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性的从经济学角度看待“互联网寒冬”?

如何理性的从经济学角度看待“互联网寒冬”?

挥别2019,

但是对于互联网人而言,

2019,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以下是某度搜索关键词2019+互联网寒冬出现的结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当这样铺天盖地的信息涌来的时候

作为局内人的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互联网寒冬”这个问题

成为了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

因为这和我们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8601461 查看本文章

即便不是局内人

也应该去了解互联网行业的走向

因为这也决定了我们未来社会生活的走向


首先讨论下互联网寒冬

作为一个程序员

我们首先应该来分析下

“互联网寒冬”这个词语本身有没有问题

互联网寒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互联网寒冬仅仅只是2019吗?

口说无凭,

不如我们再次用某度去了解下前几年的情况

关键词: 2018 互联网寒冬 搜索出很多内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关键词: 2017 互联网寒冬 也有相当一部分内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关键词: 2016 互联网寒冬 基本搜索不到内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看完这几张图后

我们大概

发现了一个事实

从2017~2019年互联网寒冬这个词频出现还是比较高的

但是在用2016+互联网寒冬这两个个关键词却基本找不出相关的资讯

先不着急下结论,我们再看一组数据

根据亿欧统计,2019上半年中国投融资事件一共1825起,比去年同期减少47.66%;

今年上半年投资金额2951亿,同比减少6成;

根据Preqin公司统计,2019年上半年中国VC(风险投资)总金额为200亿美元

而2018年同期的数字是600亿美元,也就是说减少了2/3

2019第二季度VC(风险投资)的金额较上一年下降了77%

中国一线城市写字楼空置率(这个数据能直接反映出中小企业的景气程度)

帝都2019年第三季度优质写字楼空置率高达10.9%

这是自2011年第二季度已来最高水平

供大于需造成了写字楼租金全面下降

望京SOHO每天每平米下降到了6元

即使如此,招商仍然存在困难

别的一线城市写字楼空置率仍然在爬升

裁员作为一种常见的公司行为(尤其互联网公司)

但是2018年之前

互联网领军的企业几乎没有出现大面积裁员的情况(除了业绩不好)

但是2018年之后

众多“领头羊”纷纷曝出裁员新闻(具体就不点名了)

总之今年巨头们一次裁员千人以上或10%以上

比比皆是

并且春节前后必然也是一波腥风血雨

美国彭博社给出的结论是“中国的风投热潮和创业潮已经结束”

看到这里可能大家都会产生一个疑问:

“现在的互联网行业到底是怎么了”

别着急,我们继续往下看


理性看待“互联网寒冬”

上面的信息让我们相信了所谓的“互联网寒冬”

但是互联网寒冬的本质是什么?

与之对应,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

中国在美国上市的TOP10的互联网企业

截至2019年12月24日

10家公司总市值是13636亿美元

去年同期是9703美元

也就是说市值提升了40.5%

而美国的标普500指数为37%

也就是说——中国互联网企业市值跑赢了大盘

虽然市值不能反映公司实际价值

但是可以反映出市场和投资者

对这家公司未来价值走向的判断

其次是互联网公司的营收

我们以下都是对比19年Q3(第三季度)和18年Q3(第三季度)财报

  • 腾讯增长了21%
  • 阿里增长40%
  • 美团增长44%
  • 拼多多增长126%

各大互联网公司的用户量今年都稳中有升

看完这组数据,似乎又拉回了大家对于互联网产业的一些信心

但是我们如何理性去看待这个问题?

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辩证的切入点在哪里?

