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简史之数据主义(Dataism)

https://www.jianshu.com/p/8147239c9cb0?from=singlemessage

96 
junjguo 
2017.04.24 22:08* 字数 8116 阅读 3134评论 0
 
Book

体会

读《未来简史》有一种和《人类简史》完全不同的感受。读《人类简史》的感觉像似下山,作者开篇便以新奇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历史学产生过程的理解一下子吸引到了读者,紧接着阐述了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科学革命的三大时期的观点。让我们一下子领略到了作者想法的概览,然后再慢慢了解其中的细节。而《未来简史》则更像是上山,开篇更多延续了《人类简史》中的观点,但当我们随着作者的思路慢慢爬上山顶的时候,才发现作者完整的想法结构,才明白一路走来的意义。

《未来简史》开篇延续了《人类简史》结尾时人类对永生、幸福和化身成神的追求。对于看过《人类简史》的读者,似乎没有什么特别新奇之处。唯一让我感叹的是西方人的想象力的确有时候比我们要丰富的多。作者描绘的人成为神的路径:生物工程、半机械人工程和非有机生物,一下子让我脑海中蹦出了无数的美国大片。《超体》中100%的大脑使用率无疑是生物工程的极限之作;《超脑特工》则完美演绎了半机械人工程想达到的大脑为核心,通过互联网连接一切的目的;非有机生物的例子则更是比比皆是,《终结者》便是经典之作。但大片更多只能娱乐一下我们的心情,如何找到化身为神的途径,接下来作者再次让大家“有逻辑”地开了会脑洞。

首先,作者再次带我们回顾了人类的历史。从事实角度,人类虽然和其他动物一样,都是一套以繁衍为目的的生物算法,但人类快速地主宰了这个世界;并且,在人类世,地球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单一的生态系统。从宗教角度,农业革命促成了有神论取代泛神论,把人类和众神一样神格化了;工业革命更是进一步催生了人文主义宗教:以人取代神。那么到底是人类的什么特质让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人有灵魂?进化论无法解释灵魂的存在。进化就是变化,进化无法产生永恒不变的实体。人有心灵?如果心灵高于神经网络,那它究竟在哪里?最后,还是归结到了智人统治世界,是因为只有智人能编织出互为主体的意义之网:其中的法律、约束力、实体和地点都存在于它们共同的想象之中。至此,作者从另一个角度对《人类简史》做了一个回顾,并引出了赋予世界意义的虚构想象。

这种赋予世界意义的虚构想象很多归于宗教。宗教是一套无所不包的故事,能够为人类的法律、规范和价值观赋予高于人类的合法性。经典宗教故事包含三个部分:伦理判断、事实声明和两者结合得到的具体指示。几千年来,大家误以为各种宗教经典和古老传统里已经提供了世界上所有的重要知识。然而,科学革命打破了人类这种天真的信念,用实证数据×数学反驳了传统宗教中的很多“事实声明”,让人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力量。但是,科学无法处理价值和意义的问题。人类社会如果缺了这种价值判断,就无法维系。人类需要一种新的宗教来维系社会的秩序,人文主义便应运而生。人文主义宗教为获取伦理知识提供了新的公式:知识=体验×敏感性。文人主义教条为政治、经济、美学、伦理和教育都提供了价值考量的依据。更重要地是,人文主义相信是人类为无意义的世界创造了意义,让科学的力量和宗教的秩序可以兼得。要实现新的秩序,必须依赖最新的科学技术。

人文主义被大致分成三类:古典自由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人文主义(共产主义)和进化人文主义(纳粹主义)。自由主义无疑在20世纪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等各领域占了主导地位。但21世纪实验室的一个简单实验(冰水实验)透露的意义却动摇了整个自由主义世界观的核心。实验告诉我们,人体内至少有两种自我:体验自我(experiencing self)及叙事自我(narrating self)。生命科学戳破了自由主义的想法,认为所谓“自由个人”也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人只是生化算法的组合。紧接着的大分离更是将“智能”与“意识”开始脱钩。所谓的自我,就是数学模型。但这些模型非常复杂,人类心智无法理解。我们应该“通过数据,认识自己”。

