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的思考

摘抄1

教育公平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机会平等,即人人都有机会接受平等的教育;二是过程平等,即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平等地享受教育资源;三是结果平等,即最终的教育结果应当体现出平等。“融合教育,要从追求机会平等到追求结果平等”是此次沙龙的中心话题。http://www.sohu.com/a/258522536_100022076

摘抄2

摘 要 平等主义是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甚广的思想流派。在如何实现平等这一问题上,存在着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两种回答。机会和平等类似于跑道的起点和终点,因此在文章题目中将这两种平等称之为“两端的平等”。无论是在学术意义上还是在现实意义上,对这两种理论的研究都意义重大。文章通过对众多理论成果进行分析,试图对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加以梳理,以期能对二者具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文章主要介绍了两种理论的主要观点、二者的关系、对两种理论的批判性思考以及结论四个部分。

关键词 机会平等 结果平等 关系 结论

作者简介:杜威,青岛大学法学系。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2.116

一、对两种理论的简要介绍

人类对平等的追求可以追溯到原始氏族社会。在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物质资料极度匮乏,氏族成员拥有等同的权利和义务,形成了原始的平等状态。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私有制产生,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与之相伴随,人们在财富和政治上的不平等也逐渐产生,根据这种不平等分化出了不同的阶级。自此以后,人类社会不平等的历史开始了。自不平等产生以来,人类从未停止过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最终形成了平等主义的思潮。这一思潮坚持“平等是正义的,不平等是不正义的”,致力于使社会实现平等。经过漫长的抗争,平等主义逐渐在政治哲学领域中占有基础地位,并产生了不同的流派。以分配对象为标准,产生了福利平等、资源平等和能力平等理论,其中,资源平等理论包含约翰·罗尔斯主张的基本善的平等和罗纳德·德沃金主张的资源平等,因为从广义上讲,基本善亦属于资源;以分配方式为标准,平等主义分化出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两大流派。其中,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理论正是文章试图研究之所在。

机会平等理论认为,在一种社会制度下,所有人被给予相同的机会依靠努力和能力参与竞争,社会根据人们竞争的胜负给予不同的奖励。这一理论的典型代表主要有罗纳德·德沃金的资源平等理论和阿马蒂亚·森的能力平等理论。德沃金提出的资源平等理论包含两个原则:一是重要性平等原则,该原则认为,每个人作为平等的道德主体,都享有受到平等对待的权利,政府有义务平等地给每个成员以相同的物质资源,使人们的命运免于受到家庭、经济、种族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以实现起点平等;二是个人责任原则,如果个人对其在竞争中所处的不利地位负有责任,该个人不应得到補偿。森的能力平等理论认为应以能力作为衡量平等与否的标准,而不平等也应通过能力进行弥补。

与机会平等理论不同,结果平等理论是一种“补偿性的平等”。这一理论的基本含义是,在一种社会中,不论该社会成员在家庭出身、自然天赋等方面的差距,通过设计一种制度,使其成员最终所得到的利益相等。主要的结果平等理论有福利平等和基本善的平等。福利平等理论认为人们追求的平等应该是福利上的平等,福利即个人偏好的满足,因此福利平等的含义就是每个人的偏好都得到满足。约翰·罗尔斯基本善的平等是指将基本善作为评价平等与否的标准。他所说的善是一种好处、利益和优势,基本善即是非常重要的好处、利益和优势,这种基本善也是社会性的,而非自然的。具体来说,基本善包含权利、自由、机会、财富、收入等。

二、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联系

第一,无论是机会平等,还是结果平等,二者都属于平等主义的范畴。平等主义的逻辑前提是资源有限导致的不平等状态的普遍存在,以资源有限为根源的不平等状态是平等价值的实然基础。卢梭认为,在人类社会确立了私有制后,不平等便随之产生了。休莫也曾指出,若所有资源都像空气一样充足,就不会产生所有权这一概念,正义也因缺乏其效用性而失去存在之必要性。满足人类生存之资源的有限性要求对人们所占有的资源加以确定和划分,由此便形成了所有权。为了获得更多的所有权人们相互竞争,由于天赋、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不平等的产生,不平等的存在及其弊端促成了平等主义思想的产生。因此,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也共同根源于因资源有限导致的不平等的存在。

第二,自平等主义产生以来,结果平等就一直受到人们的追求。这一理论同时受到来自外部反对平等主义者的批评和来自平等理论内部的批评。其中,来自内部的批评,即机会平等理论对结果平等理论的批评尤其促进了平等理论的完善。机会平等理论对结果平等理论的深刻批判,既使两种理论在竞争中势力此消彼长,也促进了各自理论的不断完善。

(二) 区别

第一,机会平等理论试图在有竞争关系的人们面前画一条“起跑线”,给人们以同样的起点,排除影响公平竞争的不恰当因素,使所有参与竞争的人能在相同条件下凭借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来获得回报。可以看出,该理论侧重竞争的起点。同时,这种设计赋予仅由于能力和努力而造成的不平等以正义性,因而被称为形式的平等。另外,这一理论提倡在一种公平竞争的环境中激励人们凭能力和努力参与竞争,使每个人的潜力都发挥到最大化,进而促进社会整体福利的增加,因此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

