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二章

道恒无名,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俞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也。
第三十二章1 如何让大家都来顺服你?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来聊《道德经》。今天我们不唱歌了,昨天放了一首我唱的歌,这唱歌在我这儿就是一个养生运动。因为唱歌的时候你要调呼吸,这时候是锻炼肺。我之前写过两篇文章,专门讲唱歌的,我们家有一位邻居、一位朋友,这肺间质性病变,很严重的肺病,结果人家天天唱歌,现在恢复的特别好,这基本上没问题了,这说明唱歌是一种养生运动,特别好,建议大家多唱歌。

我唱歌其实非常不专业,大家夸我有点谬赞了,我唱的不专业,在卡拉OK里边听着觉得还行,抒发情绪,自己开心而已,但是真的到专业设备一唱,立刻就露馅了,那是完全不同的,人家专业训练是跟着节拍一点都不差的走的,而且不看字幕,人就脑子里背,唱下来的,所以是不同的。

唱粤语歌这是我的爱好,我觉得研究古代文化,一定要懂得粤语,最好能够懂得潮汕的语言才好,但是潮汕语言太难学了,粤语有歌,听听歌还能了解它的发音。实际上潮汕的朋友,如果对古文化感兴趣的话,您来看看《道德经》里边的话,您一定会有心得的。因为中国古代的时候,其实老子那时候说的并不是河南话,老子说的是古代中国话。那个时候的话,因为汉人不断的南迁,跟当地的南方,到岭南以后跟当地的语言结合,形成了现在的粤语和潮汕话。潮汕话和粤语里边留有许多中国古代的发音、古音,了解一下,有时候在字句难以确定的时候,你根据这个音就可以来确定,这跟破案一样有线索。

这都是闲话,闲话不多聊,今天我们来讲第三十二章。前边讲的战争可能跟大家没关系,但是第三十二章非常重要,这章讲了老子的一个重要思想,这里边有大智慧,到底什么思想?我们一点点往下听。第三十二章,老子说“道恒无名”,“恒”是永恒、恒久的意思,一直处于一种无名、无形的状态,这是道的存在方式。我们怎么理解这句话?道无名无形,隐身于万物的背后,参与创造这个世界,制定规则,让世界按照规则去做,可是它隐身于背后,无名无形,你怎么形容它,你看不到它,你说它叫什么名,我们勉强管它叫“道”,人家自己都没有说我叫什么名,所以叫“道恒无名”。

老子接着说“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什么意思?“朴”就是没有经过雕刻的木头、塑造的木头,这是原始状态,形容道的状态,所以“朴”可以代表为道,就是说原始的、浑圆的、混沌的状态。这种道你看它虽然小,甚至你看不到它,但是“天下”,也就这天地,郭店楚简写的是“天地”,天地和天下没有本质区别。也就是说天地那么大,天下那么大,可是不敢去驱使小小的道,因为道是它们的主宰,道虽然小,但是它生成了万物,所以万物天地、天下虽然很大,但是却不敢使道臣服,因为不要搞反了,道是你的主宰。所以老子说“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这是帛书乙本的版本,郭店楚简是“天地弗敢臣”。

接着老子说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这话了不得,这话重要了。这话说的什么意思?“侯王”就是这种领导者,不是美猴王的猴王,“侯”是公爵、王侯,“侯王”是领导者,也就是说你领导者如果能够按照道的方法去做事,“守之”是遵守道的原则,你若能遵守道的原则,“万物将自宾”,“宾”一种当宾客讲,另外一种当顺从讲。如果你领导者能够按道的原则去做事,天地万物将自然来顺从你。“自宾”,列于宾的位置上,宾客的位置上,而且来顺从你。

老子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这个思想叫“天人合一”,就是我们跟大自然是一体的,我们跟大自然是可以沟通的。大自然是怎么生成的呢?大自然是按照道的法则去生成的,所以如果您能够按照道的原则去做事,万物都会来顺从您,这是老子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这个思想很深,有些朋友甚至无法理解这种思想,觉得它不科学,但实际上如果您的人生经历足够丰富的话,您会发现这话说的是对的。

老子这话讲您和万物是一体的,我们每个人和万物都是一体的,我们的态度决定了万物的态度如何,我们如果按照道的原则做事,万物都会来顺从您、来帮助您,也就是说您的心可以驱使万物。这话讲完了,老子讲出了一个特别大的秘密,也就是说我们人与世界的关系,这不得了的,谁能够明白这个秘密,他人生一定会不同的,我一点点来给大家来讲。

比如说我有位朋友叫梁东,梁东曾经做过凤凰卫视主持人,之后到百度去当副总裁,后来自己创业,喜欢中医国学。梁东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他说“这事特别奇怪,我做事但凡是我为自己做什么什么事,这事肯定不成,肯定是困难重重。我一旦发心为大家,这事我为了大家能做什么什么,我这心念一动,八方震动,立刻就会各种资源来了,各种人跟你对接来了,各种条件提供来了”。他当时是跟我说,他说完以后我当时就特别有感慨,这人是活明白了才懂这个道理,没活明白的人还以为这万物是根本跟你没关系的,你到处碰撞都是迷宫一样的事。其实不是这样的,其实您和万物之间其实有一个互动的关系,那就是如果您遵从道的原则的话,万物都来支持您。

“道”是什么东西?我们讲了很多了,道就是无我利他。您说这“天之道”生养万物,滋养万物,让万物如此的繁茂,可是它说是自己的了吗?没有,人家无偿为大家做事,可是它隐身于背后,无名无形,不为自己争取一点功劳,所以这种无我利他的状态就是“道”,“道”我们简化它就是无我利他。到底什么是无我?说这无我并不是您真的没了,而且您放下自己的私利,把您的利益跟众生结合在一起,先考虑他人,这是无我的状态。所以说这道是非常简单的,但如果您能按照这种状态去做事,万物都会来臣服您、帮助您,这是一个天大的秘密。

前边我说的是梁东的例子,我再拿自己来举例子。我觉得这事拿别人举例子,因为自己感受不一样,所以我拿自己举例子,我自己切身的体会到这种一念之差、一念转变,人生变化的不同。