读到这里,突然觉得豁然开朗。原来作者饶了一大圈,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个当下最火的主题:大数据。不过,作者把数据提升到了主义、宗教、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类命运的高度。数据主义认为宇宙由数据流组成,任何现象或实体的价值就在于对数据处理的贡献;经济机制就是收集关于欲望和能力的数据,再转化为决策;民主是一种分散式数据处理的方式,如果21世纪随着数据量和流通速度双双提升,选举、政党、国会这些制度也可能遭到淘汰。数据主义认为其产出会是一个全新的甚至效率更高的数据处理系统,称为“万物互联网”。只要这个任务完成,智人就会功成身退。人类只是创造万物互联的工具。在这种新的宗教下,信息自由就是最高的善。

无论数据是否能够达到作者认为的境界,不可否认“万物互联”和大数据的确在越来越多地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也许预言不是没有可能,18世纪,人文主义从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走向以人为中心,把神推到一旁。而在21世纪,数据主义则可能从以人为中心走向以数据为中心,把人推到一边。

 
全书导图

摘录

1.全球经济导向也已经从物质经济转变为知识经济。发动战争虽然能抢下油田,却无法霸占知识。因此,随着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经济资源,战争能带来的获利已经下降。

2.过去70年间,人类打破的不只是“丛林法则”,还有“契科夫法则”。契科夫有一句名言:在第一幕中出现的的枪,在第三幕中必然会发射。但自1945年以来,人类已经学会抵抗这种诱惑。

3.人类的成就还传达出另一条信息:历史不会允许真空。如果饥荒、瘟疫和战争的发生概率不断减少,必然要有些其他事情成为新的人类议题。

4.美国《独立宣言》保障的是“追求幸福”的权利,而不是“享有幸福”的权利。关键的一点是,托马斯·杰斐逊并未要求国家对国民的幸福负起责任,而只是要限制国家的权利。

5.幸福快乐的玻璃天花板有两大支柱,分别属于心理与生理层面。在心理层面,快乐与否取决于你的预期,而非客观条件。从生理层面来说,不管是预期还是幸福感,其实都是由我们的生化机制控制的,而不是由经济、社会和政治局势决定的。

6.几千年来,科技、经济、社会和政治一直在发生着巨变,但有一件事始终未变:人类本身。

7.治愈和进化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医学一开始几乎总是要拯救那些低于正常下限的人,但同样的工具和知识也能用来超越正常的上限。

8.这正是历史知识的悖论。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我们拥有越多数据,对历史了解越深入,历史的轨迹就改变的越快,我们的知识也过时得越快。

9.研究历史,就是为了挣脱过去的桎梏,让我们能看向不同的方向,并开始注意到前人无法想象或过去不希望我们想象到的可能性。那些希望改变世界的举动,常常从改写历史入手,从而使人们能够重新想象未来。

10.智人突破了地球上各个生态区之间的阻碍。在人类世,地球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单一的生态系统。

11.《圣经》(及其对人类独特性的信念)是农业革命的一项副产品,使人类与动物的关系走向一个新阶段。农业革命让人类有了确保家禽生存和繁衍的能力,却忽视了家禽的主观需求。

12.算法指的是进行计算、解决问题、作出决定的一套有条理的步骤。控制自助饮料机的算法,是通过机械齿轮和电路来运作的。控制人类的算法,则是通过感受、情感和思想来运作的。

13.有神论的宗教用一种新的宇宙神话来合理化农业经济体制。过去的泛灵论宗教,将宇宙描绘成如同一场盛大的京剧,有无穷无尽、五彩华丽的角色不断上场。但有神论的宗教改写了剧本,把宇宙变成易卜生荒凉的戏剧场景,只有两个主要角色:人和神。我们常常认为有神论的宗教知识赋予诸神以神格,却忘记宗教也把人类也神格化了。

14.虽然牛顿本人是虔诚的基督徒,花在研读《圣经》上的时间远比研究物理定律要多,但他促成的科学革命却让上帝就此退场。

15.农业革命促成了有神论宗教,而科技革命则催生了人文主义宗教:以人取代了神。人文主义的奠基概念认为智人拥有某些独特而神圣的本质,这些本质是宇宙间所有意义和权利的来源。

16.进化论无法解释灵魂的存在。进化就是变化,进化无法产生永恒不变的实体。从进化角度来看,我们最接近人类本质的就是我们的DNA,但DNA分子承载的绝非永恒,而是突变。

