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谈技术,聊聊我所认为的数据分析师发展方向

一、首先做个自我介绍以及我这一年来的经历

09年毕业后一直在运营商工作,收入勉强温饱,岗位一直是数据分析。说是数据分析,其实也就是通过IT开发好的数据仓库,取数下来并做数据处理,变成日报或分析报告。在一年前,我所认识的数据分析也就是这个样了,高级点的就是用VBA或数据库把过程模板化一键操作罢了。
一年前,我突然醒悟了,觉得自己可替代性太强了,而且在国企工作每日都是千篇一律学不到什么技术,所以就想自学点东西,以免又碰到90年代的国企下岗潮,到时候被迫去干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比如销售等。
既然我对数据还是比较喜欢的,那就还是往这方面继续加强,一直提升直到很难被别人替代。
所以我开始了疯狂地自学,首先是VBA,学了半个月左右,能够勉强写一些Excel自动化的脚本;同时,由于公司的数据量越来越大,excel已经不能满足日常需求了,所以又开始学习Mysql,把一些简单的SQL语句都学了一遍,能够看懂也能够自己写一些简单的SQL脚本。
VBA用了一段时间后,感觉这门语言局限性太大,对于Excel的支持度较好,但是可拓展性不强,所以我又转去学习当前最热的Python,至此一发不可收拾。结合者日常工作的需求,我把很多工作都靠Python形成了自动化,技术能力也在每日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9月我接触到了Excel里的Power Query,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之前用VBA写脚本需要很长时间,但是Power Query用拖拉+少量代码修改就可以完成之前很复杂的写代码工作,不禁让我感叹人必须一直学习,否则一项新技术的产生就可能会消灭一个岗位、甚至一个行业!
在今年年初,单位组织了一场IT竞赛,我应该是唯一一个非IT专业、非IT岗位参加这场竞赛的员工。虽然靠着我的业务知识和Python能力勉强通过了初赛,但是因为不会机器学习的相关算法,复赛就被刷掉了,让我了解到了机器学习的重要性。
在今年5月末的时候,因为单位考证推荐里有CDA,而这个时候我的SQL和Python能力也有了一些基础,所以我就想测测自己的斤两。在看到考试大纲前,我想以我这么多年的数据分析经验+一年来的技术提升,CDA Level2不敢说,Level1当然是不在话下的了。但是实际上CDA Level1如果我一点都不按大纲学习的话,可能我已经挂了,因为里面60%的知识点都是和统计学有关,剩下40%才是我平时所从事或会的知识,也就是说我只有Level 0.4的水平!
所以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把CDA Level1的视频看了一遍,又买了《数据分析的统计基础》看了一遍,总算勉强通过了CDA Level1的考试(仅仅是C的成绩)。通过这次考试,我最大的收获并不是那一张薄薄的证书,而是把我对数据分析的认识瞬间拔升了一个大台阶。

二、再谈谈我对数据分析以及数据分析师的看法
我是一个实用主义者,在我看来一个数据分析师,应该是业务+技术。为什么我之前好几年靠Excel就能够满足日常需求了呢?一方面是我的确世面见得不够多,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数据量很少超过100万的,Excel再加上我的业务知识就已经足够了。但是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常规的工具已经不足以满足我的日常工作需求,而且我也不甘心继续做这种随便一个人学习1个月就能上手的工作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上面这张图是数据分析的8个阶段,可以说绝大部分的数据分析师也只是在1-4阶段而已(包括一年前我的在内),对于上述8个阶段的解释,可以看https://blog.csdn.net/fireofjava/article/details/51324555 ,归纳的很好。
从第5个阶段开始,就需要用到统计学的相关知识,但是可悲的是,因为一些领导能力的限制,即使你已经有了很好统计学知识,可能也不得不迁就领导,讲领导听得懂的“人话”。
但是社会在进步,人们的个人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就好比现在大家都已经接受了深度学习,知道了AI技术,也对将来的AI代替很多岗位深信不疑,可是真正深入学习深度学习后才会了解,深度学习就好比一个黑匣子,你根本就不清楚里面的运作是什么,但是人们就是接受了这一事实。
我个人很反感过程管控,因为过程管控其实就是结果不可控后的一个自我补救:我做的虽然不好,但是我有动作啊,你不能因为结果不好就怪罪我。
扯得有点远,但是数据分析师的现状就是50%的数据分析师就是一个表哥表姐,30%-40%的数据分析师可能稍微高级一点,是一个SQL Boy/Gril,再加上一点PPT能力,做好描述性分析,把现状讲清楚就行了。只有不到10%(或者更少)的数据分析师才是真正的数据分析师,能够做好数据挖掘,能够使用机器学习之类的算法,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方向指出一条准确的道路,帮助企业赚钱。

三、聊了这么多,最后进入主题,聊聊我所认为的数据分析师发展方向
我认为,绝大部分所谓的数据分析师,正如我上文所说,根本就不配称为这个名字(包括我目前在内),应该用运营分析师来代替。真正的数据分析师(或者叫数据挖掘师更恰当),应该是业务(对产品、行业的了解)占40%,算法(机器学习)占40%,工具(如Excel、Python、SQL等)占20%。
而数据分析师的发展方向,我觉得无非就以下几种:
1、管理岗
一个好的领导必须有数据分析的能力,他的构成应该是管理50%+业务40%+工具10%,还必须高情商,否则“玩人不成反被玩”也是可能的;
2、算法岗
算法岗的要求比较高,一般硕士起底,做的高深的都要博士,985应届本科可能也可以做,因为算法岗对IQ的要求真的很高,我自学了一个月的机器学习,目前还是脑子昏沉沉的,需要反复回顾才行。算法岗的构成我认为应该是70%算法+20%业务+10%工具。
3、运营岗
这也是绝大多数数据分析师可能会转的方向,这个时候的构成应该是70%业务+20%工具+10%算法(可能都不需要),好处是从技术的深坑中解脱出来,而且有了决定权;坏处则是从此技术可能会越来越差。
4、开发岗
有一部分IT开发人员都是从数据分析师转岗过去的,因为数据分析师在学习中发现编程可能更加适合他们(与人打交道更少),这适合情商不是那么高,但肯钻研技术的那一拨人,这个时候的构成应该是工具80%+算法20%。

四、最后聊聊我的发展方向
我的情商不高,管理岗够呛;智商不够,算法岗无望;年龄太大,开发岗没戏。
所以留给我的选择也就只有数据挖掘师或运营岗了。
现阶段我还是准备继续提升自己的能力,先争取在一年内搞懂基本的机器学习,然后学习linux、javascript甚至是java,让自己有一定的竞争力,然后再看看自己的方向到底是什么。

最后,给自己,也给和我一样迷茫的同仁:既然决定了就不要后悔、不要彷徨、不要患得患失,必须加倍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在下一次把握住机遇!

发布了90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106 · 访问量 5万+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2029733/article/details/9795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