我这人37岁之前对道一无所知,比较自私、贪婪,总想自己利益,所以我一看别人时候、每看别人时候,“你有没有什么我能赚钱的地方,能不能合作,我能从你身上获得什么”,所以我那眼睛当时都能透出那种想攫取金钱的光芒来,您想那当时什么状态,但是越这么做越不行,事业一塌糊涂,我当时对“道”一无所知。但是37岁以后到北京中医药大学读博士,跟大家一起学国学,慢慢懂得这些道理,心态就变了,开始觉得要为大家做事了,人生突然就开始改变了。

我曾经给大家讲给这例子,我到雍和宫去祈愿,我发愿就是我要为众生去传播健康知识,我愿为众生的健康去努力,奉献自己一生,每一座佛菩萨像前边我都磕三头,摆一柱香,发自己的愿。结果雍和宫所有的佛菩萨像拜完以后,到最后一个大的檀香的佛像,拜完了我刚要出门,手机响了,北京电视台来电话说“我们是北京电视台,要办一个节目叫《养生堂》,您能不能来帮助参与创办一下这个节目?”回到家里边,钥匙刚放桌上,开开门,往桌子上一放,接到中央电视台电话说“我们是央视《百家讲坛》栏目组,您能不能来录一下《百家讲坛》,您的资料我们看过了”,当时我形容过我的状态,我当时头发都立起来了,汗毛都倒竖。

为什么会这样?我前边没有讲为什么、什么原因,我说上边有力量。其实这就是老子这章讲的内容——“道”的内容,也就是说如果你为自己,这跟道是相悖的,你在人生里边所有事你就像迷宫一样,你完全不知道最后结果是什么,因为你无法控制局面,但是如果你发心为大家以后,你会发现所有的事情突然变成支持您了,这叫“万物将自宾”,就这道理。到底什么力量驱使他们来给我打电话?我不知道,但是确实在两个小时之内,我到现在为止,一生中最重要的宣传中医的两件事,都联系上我了,您说这是什么?您说上边有个神仙在指挥,我们不那么想,这是“万物将自宾”,所有事都来跟您对接,这就是梁东讲的“心念一动,八方震动”。

我现在到哪去,说实话,您为大家做事,结果发现八方震动。我到哪去,我几乎不敢说我到哪。比如说我到上海,我要在微信里发或微博里发“我到上海了”,我跟您说我一晚上能吃三顿以上的饭,因为无数人来找你对接,说“罗博士,我有一什么网络平台,我这平台跟您对接正好”,“我有一什么网络课的平台,跟您对接正好”……都希望来跟我对接,就是都希望来推动您,这样的事特别多,我个人能力有限,所以我会拒绝掉一些,我只是在自己的平台上做,但是你会感受到大家支持你的态度,这就叫“万物将自宾”。

这个事您说它玄它就非常玄,我一念之差,之前万物跟我没关系,现在突然万物都来支持我,所有条件都来了,这太神秘了吧,您觉得它神秘就神秘,但是如果您读完《道德经》了,明白老子讲上边有个“天之道”之后,您就知道这道理了,知道这事本来不神秘,因为我们跟万物就是一体的。你按照“道”的原则做事,万物就来支持你,因为万物也是“天之道”让它生成的,所以这是天地万物里边的秘密,有可能我们现在的智力还解释不了它,我们现在科学还远远没碰到它的边,但是我们世界就是这么生成的,这就是生成的一个规则。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整个人类是个电子游戏的话,那这就是电子游戏的原代码,人家设计游戏的人就这么设计的游戏规则,这规则到底存在不存在?您可以信,可以不信,但是根据我40多年的人生经历来看,这规则您懂和不懂人生大不相同。

第三十二章老子讲这些内容,我们现在看觉得不科学,“这老子瞎讲的,你侯王若按道的原则做事,万物都来自宾,都来帮助你,都来什么顺从你,怎么可能,不科学”,但是告诉大家,这一章影响了整个古代中国人的思想,后世很多帝王的作为都跟这句话有关。中国古人认为“天人合一”,我跟这句话有关系,老子这种著作影响了后世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严格地讲这章是老子《道德经》里边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章,在这一章里老子真正讲了天地之间的大秘密。

朋友们,那我们今天就聊到这儿,明天我们接着来聊老子给我们讲的这种人生的大智慧。

第三十二章2 啥?罗博士会感应天象?!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来聊《道德经》,看看老子又带给我们什么样的人生智慧了。今天接着讲第三十二章。前边我们讲了,老子说这道虽然很小,但是万物是它构成的,是它所生成的,所以万物不敢驱使它,如果“侯王”,这领导者,“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说领导者若能遵从道的原则,万物都会来顺从您,都来支持您,这是老子的一个理念。

老子今天接着讲“天地相合,以俞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这话什么意思呢?老子说这天地、万物是靠道来生成的,按照道的规则来生成的,所以你领导者如果能遵从道的原则,万物都会来顺从你,这是老子的思想。老子接着讲了顺从的结果是什么样,叫“天地相合,以俞甘露”,通行本是“以降甘露”,没问题,是对的。实际上帛书甲乙本和郭店楚简写的都是“以俞甘露”,它写的是比喻的喻字去掉左边的口字,帛书甲乙本写的这个。楚简写的是预期的“预”,实际靠音来假借的,这个字实际都是“雨”字。

老子在这里讲,你领导者如果能够按照道的原则去做事,万物都来顺从你、配合你,天地之气交合,这叫“天地相合”。为什么老子会说“天地相合”?因为天属阳、地属阴,这话实际讲的是阴阳调和、阴阳均衡。这个世界如果阴阳平和的话,这世界都安泰;如果阴阳不平和、不均匀,阳盛或者阴盛等等,世界就会出现问题。比如阳盛,天就特别热、炎热、酷热。这阴盛,就阴冷,所以“阴阳相合”,地气上升,天气下降,这叫“天地相合”,中间这人才能活得好。

