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京春|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感想

image

^秘书处部分教师在讨论竞赛问题 | TEASOFT绘制^

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转眼就进入第14个年头了,比赛也开展到了第13届,我们期盼的第二本关于智能车的书也即将出版。几位老友相约还是写点儿东西,不管算作哪个部分,只要是书中的一个部分就好。

image

^正在制作中的12年纪念文集 | 封面祖婵设计^

2005年底,我和邵贝贝、黄开胜、卓晴、江永亨几位老师一起去了韩国考察,了解别人的智能车竞赛是怎么组织的。去之前,我们的校友金功久代表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与教育部、自动化教执委以及我们这帮人一起聊了比赛的事情,促成了领导们对于办比赛的决心,公司又给了经费,我们几个年轻人似乎也没有过多地考虑,就下决心干了。

考察回来,我们就商量了我们的比赛应该如何组织,基本的原则是什么。记得当时还没有总结得像现在这么到位和准确,只是依稀觉得比赛不能盈利,不能门槛过高,尤其是花费不能太高。我们几个年轻人也明确了我们参与组织比赛的基本原则–义务。

image

^竞赛秘书处王京春老师 | 马莉拍摄于比赛现场^

举两个小例子吧。一个是当时的清华规定是所有进入学校的经费都必须缴纳一定额度的管理费。这样经费的额度才能被计入教师的工作量,算作教师的工作成果。但公司赞助的经费真的是太少了,第一届好像只有几十万元,完全不够各项开销。比如体育馆的租用,我记得好像是一天2万元,一共要四天;我只好找了关系好的体育教研组的老师说情,最终改为5千元一天,外加一些给值班人员的补贴和加班夜宵。所以,我们不得不给学校打了请示报告,申请免除管理费。但这样一来,我们几个人对学校而言,就没有工作量了。

第二件事是为了降低模型车的成本,跑了不止一趟广东的玩具厂,考察人家的实力,压低价格。最终,跟厂家签订了一个三年供货2000部车模的协议把价格压到了我们能够接受的范围。要知道第一届比赛才50多所学校参与,100多支队伍啊。

image

竞赛秘书处马莉与学生交流中

比赛就这么艰难起步了。不过好在大家都十分努力,我觉得首先是吴澄院士、王雄老师和申功璋老师的全力支持,把握方向,确定基调与原则;其次是我们这帮组委会的年轻人,有足够的热情和定力,尤其卓晴老师,能够全身心地投入;第三也感谢公司一直以来的支持,比赛终于越办越好,规模越来越大,影响力逐步扩大,地位在学生和老师的心目中也越来越高。

说到吴老师的支持,真的很令我们这些年轻人感动,每届比赛的关键会议他从来都不缺席;前8-9届比赛的总决赛他好像也没有缺席过;他还利用个人的威望,帮助比赛邀请领导,申请奖项。对于一位当年年富力强的院士,手中有几百上千万项目的团队负责人,有大量研究生、青年教师队伍要指导的导师,能够每年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带领我们这帮年轻人一起做好一个面向全国的比赛,真的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image

^第12届智能车竞赛车模检查前的说明会 | Moor8拍摄^

记得第八届比赛的总决赛是在南京举办,赛后我们劝吴老师一起乘坐高铁回北京,而不巧的是,正好那天下午高铁线路出现了故障,列车晚点好几个小时。吴老师在等车时总是催促我们问列车的信息,显得很是不安。那个时候,我才意识到,吴老师真的是随着比赛的推进逐渐老了,面对不熟悉的环境与事务,多少也开始有点儿焦虑了,意识到吴老师对于年轻人的提携不遗余力,意识到我们这帮人也该接棒担纲了。

十几年来,我觉得我们坚持的最重要的一个出发点或者原则就是比赛是实践教学的一个环节,一切的规则、目标等的制定都是要以此为依据的。比如克隆车的问题,我们一直是坚决反对的;对于收费的问题,通过比赛盈利的问题等等,我们一直是坚持免费和义务原则;难度的问题,我们一直坚持面向本科学生……

image

竞赛秘书处王鹏

比赛能够一直顺利地走到现在,离不开卓老师等组委会老师的努力,对此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我觉得公司的一直参与,彼此合作愉快,真的也是不容易的。从第二届比赛开始,一直到第十一届比赛,公司代表都是马莉女士,她的坚持与付出,对于比赛而言也真的是不可多得的。

比赛一路到现在,真的不容易,大家,不仅仅是组委会的老师,通过比赛也都成为了好朋友。回顾过去,感慨颇多,作为一个智能车竞赛的亲历者、参与者,衷心地希望智能车大赛能够越走越远,越办越好!

image

竞赛秘书处任艳频

发布了385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346 · 访问量 8万+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zhuoqingjoking97298/article/details/105127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