下载所以跟大家分享一下(侵删):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原文免费阅读地址

《Java面向对象编程的三大特性》

参考文献

[1]岳青玲.Java面向对象编程的三大特性[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9(24):239-240.

发布了724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1606 · 访问量 75万+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3896318/article/details/105283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