“天地相合,以俞甘露”,就是说如果你领导者按照道的原则做事的话,这个世界会风调雨顺、天地相合,降下甘露来滋润大地,这人就会活得很好。老子讲了一个人和自然界的感应关系,这是中国古代人深信不疑的。老子这儿提出,后世道家,大家知道老子《道德经》是道家,也是后来道教的重要基础,后来道教特别相信人和自然有感应关系。之前我在《古代的中医——七大名医传奇》这书里边写过傅青主,我写过傅青主的道教,傅青主是道人,他道教的师父就是这派的还阳真人,还阳真人虽然是全真派的,他也会神霄派的道法,这神霄派擅长祈雨,神霄派里边他会这五雷法,这五雷法有什么作用?他们认为人和天地是有感应关系的,他们这派在祈雨之前要正心诚意,把心念变的特别纯净,然后想自己和大自然是怎么感应的,开始坐坛祈雨。据说这效果还不错。

今天我们未必相信它,大家说“有它还要气象局干吗啊”,但是中国古人对此深信不疑,这种本事也不是需要我们每个人都会的,每个人您都跟大自然感应,这一般人修炼不到那份上。但是古人认为有些人要懂的,比如道家、道士,您修炼这要懂的。有些领导,比如说县令你要懂得这道理,这天大旱的时候,不下雨,庄稼要死了怎么办?这县令要反思自己有没有什么错误,先从自己、纯净自己开始,然后开始诚心祈雨,这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特别的著名的文化,当然现在没有了,但在当年是著名的文化,这是非常重视的,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当年皇家就非常重视这个,比如说清朝皇帝康熙、乾隆年间,康熙乾隆他们特别重视祈雨,甚至在教育自己孩子、皇子的时候,还特别提到祈雨特别灵,一定要好好学这个,很重视。当国家大旱的时候,不下雨的时候,他们要先反思自己,有没有什么错误,有没有什么该赈灾的、该拨的款没拨等等,要反思自己德行够不够,然后来祈雨。祈雨灵不灵呢?奇怪了,我们看清朝的档案记载,祈雨多数时候是灵的,康熙对此深信不疑。

比如康熙自己说过,他说“有一年,曾因大旱,朕于宫中设坛祈祷。常跪三昼夜”,跪在那三昼夜,“日惟淡食”,他每天就吃清淡的饮食,“不御盐酱”,不吃盐和酱,清淡的饮食,“至第四日,徒步到天坛”,开始“虔诚祈祷”,突然间,他原文是“油云密布,大雨如注。再步行回宫后,水满雨靴”,就靴子里边全是水,“衣尽沾湿”,他就说这事灵到这份上,几天以后到天坛祈雨,大雨下得还把自己给浇了。看他的记录,确实有很多。

比如康熙17年,“上以盛夏抗旱”,皇上因为盛夏抗旱,“步祷于天坛”,步行祷告于天坛,“是日,大雨。”就是下大雨了。

康熙18年,也是天旱的特别厉害,然后“上”,就是皇上,指这康熙,“步祷于天坛”,又步行祷告于天坛,“是日,大雨。”

康熙19年,“四月丙子,上祈雨天坛,翌日,雨。”第二天就下大雨了。

这是在康熙的执政生涯中,有些灵验的例子,所以他们特别重视这祈雨。到底这东西灵不灵?这有待于专家继续研究,就是说他是不是把这灵的例子都写出来了,不灵的都没写,还需要继续研究。但是我们如果学完《道德经》以后,我们了解了有“天之道”之后,其实对这种现象我们是应该可以理解的。

讲到这儿,我给大家讲一个我的小例子,就是说人与天地的感应,举个小例子。我曾经带朋友们去海南三亚的大小洞天景区去游玩,因为我在海南住,朋友们到海南去都找我,我就开车带大家去走去。这大小洞天这景区这地方有点特殊,因为这地方跟《道德经》有关系,就那景区里边的灯柱上写的都是《道德经》上的话,到那我觉得特别亲切。因为道教一位著名人士叫白玉蟾,也是注《道德经》的一位名家,曾经在这儿生活过,在这儿修炼过,所以这儿主打《道德经》的文化牌。去了以后我感觉非常亲切,里面都是《道德经》的字句。

有一次朋友们来找我,我就开车带他们到这大小洞天去走,去玩去,结果那天天色就很阴,有点要下雨的感觉,所以我就告诉大家咱们备着雨伞,然后玩玩一路没事,没下雨,等到大家回来了,要上车了,快上车的时候,我们往上走台阶,我把车停到停车场了,上台阶时候我就突然间说这么一句话,我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我也不知道,我就顺口说的,我说“这马上就下雨了,我们一进车里这雨马上就下了”,我随便讲的,我感觉马上要下了,所以我说一进车里估计马上就下了,结果这神奇的事发生了,我们往车里走,开车门的时候淅淅沥沥掉了几滴,开始掉雨点了,我们一进车里边,这前后没有十秒钟的时间,这大雨就“哗”下来了。

当时大家都呆了,说你说话也太灵了吧,其实我当时也惊呆了,我说这怎么雨就突然像开关打开一样,“哗”就下来,我们没被浇到。我当时为什么在上这个台阶?因为那个大小洞天景区出来要上个大台阶,上台阶时候我会冒出这么一句话,我说一进车里就会下雨,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顺口说的,我觉得要下雨了,结果进车里边雨就“哗”下了,前后不差十秒钟。我觉得那个地方气场特别好,跟《道德经》有关,我估计跟这“天道”就是沟通上了,所以我就冒出这么一句话来。

但是我是不是每次都这样呢?不是,绝对不是的。我没达到那种“天人合一”的地步,我也曾经被雨浇得像落汤鸡一样,这伞虽然带着,雨太大了,这伞根本挡不住,结果鞋里全是水,全都被水泡了,那为什么有的时候我就能把握阴阳造化之间的秘密,有的时候我就完全控制不了,自己也被浇个落汤鸡?我自己感觉因为大小洞天那地方那是空气纯净、景色优美,又是道家修炼的场所,人到那去心就特别静,这时候心里就想着《道德经》那话语,又看着路边都是《道德经》的话,所以我觉得这时候跟天道接的很近。有的时候我被浇特别惨那次在上海,浇得完全是透心凉,为什么?我觉得这就是你不在那状态,所以这事只说明我没修炼到那种在任何地方都能够感应天道的地步,有时候像在繁华都市里边还会迷失。