17.心灵和灵魂大不相同,心灵并不是神秘而永恒的概念,也不是像眼睛或大脑之类的器官,而是脑中主观体验(例如痛苦、快乐、愤怒和爱)的流动。

18.到底是哪些意识体验构成了心流?主观体验有两个基本特征:感受和欲望。

19.科学家并不知道,大脑中电子信号的集合究竟是怎么创造出主观体验的。更关键的是,他们不知道这种现象在进化上到底有什么好处。这是我们理解生命时最大的空白。

20.现代政治和道德就是建筑在主观体验的概念上的,而且讲到各种道德上的困境,很难只用大脑活动的说法来圆满解决。

21.根据目前科学定论,我所体验到的一切都是脑电活动的结果。所以理论上确实能够模拟一个我完全无法与“真实”世界分辨的虚拟世界。这个知名而难缠的问题称为“他心问题”,目前学者对此提出的最佳测试方法称为“图灵测试”,但这项测试其实只能测试社会常规。

22.胜利几乎永远属于合作更顺畅的一方。

23.最后通牒博弈影响深远,不仅动摇了古典经济学理论,也建立起近几十年最重要的一项经济学发现:智人的行事并不是依照冷冰冰的数学逻辑,而是根据有温度的社交逻辑。我们受情感控制。

24.人类会以一种不断自我循环的方式,持续增强彼此的信念。每一次互相确认,都会让这张意义的网收的更紧,直到你别无选择,只能相信大家都相信的事。

25.到了21世纪,虚构想象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甚至超越自然选择。因此,如果我们想了解人类的未来,只是破译基因组、处理各种数据数字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必须破解种种赋予世界意义的虚构想象。

26.这个“生物的法老”根本无足轻重,真正统治尼罗河谷的,是哪个想象中的法老,他存在于数百万古埃及人口口相传的故事之中。如果苏美尔的诸神让我们想起现代公司的品牌,那么像法老这样的“活神”就像是现代的个人品牌。

27.文字也让人类习惯了通过抽象符号的调节来体验现实,于是更容易相信这样的虚构实体确实存在。我们可能觉得书面文字只是用来温和地描述现实,但它却逐渐变得威力无穷,因为它能够重塑现实。

28.随着官僚体系掌握的权利越来越多,他们变得即使犯错也无动于衷。这时,他们不再改变故事以符合现实,反而通过改变现实来符合他们笔下的故事。(非洲各国的边界划分问题)

29.林肯说过,你不可能在所有的时候骗过所有人。只不过,那是林肯一厢情愿罢了。实际上,人类合作网络的力量就是依赖于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微妙平衡。

30.虚构故事能让人类更容易合作,但代价在于,这些虚构故事同时也会决定我们合作的目标。因此,我们可能拥有非常复杂的合作制度,却只是为了服务于虚构的目标和利益。

31.宗教并不等于迷信,因为大多数人都不可能把自己最相信的事称为迷信。自己相信的,一定是“真理”;只有别人相信的,才会是“迷信”。

32.宗教由人创立,并非由神所创;宗教的定义应该在于其社会功能,而不在于神是否存在。任何无所不包的故事,只要能够为人类的法律、规范和价值观赋予高于人类的合法性,就应该是宗教。宗教能够赋予人类社会结构合法性,就是这些结构反应了高于人类的法则。

33.一方面,宗教和科学的差距比我们一般认为的更小;另一方面,宗教和灵性的差距却比我们想象的更大。宗教就是一份契约,而灵性是一个旅程。这种旅程与宗教有根本的差异,因为宗教要巩固世俗秩序,但灵性要逃离世俗秩序。

34.理论上,科学和宗教都是为了追求真理,而因为各自推崇不同的真理,也就注定有所冲突。宗教最在乎的其实是秩序,宗教的目的就是创造和维持社会结构;而科学最在乎的则是力量,科学的目的是通过研究得到力量。就整体而言,科学和宗教对真理的喜好远不及秩序和力量。因此,两者一拍即合。现代历史更准确的一种看法,其实是科学与特定宗教(人文主义)达成协议的过程。

35.现代政治和经济笃信增长的必要性有三个原因。首先,生产越多,消费就越多,越能提高生活水平,也越能享受到所谓的更快乐的生活。其次,只要人类持续繁衍壮大,仅仅为了维持现状,经济增长就已经很有必要了。最后,如果经济不增长,想多给穷人一点儿,就必须从富人哪里挖来一些,这势必造成一些非常困难的选择,也很可能导致诸多不满甚至暴力。如果想避开这些选择、不满或暴力,我们就需要一张更大的饼。于是,经济增长就成了几乎所有现代宗教、意识形态和社会运动共同关注的重点。

