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理解“场景”: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前几天看了刘飞的第二本书《产品思维》,愈发感觉到,关于产品的书,已经有了这么多,基本的方法论总结已经大同小异了,于是,大家都开始夹带自己的理解,从理性到感性层面对“产品”这个大话题的某些方面做一些深入解读。


印象最深的,是书里有一段讲“场景”的概念,颇有启发,下面我用自己的话翻译了来说。


场景 = 物理环境 + 社会环境 + 内心环境


三个环境对用户需求的影响,各举一例。

物理环境:你在开车时用手机和办公室里用手机,对于交互的需求肯定不同。

社会环境:你在拥挤的地铁车厢里,周围都是人,这时候某产品给要你面部识别一下,就比较尴尬,而独处时就没问题。

内心环境:你刚搞定一个大项目,和刚被老板骂了,这两种情况下,想听的歌肯定不同。


如上,正好对应着《一代宗师》里面说的习武的三个境界——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其实并没有谁高谁低,而是一体三面,所以,各种说法里的顺序不一,但想想都有道理。

自己:心境、价值观、心智模式,以及基本的人性,会影响需求。

天地:客观环境的一切,会影响需求。

众生:周围人,或远或近,也会影响需求。


640?wx_fmt=jpeg


梁宁老师在曾经的分享中,提到过世界的三重现实:

心理现实、客观现实、社会现实

也是这三个层面,它们共同影响人们的感受,并且外在表达为情绪,然后转化为问题,产生对解决方案(产品)的需求。


亦如佛洛依德备受争议的说法:

本我-生物人,对生理安全的需要对应着客观世界;

自我-社会人,与身边人互动相关的需求;

超我-意识人,内心的精神世界


哎,我是不是该整理一个表格?懒,算了……


这三层,长期对需求产生的动态影响,沉淀为用户心智,使得不同人的需求各异,所以……如果对场景的理解不到位,怎么可能准确把握用户需求?


以上。


最后补一点,这本书第三部分关于供给侧的描述值得思考,如果没记错的话,这是第一本专门花了很多篇幅描述产品供给侧的书。

这个概念在过往的总结中,多被说成是运营的范畴,或者把供给者当做用户一种类型一笔带过(我的书……),《产品思维》开的这个头很棒。


PS:原文链接到此书豆瓣页面

__________

iamsujie,前阿里产品经理,写过《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等三本书,现在做创业者服务,良仓孵化器创始合伙人,也是产品创新独立顾问。

发布了550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54 · 访问量 55万+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iamsujie/article/details/92871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