但是从我这短短的人生经历来看,我认为人确实是可以和大自然相通的,世界万物绝对不是仅仅就是我们肉眼看到的这些内容,里边还有更深的规律在里边,这有可能是我们现在的智力所无法判断的。所以对有些人来讲,您说人和自然相通的,人可以和自然感应,有些人是完全不相信的。但是如果您人生经历多了,您的国学涵养深了,您慢慢就会发现,人和大自然确实存在着感应的关系。这感应的前提一定是您按照道的方式去做事,您内心纯净,无我利他,您就能够接近“天之道”,能与自然感应。如果您为自己欲望丛生,完全是为自己,内心状态是比较乱的,不是那么安静的,那么您就无从感应了,甚至那感应是乱的气场,所以这是老子《道德经》这章讲的内容。

这章的内容比较玄,我们说这玄,我们说比较深,别人愿意怎么评价怎么评价,我不管,我的观点是这恰恰很有可能是我们这个世界运转的密码,真正的密码在这里边,这些内容,我觉得不可以用智慧来形容它,它不仅仅是智慧了,这就是“道”。这些内容我们如果了解了,我们相信您的人生会从此不同的。

朋友们,我们今天就聊到这儿。明天接着来讲我们跟大自然都感应了,我们跟周围的人、跟我们的工作是不是能感应呢?这些内容我们明天再跟大家分享,今天就聊到这,谢谢大家,我们明天再见。

第三十二章3 你在想什么,别人都是知道的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来聊《道德经》,看看老子又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了。昨天讲老子说“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俞甘露”,老子说领导者如果能够按照道的原则做事,去坚守道的原则,那么“天地相合,以俞甘露”,就是说大自然会跟您对应,这时候万物会来顺从您,会跟您配合。老子的思想是你把心摆正了,按照道的方法做事,周围的自然条件会跟您对应,这是老子讲人与万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下一句老子接着说“民莫之令而自均焉”,这话很重要,这句话在讲人与人的感应关系。这个版本有不同,比如说河上公本写的是“人莫之令而自均”,河上公的解释是接着前边的,就是说“侯王”若能守着道的原则,“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俞甘露”,大地阴阳之气相交,来降下甘露来。他说“人莫之令而自均”,他指的是大自然,指的天地,人不用去命令天地,这天地它就自己搞的风调雨顺、自己均匀了,风雨均匀了。河上公讲的是人不需要命令天地,天地自均,他讲的天地自均。但是现在马王堆这帛书甲乙本和郭店楚简一挖出来看,不是“人”,不是“人莫之令”,而是“民莫之令而自均焉”。“焉”字在楚简里边写的就是“安”,写的实际上是女字,“安”字在这对应的就是焉字,所以我前边有的地方我把“安”字给解释成“焉”字,就是这有对应的,人家这里边有例子。

如果说的是“民莫之令而自均焉”,这可就不是说天地自均了,“民”就是老百姓。这话什么意思?这话讲的是领导者和你被管理的人的对应关系、感应关系,当你领导者把心摆正了,放下自己利益,为大家做事的时候,你的被管理者,你可能不需要命令他,他们自己变得各守其位,变得安宁下来,不会为什么利益互相争去了,这叫“自均”。老子说“民莫之令而自均焉”,这是一种很高的管理境界,在这种管理境界里边,领导者只要把心摆正了,被领导者会感应到你的心态,他的心也会慢慢静下来,这是老子的管理思想。这管理思想就讲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是有感应关系的,大家会怀疑“难道真的会这样吗?”真的会这样,人是如此敏感的动物,我们不讲气场,不讲玄妙的东西,我们就讲现实,我们肉眼能看到的,我们人和人之间是如此的敏感,我们会互动。

我给大家举一例子,我记得有一兄弟跟我感慨过,有一好朋友跟我感慨,他说“这女人的嗅觉太灵敏了”,他说“这单位来一美女,他特别喜欢,跟人搭讪、跟人不断接近,回家他媳妇就跟他说,你最近有什么问题,他说我没露出任何蛛丝马迹来,她怎么会知道,刚两天的事她怎么会知道”。跟您生活那么多年了,您的一个眼神、一个习惯,头发梳不梳、什么领子等等各种细节都会透露出来您的心意如何,就是您对太太是不是还那么热情等等,语气里边露出来、眼神都会露出来,那种闪烁的、什么躲避的眼神,0.1秒都能捕捉到,所以您说人和人之间有感应关系没有?绝对有的。

办公室里边同事之间,你讨厌某个同事,特别讨论他,您觉得能掩藏的很好吗?您掩藏的滴水不漏,您见他孩子“哎呦,兄弟太好了,兄弟……哎呦,姐妹,你真是我的好姐妹”,你还能这么掩饰的吗?不可能的,你的眼神里、语气里都会露出来点,所以这叫互动关系。我前边曾经讲过,人进化这几万年里边,大脑容量并没有增加多少,并没有增加到那么显著的程度,能够改变我们,一下让我们人从各种动物里脱颖而出。

我们这几万年进化什么呢?就在进化沟通的关系,所有进化内容都跟沟通有关,大脑纵横交错曲曲弯弯的沟壑、大脑皮质层,大脑皮质层里边相当比例内容是负责沟通用的,语言、情感、爱情等等所有这些沟通的,所以我们用了几万年进化沟通,我们人与人才能结合在一起,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所以沟通技巧,这种互相的情绪的体察,是我们人的特殊的本领,我的大脑核仁体在仅仅几秒钟里边,就能读出来另外一个人的情绪如何,就这么快,这是我们人的本事。所以一个普通人,我们要想生活的好,一定要明白这个原理,也就是说我们沟通如此紧密,我们的任何情绪都会传递给别人,就是几秒钟别人就读出来,那有朋友说“那我们都学心理学吧,都学会伪装自己,把自己变得讨人喜欢”,用不着,您把自己心调正了就可以了,把心调正以后您向外发出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语气,都可能带着正向的关爱、公平、忠诚等等这些道的要素,都会跟大家能进行良性沟通。

