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the Chinese market, if Teradata "withdraws from the operation" like Nutanix, who will "take over" it?

[Introduction]: Looking at its choice, is the development of data warehouse inevitable or accidental?

[Global Storage Observation|Hot Spotlight] A few days ago, Teradata, which will gradually end its direct operation in the Chinese market, has aroused a lot of attention and discussion in the industry. As an absolute leader in the global data warehouse field, why did it withdraw from the Chinese market? Logically speaking, Teradata also has many high-quality users in vertical industries such as banking and securities in China. Seeing Teradata's choice, I wonder if this is inevitable or accidental in the development of data warehouses? The reason, we might as well sort out briefly.

To find the reasons, we need to look at the development of data warehouses in the Chinese market from a global perspective.

Gartner defines the cloud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Cloud DBMS) market as a provider whose core function is to manage data stored in the cloud, and which can be a public or private cloud software system. Therefore, in the Magic Quadrant of Cloud DBMS, we can see the names of public cloud vendors as well as the names of non-public cloud vendors.

However,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before 2020, Gartner did not explicitly release the Magic Quadrant for Cloud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Cloud DBMS). Launched before 2020: Gartner Magic Quadrant for Data Management Solutions for Analytics (DMSA) and Gartner Magic Quadrant for Transactional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s (OPDBMS). In 2020, it will be officially unified into the Gartner Cloud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Cloud DBMS) Magic Quadrant.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in 2020, 2021, and 2022, domestic manufacturers that have entered Gartner's Cloud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Cloud DBMS) Magic Quadrant mainly include Alibaba Cloud, Huawei Cloud, and Tencent Cloud.

However, Tencent Cloud entered the niche segment in 2020, was kicked out in 2021, and entered the niche segment again in 2022.

Huawei Cloud华为云在2020年和2021年都进入了利基者区间,只是相比腾讯云在利基者区间的位置来看,从云数据库管理系统(Cloud DBMS)魔力象限横纵坐标来分析,这说明在市场理解、产品策略、创新能力、商业模式等前瞻性整体表现,也就是Gartner定义的坐标横轴Completeness of Vision,以及在产品和服务能力、销售定价、市场响应、客户服务等整体执行力表现,也就是Gartner定义的坐标纵轴Ability to Execute,Huawei Cloud没有腾讯云的表现好。遗憾的是,2022年,Huawei Cloud也退出了云数据库管理系统(Cloud DBMS)魔力象限。

然而,Alibaba Cloud阿里云在2020年到2022年三年间都位于Gartner云数据库管理系统(Cloud DBMS)魔力象限的领导者区间,对比三年区间位置变化,大家不难发现Alibaba Cloud后面两年比2020年的区间位置更好,可见其前瞻性、执行力都一直在进步。

当然,我们需要回到问题的重点,Teradata在Gartner的云数据库管理系统(Cloud DBMS)魔力象限中的近三年表现如何呢?

在Gartner的云数据库管理系统魔力象限(Gartner Magic Quadrant for Cloud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s)的年度评选中,我们可以看到2020年、2021年、2022年都有Teradata进入领导者区间的身影。

不过,仔细一点点的朋友不难看出,Teradata在云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魔力象限中领导者区间的表现2021年明显要比2020年和2022年要好一些,2022年基本又退步到了2020年的区间位置。

非常有意思的是,通过整理Teradata在2013年到2022年的十年间财报营收公开数据可以发现,2020年和2022年都比2021年营收表现弱一些,随着2022年营收向下走低,Teradata的全球战略也似乎在发生系列改变。

此外,更有意思的是,2013到2022的十年间Teradata总营收约为220亿美元,这只是相当于Oracle甲骨文公司2022财年全年总营收424.4亿美元的50%左右。

进一步分析来看,看十年的营收发展趋势,Teradata越走越疲软、越走越往下。这是为什么?

阿明分析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以Oracle为代表的传统数据库巨头,不断丰富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的能力与工具集,作为成熟商业化的RDBMS近三年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Oracle Cloud也跟随公有云时代的发展趋势不断强化其云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能力,从而可以坚定与获取更多的行业客户;

另一方面以亚马逊云科技也就是AWS为代表的公有云巨头,将云数据库作为了公有云厂商近三年来的第二增长曲线,无论从营收与利润表现来看,云数据库早已成为了公有云厂商的大杀器,可以为云厂商获得更多的真金白银,从而其行业影响力大增。

两大阵营,两个方面的夹击,Teradata虽然创造性地开创了数据仓库的“高地”,也是全球数据仓库的奠基者,但也致使Teradata引来了其他数据库巨头“绞杀阵”,在全球的竞争力与行业深耕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PK。

在面向大数据、商业智能(BI)、物联网(IoT)发展的大趋势下,Teradata赢得了属于自己的实力和势力,然而无论是老当益壮的Oracle甲骨文公司,还是叱咤风云的亚马逊云科技AWS,都紧紧盯着,紧紧跟随数据库发展大趋势,站在大数据、商业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物联网发展的大风口上,不断地努力,在不断变革中,找到自身与Teradata的本质差异与竞争优势。

即便后来Teradata也实现了在云中部署或在混合环境中部署,但一个不争事实摆在了Teradata面前,它的发展不仅面临自身定位的影响,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这两大阵营的冲击力。

另外,也可以看到Teradata在2022年的全年营收为17.9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3亿元,与2021年同比减少6.4%,其中亚太及日本市场的整体营收为2.9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0亿元,与2021年同比减少更为明显,减少11.5%。同时与十多年前的2011年财报数据相比,减少0.86亿美元,减少了约30%,Teradata亚太及日本地区2011年全年的总营收为3.7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5亿元。

可见,在亚太及日本市场的营收表现,从2011年到2022年也是处于向下走的势头,这个区域的市场规模Teradata并没有迅速扩大,反而在慢慢缩小。

大格局我们可以看到了,那么从小格局来看,Teradata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到底遭遇了什么,才让Teradata将逐步结束在中国市场的直接运营?