36.几千年来,我们之所以无法用科学来推动增长,是因为大家误以为各种宗教经典和古老传统里已经提供了世界上所有的重要知识。然而,科学革命打破了人类这种天真的信念,科学最大的发现正是让人类发现了自己的无知。

37.现代契约承诺给我们前所未有的力量,而且也确实实现了,但代价是什么呢?为了换取力量,这份契约要求我们放弃意义。究竟是什么让现代社会免于崩溃的命运?拯救人类的并不是供需法则,而是因为兴起了一种革命性的新宗教--人文主义。

38.传统认为,是伟大的宇宙计划为人类生活带来了意义,但人文主义让角色逆转,认为是人类体验为宇宙赋予了意义。人类必须从自己的内在体验找出意义,而且不仅是自己的意义,更是整个宇宙的意义。这是人文主义的主要训诫:为无意义的世界创造意义。

39.中世纪的神父仿佛和上帝有一条热线,能够为我们分辨好坏,但现在的心理治疗师只会帮组我们触及自己内心的感受。

40.在中世纪的欧洲,获得知识的主要公式是:知识=经文×逻辑。科学革命的知识公式则非常不同:知识=实证数据×数学。这个知识的科学公式让我们在天文学、物理学、医学等学科取得惊人突破,但它有一个重大缺点:无法处理价值和意义的问题。人类社会如果缺了这种价值判断,就无法维系。但人文主义提供了另一种选择。等到人类对自己有了足够的信心之后,一个获取伦理知识的新公式出现了:知识=体验×敏感性。

41.体验是一种主观现象,有三个主要成分:知觉、情绪及想法。敏感性包括两方面:第一,注意到自己的知觉、情绪和想法。第二,允许这些知觉、情绪和想法影响自己。没有必要的敏感性,就无法体验到某些事物;没有长期的体验,就无法培养敏感性。

42.民主投票要有约束力,前提是投票的人觉得大家都是自己人。

43.对历史来说,单单人数的意义并不大。塑造历史的,往往是一小群向前看的创新者,而不是向后看的大众。

44.为什么马克思和列宁成功,而洪秀全和马赫迪失败?不是因为社会人文主义哲学优于伊斯兰教或基督教神学,而是因为马克思和列宁更努力地理解当代的科技和经济现实,没有忙着研读古代经典或审视预言中的梦想。

45.曾有人希望列宁用一句话来定义共产主义。他回答:“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16世纪的俄国不可能建立共产主义政权,因为共产主义需要将信息及资源集中在一个枢纽上。要达到马克思所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理想,社会就必须让距离遥远的各种产品都能够方便集中及分配,而且整个国家也要能够监视和协调国内所有活动。

46.21世纪初,进步的列车将再次出站,这可能是“智人”这一站发出的末班车。想上车,就必须了解21世纪的科技,特别是生物科技和计算机算法的力量。

47.人的欲望不是一种“选择”,我们是能“感觉”到欲望,再据此行事。事实上,人类有的就是一条意识流,欲望会在这条意识流中起伏来去,并没有什么永远不变的自我能够拥有这些欲望。

48.质疑是否有自由意志,并不只是一种哲学探讨,而是确实有实际意义。如果生物确实没有自由意志,也就意味着只要使用药物、基因工程或直接对大脑进行刺激,就能操纵甚至控制人的欲望。

49.冰水实验非常简单,但是它透露的意义却动摇了整个自由主义世界观的核心。实验告诉我们,人体内至少有两种自我:体验自我(experiencing self)及叙事自我(narrating self)。体验自我并没有记忆能力。它不会讲故事,而且当我们要做重要决定的时候,也不会去问它有何想法。说到要唤起记忆、讲故事、做重大决定,负责的是我们心中另一个非常不同的实体:叙事自我。每次叙事自我要对我们的体验下判断时,并不会在意时间持续多长,只会采用“峰终定律”(peak-end rule)。这一点对于我们所有的日常决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50.体验自我往往也强大到足以破好坏叙事自我最完美的计划。(减肥计划)

51.生命科学戳破了自由主义的想法,认为所谓“自由个人”也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人只是生化算法的组合。每时每刻,大脑的生化机制都会创造体验,这些瞬间的体验并不会累积成永续的本质。在这一片混乱中,叙事自我试着找到秩序,于是编织出一则永不完结的故事,让每项体验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只不过,虽然这让一切合理且诱人,但仍然只是虚构故事。