我们普通老百姓如此,可是您知道作为一个领导者更应该如此。因为领导者的所作所为的一切,每一个细节都会被您领导的这些群众们读出来,瞬间读出来,您别以为您能隐藏,不可能的,瞬间读出来,所以领导者的心性如何,决定了这个团体最终如何,大家愿不愿意跟您干,愿不愿意来成就您。如果成就您,您的部落越来越大,您就活下来了;如果不愿意成就您,您就解散了,结果大家投奔其他部落了。所以领导者的心性特别关键,一个领导者如果他心里边心存私念,为自己想各种各样等等,下边人全会看出来,您讲得再冠冕堂皇,但是大家会感受到每一点细节的,所以大家也开始争夺利益,也开始想怎么跑。这种情况下,您给他不断下命令可能也不起作用的,因为人心散了,大家要知道一个企业的文化是最重要的。

我现在再拿万科这事做例子来讲,首先我再强调一遍,王石是一位特别有才能的企业家,他做的已经够好了,但还是有点缺陷,在企业做到一定高峰的时候,他离开自己的企业,把精力放到其他地方。有人说他是为了提高自己,其实我知道是为了什么,其实当年王均瑶的去世,给王石的打击特别大,他突然就开始迷惑了、困惑了,我到底在做什么,我们下一步该做什么,他自己说过这样的话,他说我彻底困惑了,所以我现在觉得生命第一的,我赶快要锻炼身体。我们说锻炼身体是对的,但是您要记得企业也是非常关键的,锻炼身体和经营企业并不矛盾,但是长期离开企业到各地去游学,恰恰让自己离开了企业,结果当公司的股权开始发生冲突的时候,几方不断的征战。我其实不讨论这征战的内幕如何,这里面太复杂了。

但是我告诉大家,您知道这里边伤害最大的是谁吗?伤害最大的是员工,员工的整个士气大受打击,因为员工都晕了,我们到底为谁干的?领导们之间争来争去,我们到底是在给谁挣钱啊?员工就晕了,所以整个事件最后的结果如何我们不清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万科的员工,他们企业的凝聚力受到了极大的损伤,完全被这个事搞晕了。虽然我问过万科员工,万科员工也说没事,上边的事跟我没关系,我们就每天干活就得了,但是我跟大家讲,这种心理的潜意识里边的冲击是比较大的,到底我们在为谁在做?上边争来争去,我们的意义何在?所以这样的企业,最后这个企业员工他们的凝聚力的损伤的修复要花很大的代价的。

而我们再反过来看日本的稻盛和夫,稻盛和夫办企业,他就是我开宗明义,我就是放下自己利益,完全为员工去服务,我奉献给员工,所以他办企业的宗旨是什么?我是为了员工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幸福去努力,这是我办企业的全部目的,就是为你们大家的,你有200人、200员工,我为你们200人,2万员工我为你们2万员工,稻盛和夫先生彻底进入无我利他状态,而且他创造两家世界500强之后,退休时候宣布自己所有股份全部捐赠给员工,彻底无我。所以在78岁高龄的时候,日本的首相鸠山由纪夫请他出山重整日航,78岁高龄,我们78岁早退休了,打太极拳去了,人家78岁高龄重整一个破产的企业。

日航当年巨额亏损破产了,稻盛和夫说我进日航几个条件:第一,零工资出任日航董事长,彻底无我;第二,我不带人进去,因为我的公司没人懂得航空公司经营,所以就带俩助手,来帮助我的,我不带其他员工进去。这两个条件满足以后去重整日航,因为他彻底无我利他,完全按照道的原则做事,老子说“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俞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所以他重整日航的时候,去给员工讲座,一个月连做17场讲座,两天一场讲座就讲这种道理,他自己又做到彻底无我利他,结果员工被他感动,认真的开始工作,这就叫“自均”。你强行命令他怎么怎么工作,没有用的,你真的感化他,他觉得这工作就要这么做,有意义的,大家去工作了,这叫“自均”,慢慢各安其位,不断的认真工作,结果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稻盛和夫先生就让一个巨额亏损的破产企业日本航空公司,用一年时间摇身一变,变成全世界航空公司里边利润排第一的企业,就用了一年的时间。这就是老子讲的“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俞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就是这道理。

当你领导者心摆正以后,您放心,天地与您感应,老百姓与您感应,您的员工与您感应,大家感受到你的发心以后,不断自己去努力,这样您不需要命令,“民莫之令”,您不需要强行的命令他们,人家已经把工作给做好了,所以同样这些人,经济条件一样,但是稻盛和夫来了以后,仅仅用一年的时间,让一个巨额亏损的破产企业,变成这个行业里边全世界利润排第一的企业,航班准点率全世界排第一,当年的利润是全日空的三倍,就是这么大的飞跃。

为什么会有这种飞跃呢?因为他遵从了老子“道”的原则。稻盛先生现在每年坚持来一次中国传播他的思想,他自己说的,他说之所以我每年来一次中国,是因为我所学的全是你们古代圣人们讲的话,如果能够把这些内容再奉献给、回馈给中国企业家的话,那是我稻盛的荣幸。大家看,这些古代圣人讲的话,其实我们都未必读过,未必理解,但是人家日本人理解了以后,人家按照道的原则做事,所以把企业越做越好、越做越好。可是非常遗憾,我们却不了解,所以这种国学经典的普及,在中国我觉得再有一万个老师都不够,就是真的要全民学习,如果这些内容我们不学习,那是我们自己天大的缺失,所以朋友们我们加油,任重道远。

朋友们,那么我们今天就聊到这儿,明天接着跟大家来讲,看看老子又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了,谢谢大家,我们明天再见。

第三十二章4 多分享自己的提升,多感谢《道德经》,少夸几句罗博士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来聊《道德经》,看看老子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智慧了。我聊《道德经》的场合是五花八门、各种各样,这音效不同,今天我自己听着都有回音了,各位将就听一下,实在抱歉。

今天我们接着讲第三十二章。我们前边讲了,老子说“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雨甘露”,下雨的“雨”,帛书甲乙本写的是“俞”,音通下雨的“雨”,“以雨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就是老百姓你不用去命令他,不用命令他怎么去做,它自己就各守其位,达到均衡的状态了。