利好和利空同时出现,我们怎么通过这些现象看见本质所在

这些都是我们作为一个互联网人应当去洞见的事情。

首先,我们要学会看待“市场”

如果将互联网行业比作一个“市场”

我们就是市场上用于流通的“商品”

(虽然这么比喻不太恰当,但是在商人的眼里,你也可以成为商品之一,只要你存在价值)

我们如果之前学过一些基础的知识应该了解

影响商品价格最直接的因素就是供求关系

而判断互联网行业这个“市场”景气的程度

还是取决于整个社会对其的需求(依赖程度)

至少现在来看,中国对于互联网的需求仍然是处于上升态势

并且中国4亿城市人口

互联网产品已经融入了他们的方方面面

剩下的10亿左右

正在一点点通入互联网时代(可能用互联网融入他们比较适合)

总而言之

市场的需求一直都有

并且随着5G的推进

4G继续普及

剩下的10亿人也一点点在被互联网所“融入”

市场的“求”正在稳中有升

那到底是什么造成了“互联网寒冬”?

且慢,听我细细道来


中国红利消失的必经路

所谓的“红利”,就是指“流量红利”或“人口红利”

是指在庞大的流量和用户在快速增长时产生的附加价值

而这个增长速度不可能永远是那么强劲

所以“流量红利”不可能在某个地区永远存在

可能讲“流量红利”会让人比较费解

其实打个比方就能很清楚的说明什么是“红利”:

如果在改革开放初期,

下海经商的人就尝到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红利”

他们都不会混的太差

因为去到那里不需要你有很强的本事

只要上那里基本干点什么都能起家

虽说不一定发大财

但是至少能混到中上水平

即“一个人的命运不光要看个人奋斗,也要看历史的进程”

说清了“红利”

我们反观互联网行业

在互联网发展中

从一般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

我们几乎一直在经历“红利期”

这期间互联网整体的规模再不断攀升

每年都有很多新用户加入进来

虽然这期间很很多创业失败的

但是机会遍地都是

抓住机会就能大捞一笔

但是,在2017年发生了转折

中国手机出货量在2017年首次发生了下滑

这意味着中国移动互联网普及进程基本结束

移动互联网用户增长趋于稳定

这时候没有新的用户进入

代表“红利”可能随之消失

于是挖掘新用户成了一大重任

除了城市人口以外的人口

就成为了重心

这就是“互联网的下沉策略”

这直接促使了“某音”和“某手”的诞生

这也是为什么2017年及以后,才有了“互联网寒冬一词”

中国前期成长太快了

让所有人都以为她就应该这么快

其实不然

我们是发展中国家

我们正在向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大步迈进

但是我们迟早会经历现在的发达国家所走的路

所以当红利期过后

市场就会迎来恐慌

以为放缓的经济增长是衰落

所以各种唱衰

正如美国彭博社所说

中国的风投热潮和创业潮已经结束

VC(风险投资)开始变得冷静

整个资本市场也开始变得冷静

“红利期”过后

任何一家创业公司

都不能再通过几页简单的PPT和一个概念

去打动精明的资本家

让他们疯狂的砸钱

因为资本们清楚

现在这个行业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历史进程

美国增长放缓从70年代开始至90年代结束

经历了整整20年

而中国需要多久

我们不得而知

但是我相信这个时期不会持续太长

但是我们要学会在这个时期里

作为一个“局内人”

作为一名互联网从业者

应该怎么去思考


一只程序猿的思考

对于大面积裁员

以及业内发生的种种

相信神经再不敏感的人也能感受出来

和之前的种种区别

但是相应的

裁员大多数并不是因为业绩

相反业绩还在稳中有升

而是不光是资本

作为资本集合体的企业

也开始“冷静”下来

开始去优化自身结构

来应对“红利”消失

而互联网企业

势必会淘汰一部分可能对于自身发展战略不符的“商品”

虽然资本是残酷的

技术是冰冷的

但是人心是热的

我们应当理性看待这个大背景下的种种

也应该思考我于这个时代背景

或者这个时代背景于我

有什么可谋可合之处

寒冬再寒,也能闻到腊梅香

炎暑再热,也有渴死井边人

–完--

发布了39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50 · 访问量 8769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itkfdektxa/article/details/103958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