52.“智能”即将开始与“意识”脱钩,人类因此面临失去经济价值的危险。

53.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是因为算法变得聪明,也是因为人类逐渐走向专业化,所以用计算机来取代人类越来越容易。

54.传统上,人生主要分为两大时期:学习期,再加上之后的工作期。但这种传统模式很快就会彻底过时,想要不被淘汰只有一条路:一辈子不断学习,不断打造全新的自己。

55.“量化自我”的运动认为,所谓的自我,就是数学模型。但这些模型非常复杂,人类心智无法理解。这波运动的箴言,就是“通过数据,认识自己”。

56.等到谷歌、脸谱网和其他算法成为无所不知的先知之后,很有可能就会进一步演化成代理人,最后成为君主。

57.21世纪的新科技可能会彻底扭转人文主义革命,让人类交出权威,送到非人类的算法手中。

58.新宗教浮现的地点,不太可能是阿富汗的洞穴或是中东的宗教学校,反而会使研究实验室。科技宗教同样提供过往宗教的一切旧奖励:快乐、和平、繁荣,甚至是永恒的生命,但方法却是生前获得地球科技的协助,而不是死后接受天堂的帮助。这些新的科技宗教可以分为两大类型:科技人文主义和数据主义。

59.现代人类已经患上“错过恐惧症”(Fear Of Missing Out,FOMO),总是担心自己错过了什么;虽然手中的选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但选了之后又很难全心全意对待。

60.数据主义认为,宇宙由数据流组成,任何现象或实体的价值就在于对数据处理的贡献。数据主义由两大科学潮流爆炸性汇流而成。在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150年后,生命科学已经认为生物体都是生化算法。此外,在图灵想出“图灵机”这个概念的80年后,信息科学家也已经学会写出越来越复杂的电子算法。数据主义指出,同样的数学定律同时适用于生化算法及电子算法,于是两者合二为一,打破了动物和机器之间的隔阂,并期待电子算法终有一天能够解开甚至超越生化算法。

61.在专家眼中,经济机制就是收集关于欲望和能力的数据,再转化为决策。自由市场资本主义和国家控制共产主义就不是意识形态、伦理教条或政治制度上的竞争,而根本是不同数据处理系统间的竞争。资本主义采用分散式处理,而苏联式共产主义则是集中式处理。

62.民主在过去几十年里占得上风,是因为20世纪晚期的具体情境中,分散式处理的效果更佳。这意味着,如果数据处理的情景在21世纪再次改变,民主制度也可能衰败,甚至消失。随着数据量和流通速度双双提升,选举、政党、过会这些制度就可能遭到淘汰;原因不在于不符合伦理道德,而是无法有效处理数据。

63.数据主义者会说,其产出会是一个全新的甚至效率更高的数据处理系统,称为“万物互联网”。只要这个任务完成,智人就会功成身退。数据主义认为,人类的体验并不神圣,智人并非造物主的巅峰之作,也不是未来智神的前身。人类只是创造万物互联的工具。

64.对数据主义者来说,信息自由就是最高的善。人类很少真正能够想出全新的价值观。上一次提出已经是18世纪,人文主义革命开始宣扬自由、平等、博爱这种种令人激动的理想。数据主义是自1789年以来第一个真正创造新价值观的运动,而这个新价值观就是“信息自由”。

65.人类之所以想要融入这个数据流,正是因为只要成为数据流的一部分,你就会加入一个比自己更伟大的计划。传统宗教向你保证,你说的每个字、你的每个举动,都是某个伟大宇宙计划的一部分,上帝一直看着你,也在意你的所有想法和感受。至于现在的数据宗教则说,你说的每个字、你的每个举动,都是伟大数据流的一部分,算法一直看着你,也在意你的所有想法与感受。

66.现代的新座右铭是:“如果你体验到了什么,就记录下来。如果你记录下了什么,就上传。如果你上传了什么,就分享。”

67.18世纪,人文主义从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走向以人为中心,把神推到一旁。而在21世纪,数据主义则可能从以人为中心走向以数据为中心,把人推到一边。

68.在古代,力量来自有权获得资料。而到今天,力量却是来自知道该忽略什么。所以,面对这个混沌世界的一切,我们究竟该注意什么?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hjlweilong/p/10431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