今天讲的是“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这话什么意思?这话历代的解释不一样,大概的解释都是这“道”出现以后,当它生成万物以后,就开始有名相了,有了这名相以后,名相既有了,我们要知道停止,停止才能不消亡。说实话这么讲没错,这道理都是对的,但是我觉得不够妥贴,不够妥贴在哪?我觉得您要知道老子这《道德经》到底是给谁写的?老子的《道德经》是给领导写的,所以人家前边的话里指出“侯王若能守之”,他讲这段话的主角是“侯王”、是领导者,领导者“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万物跟你配合,“天地相合,以雨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就是你按照道的原则做事,大自然、天地、老百姓都是慢慢安定下来与你配合,下面“始制有名”讲的还是领导者,这是我的观点,就是您要搞不清楚《道德经》是给谁写的,您里面的解释都会偏出去的。

这讲的是领导者,领导者悟道以后,你按照道的法则做事,万物、老百姓都会与您配合,他自己就处于安定状态了,这个时候才开始“始制有名”,这制作的“制”当什么讲?右边是个利刀,是小刀,左边是像木头一样的东西,制是割它。有的制繁体字下边有个衣服的衣,那是裁衣服,那也是制。“制”字是开始裁减、开始制作、开始雕刻它,才去安排名相的东西。

老子这讲的是领导者法则,讲的是领导者先要把境界提升,按照道的法则去做事,才能制定这些名相的东西,比如是官职、官位、制度等等,才去制定这些东西,这是有名的东西,这就叫“始制有名”。“名亦既有”,你把这些名相东西都制定好以后,但是你要知道停止,这里边讲的停止,停止的是领导者的私人的欲望,因为制定好名相以后就容易出现自己欲望增长的趋势,所以你要知道停止。只有知道这种停止,叫“知止所以不殆”,你才不会消亡,才会把事情好好地做下去,这是老子讲的。

这话到底是什么意思?这话的道理特别深,老子在这讲的是你要先放下这些名相的东西,放下一切,无我,按照道的法则做事,但做事过程中,领导者还是要制定名相的,因为道生成万物以后,万物就会出现名相,就会出现高山等等,就会有名相。有名相以后,您也要制定名相,你的管理要有规则,这都是属于名相的东西,但是名相产生以后,这时候你要知道什么时候停止,停止自己的欲望,因为名相出现以后容易欲望滋生,所以你必须知道什么时候控制我的欲望。

这段话的核心是什么呢?我把这段话的核心讲出来,核心就是按照道的法则去做事,会产生很多世俗所谓的这些名相、这些收获,但是你一定要知道去停止,不要在意这些收获,你就去按道的法则去做事,这是老子给大家讲的一个次第关系,是放空自己为大家做事,会有各种名相的回报,你忘记这回报,停止它,还按照道的法则做事,你会做得更好,这是这句话真实的含义。

这句话里我们老百姓能学到什么?我用老百姓来举例子,可能大家更能理解领导者应该怎么做。我举个例子,比如说我自己,拿我自己举例子。我现在经常拿我自己举例子,因为举别人例子我觉得总不大好,王石我讲过很多次了,我都觉得有点对不住王石,所以拿自己举例子。

大家想我之前一无所有,然后我开始写东西,传播中医知识,在写东西过程中,坦诚地讲那时候我确实是无私的,因为我写的所有中医故事,全都在网上、全在天涯社区里边贴出来过,我那时候不要版权,大家谁愿意念就念,谁愿意去转载就转载,就是给大家看的,我当时没任何收入,确实是放下自己了,为大家写东西。写着写着怎么样?按照道的法则做事怎么样?大自然就开始支持你,天道支持你,什么《百家讲坛》找你,这个电视节目找你,创办《养生堂》等等,结果这时候开始出现所谓的名相的东西了,一开始真是“天地相合,以俞甘露”,真是这种感觉的,但是这时候会慢慢带来一些名相的东西。大家觉得你上了《百家讲坛》你就有荣誉了,所以到处找你“能不能来给我们捧个场啊,我们搞什么什么活动”,什么法国电视台我们采访我,我经常收到法国电视台的采访,最近还收到这种邀请,这时候名相开始出现了,叫“始制有名”了。就有时候自己也会安排这名相,有时候会,看我办公众号,有时候我自己要拍拍照片等等,这“始制有名”。

“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这时候你要知道停止。因为这些名相的东西是无边无尽的,都是虚幻的,没什么大用,这东西你要追求它,你会把自己累死的,这活动我参加一会儿,那活动我参加一下,我什么都参加,那您就天天飞机上过了,那就会累死自己的。这时候要知道停止,知道自己欲望到什么停止,你该做什么事做什么事,这种状态老子讲叫“知止所以不殆”。就是你做事还能持续地做下去,但是如果你要是欲望滋生,你觉得“始制有名”这名很重要,名相东西很重要,坏了,这时候你就会忘记,因为你上一平台了,你就会忘记自己的本职到底是该干什么的,就容易忘记。

老子这讲的特别有意思,他这段前边讲说你按道做事,上天一定给你回报,各种名相开始出来了,名相越来越多,这时候你要知道停止,如果你不知道停止,你还是不断地去做事,我觉得这就糟糕了。坦诚讲,我经常看到很多人嘴里讲无为,但是做的是有为之事,就是为自己玩命做,我觉得是不对的,就违反了老子讲的道的原则。老子讲的特别清楚,其实这段话你理解透就明白了,老子在告诉您去忘记一切,为大家做好事,上天一定会帮助您的,但是给了您成就以后,帮助您有了成就以后,尽量要知道什么时候停止,停止的不是做事,而停止为自己欲望的捞取,因为你做事做大的以后,平台大了,所带来的名相就很多,收获很多,这时候你欲望就容易滋生的,所以老子这章是告诉大家这个道理。

其实我们现在大家都处于学习的阶段,您说罗博士就彻底做到无我,我就能够完全悟道了吗?没那样,我也是跟大家一起学习,我到这平台以后,私欲也经常冒出来,我经常要问问自己,有没有值得存在的价值,为自己生活您赚钱,比如说为自己奉养父母等等,这些都是应该的,但是多余的需不需要?什么时候“知止”?这个是需要学习的,大家一起学习。