在这之前,另外一个超融合领域的奠基者Nutanix也宣布了结束在中国市场的直接运营。不过后来我没记错的话也就是春节期间,Nutanix确定了联想作为其在中国的重要分销商。

也就是说Nutanix在中国的办公室撤掉了,但业务拓展仍然在继续,只是变换了销售的方式,之前由Nutanix自己直接管理销售运营,取而代之的是找到了本地合作伙伴来做主导销售。在这之前联想本来就是Nutanix长期的合作伙伴,本身一直也保持着Nutanix相关产品在联想渠道中的销售通路。

很显然,双方这样的合作也是顺水推舟的结果。从此往后,联想就负责Nutanix在中国大陆市场的销售、市场营销与服务支持。水到渠成,这么说来,Nutanix在中国大陆的销售业绩也就以后融入大联想了么?

就Nutanix退出中国大陆市场直接运营的方式来看,Teradata即然在中国市场已经有一定数量的用户,必然还需要维护客户的服务支持以及日常的销售推进。就此,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这最大的可能,Teradata或许也会采取如Nutanix相似的销售模式,找本地化合作伙伴全权代理。

经过30多年发展,Teradata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专注于大数据分析、数据仓库和整合营销管理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在中国大陆市场中,Teradata占比应该也不小,虽然数据仓库整体市场规模并不是很大。但Teradata退出去后,这部分市场确实需要填空?准确地说,应该是多少个Teradata用户?国内最有可能替代Teradata的数仓相关厂商将会是谁?

不过,搞笑的是,我似乎看到数仓这场仗都还没开打,某些国内厂商就已经宣告他们是赢家了。就因为Teradata从中国市场撤退了么?

业内人士分析,目前中国真正具备生产上线完成业务替换的数据仓库厂商应该也就两三家,迁移至少以半年为单位。具体是哪两三家,阿明在这里不说估计你们也能猜出来了。

Teradata中国用户数量虽然不多,估计不超过200家。但是,这对于一个普通科技公司而言,Teradata在中国市场每年的服务费还是比较可观的,业内人士初步估计千万美元不是没有可能,这得看BYNET规模以及使用的模型。Teradata的主要组件包括解析引擎、BYNET和访问模块处理器(AMP),BYNET属于构建多个节点之间的内部高速互联的核心平台。

阿明分析认为,Teradata在中国的用户总数不多,可能与其高昂价格与落地规模有关系。Teradata属于Shared Nothing无共享架构体系,Teradata节点、访问模块处理器(AMP)与AMP关联的磁盘独立工作。销售定位为大型数据仓库系统,目前为止没有传出有发现中国用户单机部署Teradata系统。

相对而言,Teradata软硬件整合部署,整体费用也高,针对大规模部署更能体现Teradata价值。因此,具备这些条件的用户范围也就自然缩小了很多。细数一下Teradata在中国市场的用户分类,大多都是来自于银行、证券、运营商等垂直行业标杆型领域。

资料显示,当初属于美国科技上市公司NCR旗下的Teradata,在1991年被NCR收购,从90年代进入中国大陆市场。也就是Teradata第一任大中华区总裁吴辅世在1997年将NCR Teradata带入中国。

到了2007年Teradata从NCR拆分,独立在纽约上市。要知道2005年Teradata的营收就到了15亿美元,但到了十七八年后的2022年营收也不到18亿美元。本来亚太与日本区域在Teradata全球占比不高,中国大陆市场占比就不用说了。也就是说Teradata在中国大陆市场摸爬滚打了25年左右,到目前能做到的市场规模也就相当于某个大型集成商的部门小组年销售任务。

在这样的情况下,加上三年疫情影响,以及Teradata全球战略的调整变化,在中国市场是“退”还是“进”,对于任何一个外企老板来说都是一道简单的选择题了。业内人士笑言就当为中国市场的数据仓库人才培养做贡献好啦。

其实,Teradata一度培养起来了中国的数据仓库市场,值得点赞,虽然Teradata计划在“撤退”中了,但这也是一种成功。吴辅世在回忆当年Teradata的发展经历中,将Teradata当时发展中国市场全力以赴的战略原则概括为三个关键词:Focus聚焦、Speed速度、Leverage借势。

Focus即:专注、专业、坚持不懈;Speed:迅速行动,超高的执行力;Leverage:统筹运用资源,鼓励分享交流。

然而,当下来看,进退得失之间,试问:

在中国市场,假如Teradata考虑像Nutanix那样的“退出操作”, 那么,谁会来为Teradata的后续“接盘”呢?

- END-

欢迎文末评论补充!

【全球存储观察 | 阿明观察 |科技明说】专注科技公司分析,用数据说话,带你看懂科技。本文和作者回复仅代表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Guess you like

Origin blog.csdn.net/qq_41689867/article/details/129160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