老子告诉我们的智慧,老子讲的很清楚,“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是我们必须要做的,实际上你真的悟道以后,你自己就知道“知止”了,但是老子为什么还是把这个过程给写出来了?因为实际上人们到了领导者的位置上以后,就特别容易忘记这事,这是人性的弱点,容易忘记我怎么怎么,因为平台高了,所以老子一再强调把这过程给你讲出来,讲得很清楚。

我们老百姓在这里学什么呢?我们悟道以后为大家做事,放下自己的私利以后,你会发现越做事越顺利,越做事大家越称赞您,您的气场越来越大,大家愿意团结在您周围,大家夸您的过程就是“始制有名”,就是开始出现名相了,这种夸您“真是好人啊”,这好人两个字就是名相。这时候您要知道“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你要把这东西扑灭它,这时候保持“朴”的状态,保持混沌的状态,就是“没什么好没什么坏的,大家夸我没什么在意的”。

我看大家给我的留言,好多人夸我,别夸我,我跟各位一样也是学习者,夸谁?夸老子《道德经》,夸老子《道德经》里的这种大智慧,我们都是学习的人。我是给大家阐发一下,把感想讲一讲,只不过我多想了一想,您拿《道德经》您仔细这么想也能想出来,所以不要夸我,夸我是没用的,我觉得大家在后面留言里面经常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写一写自己的提升,这是对的,尽量就不要夸我,要夸《道德经》,夸经典。

所以,我们要知道停止,我们每个人在工作里边也要这么做,就是当我们做得好了,按“道”的法则取得了成绩以后,我们要知道所谓的成绩,都是一些名相的东西,而名相是因为比较而存在的,您一比较,差别心就出问题了,所以要忘记它、淡化它,要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我们要“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您才能把这事做得更好。“不殆”并不是说就死了,而是说这事情能够长久地做下去,道的原则您能长久地坚持做下去,这叫“知止所以不殆”,这是这几句话给我们带来的智慧。如果不懂这个,您觉得讲天地去了,跟您有什么关系?实际上老子讲的是我们人世间的事,这是老子要跟我们分享的道理。

朋友们,我们今天就聊到这儿。实在抱歉,今天的音响质量我自己都觉得有点不好,我自己录的时候都听到回音了,实在抱歉,希望明天有个好地方录讲座,我们明天接着来讲,看看老子《道德经》又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智慧了,我们明天见,谢谢大家。

第三十二章5 你说小溪是去投奔江海的,殊不知是小溪成就了江海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来聊《道德经》,第三十二章。昨天非常抱歉,有朋友反映这音响效果不好,确实没办法,因为在旅途中不同的场地录起来,声音质量会完全不同。实在抱歉,希望以后能够安定下来,给大家在一个稳定的环境里录。

今天我们接着讲《道德经》第三十二章最后一句话,老子说“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于江海也。”什么意思?“譬”是譬如的譬,老子说打个比方,“道之在天下”,道在这天下,道和天下的关系,就好像是“小谷”,小的山谷、小的溪谷。“谷”字在帛书甲乙本里写的都是“浴”字,洗浴的浴,包括在郭店楚简里写的都是“浴”,为什么写“浴”字?这字读“gu”。为什么写“浴”字?因为过去山谷的“谷”有两种:一种是空的山谷;另外一种中间是有水的,这种三滴水单指这种水流出的山谷,这个山谷里边有水流过,所以这是谷字,有水流过的这种山谷。像“小谷”,别的版本写什么呢?像王本和河本写的是川谷,“犹川谷之于江海”,现在有了出土的这三个版本,就是帛书的甲本、乙本和郭店楚简,因为这更接近老子,一看是“小谷”,这小字如果写不好,就写得像山川的川似的,左边右边这两划都长了,就像山川的川,所以抄成川谷了。

但老子写的是“犹小谷之于江海”,就是说道和天下的关系,就像这小的山谷、小的溪流和江海的关系。这话什么意思呢?这话大家通行的解释,从古到今一般都解释,“道”和天下的关系,这“道”就像江海一样,因为它低下,它处于的位置很低,这些小溪流自然会向它汇集,所以“道”和天下就这么个关系。因为你江海低下,所以河流会向你汇集,不需要刻意作为,它就会向你投奔而来,这是“道”和天下的关系。

这么解释可以不可以?是可以的,因为老子在《道德经》里边曾经讲过类似的话,比如第六十六章,老子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这话的意思就是说江海之所以它是“百谷”,是那些山谷、小溪流的王,它是最终的归宿,是因为它善于低下,把自己位置放低,所以这些水流都向它汇集而来,它才是“百谷王”,它是溪谷、小溪们的主人。老子做过这样的比方,所以这句话这么解释是可以的,可以解释成你把自己位置放低了以后,大家自然会向你归属,这就是“民莫之令而自均焉”的感觉。

但是其实这话仔细再一推敲,有可能老子讲的又是另外一层意思,老子说“譬道之在天下”,“道”在前边,道“道”和天下,老子接着讲,就好像小谷和江海,他把小谷放前边,所以他说的顺序是“道”、天下,小谷、江海,和“道”对应的是小谷、小溪流,天下和江海对应。这么说有道理对吧,有人说这是老子回文写法,他故意写反了,老子是故意写反的吗?这有个谜团,老子真的是故意写反的吗?再看前边,本章老子有句话说的很好玩,“道恒无名。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您看有意思没有,他说道是小的,这天下是大的,但是天地虽然大,却不敢把道当做臣使,当做大臣去使唤他,不敢这样,因为它是“道”产生的,归属于道。老子这章里前边讲道是小的,“朴虽小,而天地弗敢臣”,后边讲“犹小谷之于江海”,您看小溪流和江海谁小?小溪流是小的,江海是大的,所以老子说“道”和天下的关系,“道”是小的,天下是大的,但是因为“道”掌握的是真理,它会化生万物,天下都由“道”来生成的,所以“道”是天下的主人。

我们既然明白了“道”是小的,天下是大的,老子接着打这比方,刚才说“犹小谷之于江海也”,这小谷是小的,小溪小的,江海却是大的,您说老子讲的到底小谷是“道”?还是江海是“道”?我看问题总是来回地看,通行讲江海是“道”,所以小溪流都投奔江海来,投奔到江河里来。老子人家拿这俩东西打比方,有可能来回的比方,因为我估计当年能用来做比方的例子也就这么多,天地、风雨、溪水、大海,就这么些东西。所以有可能老子不断拿来做比喻,一会儿说你守道把自己放低了,大家会向你归附而来,像溪水投奔江海一样,说这种投奔的状态,另外一会儿又说这“道”就像小的溪水一样,这天下虽然大,这江海虽然大,但是因为它是“道”生成的,所以各位听我这么一解释,这意思跟前边讲的完全是不一样的。

这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大家看“道”和天下什么关系?老子讲的是“道”虽然很小,但是它生成了天下,天下都是按照它的规则生成的,所以我们只要坚持道的原则,在天下您会自然很顺畅,因为天下都是按“道”的原则生成的,您自然可以圆融的在天地之间纵横,这是“道”和天下的关系。

“犹小谷之于江海”什么意思?江海是由谁构成的?江海不会自己生出来,它是由无数的溪水构成的,您别看这溪水少,但是无数溪水奔流到海,就构成了江海。所以江海里无处不在小溪的影子,我们要坚持点点滴滴做事,一点一滴地做事,你每一点滴都按“道”的法则去做,最终您的成就会汇成大海一样的大的力量,老子讲了这么一个道理。

这层意思如果你没有想到老子排比的方式,您可能想不到这一层。您可能就以为川流不息,所有的小河归集到大海,大海只要低,你就能收获所有的,这么理解也是可以的。但是老子很有可能讲的是另外一层含义,就是我们只说很有可能,老子讲的是你坚守小的“道”,一点点去做,你放心万物都是由道构成的,你只要点点滴滴按照道的原则去做,最终你的力量会汇成大海,会在天下发挥自己的能量的,老子可能讲了这么一个道理。

是不是如此呢?生活中就是如此。我们生活中每一件大事,没有一个不是由点滴的小事构成的,您把点滴小事做好了,大事自然能做好。在做点滴小事的时候,一定要把握方向,就是大事告诉我们方向,就是我什么什么是为众生的、为大家有益的,方向一定要定了。方向定了以后,你就不必要没事就看那大的目标去了,我总做到全球第一,您天天想我觉得您会想疯的,因为没有可能您凭空就成为全球第一,您要点点滴滴地按照“道”的原则,就是尽量放下自己的私利,为众生做事,您点滴去做,您放心做着做着一抬头,您可能做到大家前边去了,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特别多。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还拿我自己举例子,我学中医其实水平没那么高,尤其在我读硕士以前,是一个非常非常普通的人,谈不上任何学问,很好书,买了很多书,但是基本没看,所以当时那些书都当收藏用的,就是放那放着收藏,都买了,但是学的不好,真的学的是非常非常不好的。开方经常是开出去一半灵一半不灵,下次患者看着我都躲着走,因为每次见我面,我问人家怎么样,开方有效没有,人家说有效那是骗自己,说没效我面子下不来,所以人家一看着我躲着走,所以开方很多说不灵的。

这时候就没办法了,低头开始学习吧,我整个三年读硕士的时候,基本上在家看医案,我就拿古书一点点看,埋头看医案,这时候没有什么远大理想,我就是一点点看医案,越看越有兴趣,从王孟英医案开始看,就一本本看,我基本上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都翻到烂了,那个书都翻烂了,每个医案来回看。所以您看这世界上绝对没有一蹴而就的事,我拜一名师,我很快就成为名中医,没那可能,因为在那三年的基础,一点点看这个医案,从这打基础后就喜欢医案了,基本上就开始自学,不断的自己翻书学医案,在读博士也是看医案,这样基本上看十年下来,我学中医基本上看医案再去翻经典、看医案再翻经典这么学的。所以看医案看十年下来以后,基本上我对古代的医家就特别熟悉了,每一位医家都变成我的老师了,每一位医家看过的病,就很多医家,比如说李东垣看过的病,我心里是有数的。所以一碰到患者,一碰到什么状况,我会一下跟古代的病例对应上。

就是这么点点滴滴的学习,给我打下的学习中医的基础,也就是天天看古文,看古代医家写的病例,给我打下基础,所以我才能写出古代中医的故事来。因为那些故事在我心里边装着,然后我才能写出他们的传记来,才能在《百家讲坛》讲。大家看这就是点点滴滴努力,最后构成了你能上《百家讲坛》去讲这医家故事。到现在为止,在我们国家的中医里边,我应该算是一个对医案比较熟悉的人,对古代医家比较熟悉的人。

有一次我们聚会,大家在一起喝酒,徐文兵老师说,“我发现你把什么事做到极致了,这都行。比如说一讲艾灸,就范长伟老师他做到极致了,这一想到艾灸就想他。一想医案就想到罗老师,罗老师就讲医案。”就是你做到极致以后,你在这领域再去看其他的,都能够融会贯通,这是你把基础事做好了,一点一滴做好了,最终必将能汇成江海,所以老子说“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于江海也”。

朋友们,今天我讲这个讲法,是我独树一帜的讲法,一般讲说“道”和天下关系,就像小溪流奔向大海一样,江海是大道,小溪流都是来投奔你来的,一般都会这么讲。但是我觉得老子这绝对不是瞎写的,把“道”和天下、小溪和江海,老子这么排比,因为“道”和小溪对应,天下和江海对应,他在这一章的前边又讲“朴虽小,而天地弗敢臣”,他明确地说“道”是小的,所以我觉得这章里老子讲的真正的思想,应该这样的。

这里边就给大家留下一个争议,就是我提出一个新的讲法存在一争议。到底老子是怎么想的,到底他讲的哪个是对的,这绝对是谜团了,我们绝对只能按照自己的讲法去讲了,有可能某一天新挖出来个《道德经》版本,是老子自己又亲自阐述了一遍这句话,我们才能确切知道老子在想什么。或许哪位功德特别深,德行太大了,老子给你托梦了,告诉你我怎么写的、是这个意思,那真是太幸福了。但是既然现在没有更多文献,我把两种讲法都给大家呈现出来,大家各取所需,无论哪种讲法启发到您的人生了,都是有益的。

朋友们,我们今天就讲到这儿,明天这时候我们接着跟大家来分享,老子《道德经》的智慧。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tesla-turing/p/11487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