结果平等理论要求通过再分配来缩小人们在竞争中形成的差距,提倡一种“补偿性的平等”,侧重终点的平等,因而也被称为实质的平等。该理论以照顾社会弱势群体作为首要的价值追求,反对机会平等理论,认为那是一种虚假的平等。同时,该理论也对机会平等理论为追求社会整体福利的增加而不顾弱势群体利益的功利主义倾向进行了批判,认为这一倾向很难被认为是正义的。

第二,机会平等理论试图排除家庭出身、自然天赋等因素对公平竞争的影响。但这在实践当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且不说其他因素,光家庭出身、自然天赋这两种因素也很难与个人相剥离,因为人无法选择自己出生的家庭,也无法选择自己天赋的能力。因此,让每个人仅凭能力和努力参与竞争这种想法是很幼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结果平等理论是在机会平等不可能实现的事实面前的无奈选择。正如罗尔斯所言,“保证那些拥有同样天资的人能够获得同样的接受教育和成功的机会在实践中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只可能采取一个在承认这一事实的同时能减轻自然拈阄的任意结果的原则”。从这一方面看,结果平等实现的可能性要相对较大一些。

第三,机会平等理论提出了个人责任原则,即若个人因自己的选择而导致自己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那么这个“不利者”应该对此负责,而不应由国家来弥补。而结果平等理论在考虑“竞争中不利者”这一问题时忽略了“责任”这一因素,它一味提倡要对弱势群体进行救济,而忽略了责任要素。

三、对两种理论的批判性思考

第一,在通常情况下,实施某一事项的成本与其难度成正比。先看资源平等,无论是给人们分配以相同的物质资源,还是排除自然天赋等因素的影响,还是确定个人责任都是极其艰巨的任务,若要实行,则需要付出极大的成本,而收效甚微。森的能力平等理论也存在这样的难题。森将人的所有能力作为评判平等的标准,主张将能力作为补偿的对象,试图对所有人的能力进行平衡,这需要将人的多种能力一一对比,难度极大,不切实际,同时也必然要对人的行为进行强烈干涉,更是不可欲且不可行。反观结果平等,相对来说其实施难度较低。但是这一理论具有平均主义的倾向,这很容易造成普遍贫穷,降低社会整体的财富,不利于社会利益最大化。

另外,这一理论往往受到“拉平反驳”的批判。“拉平反驳”假设在利益不平等的两个群体间,若无有效措施能改善不利方的状况,则应将优势方的优势减除,以实现两个群体间的平等。显然,这种平等没有使劣势的一方得到任何好处,而又损害了优势一方的利益,也不利于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第二,这两种理论都有其矛盾之处。首先,虽然资源平等理论抓住了“责任”要素,但很难讲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完全区分,因为人在做出选择时必然会受到客观社会环境和信息等因素的影响。完全将因选择而造成的不利处境归咎于个人,是极不公平的。另外,机会平等理论认为只要是基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取得的成就,即使是不平等的,也是能接受的。但是,这是一条从平等论导向应得论的通路。如果机会平等导向为应得论,那么对于平等主义者来说,机会平等理论便不是一条通往平等的出路,反而是一条走向不平等的绝路。

再看结果平等理论。福利平等主张应当将福利作为衡量人们之间是否平等的尺度。这一理论的致命缺陷在于,个人偏好的满足是一种主观的概念,每个人偏好不同,满足的方式和程度也大为不同,对不同人偏好的满足需要消耗的資源可能差距甚大,因此,福利平等很难说是平等的。与福利平等理论相比,基本善的平等理论虽然是客观的,但是,基本善的平等理论也存在诸多问题。

其一,如前所述,基本善的内容十分丰富,因此在以基本善作为人际对比的标准时,就要对基本善的内容进行价值权衡,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衡量标准,因此将出现多种不同的组合。在对基本善内容进行排序后还要以基本善为标准进行人际对比,这更是无从下手。

其二,基本善作为平等的对象,从性质上看应该是中立的。事实是,基本善并非是中立的,它对于某些人来说其特殊善与基本善相符,而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情况完全相反,这样看来,以基本善作为平等的对象也是不公平的。

四、结论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机会平等理论和结果平等理论都有其缺陷。理论中必定有理想的和假设的成分,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理论也是如此。因此,从实践的角度看,这两种理论都与现实有些脱节。但是这不能否认两种理论的实践价值。无论是机会平等理论还是结果平等理论,在历史上都有过成功的实践,时至今日,这两种理论的实践价值也不容忽视。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需要服务于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这一目标。当今社会的状况较之以前更加复杂,平等问题更加多样,机会不平等和结果不平等问题同时存在,单纯偏信一种理论已不能妥善解决问题。因此,应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结合实际情况,对两种理论取长补短,既运用机会平等理论创造尽可能公平的竞争环境,又要运用结果平等理论缩小结果的差距,以妥善处理平等问题。

此外,机会平等理论和结果平等理论各自的缺陷也为两种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这需要国内外学者共同努力,为平等主义的进一步完善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美]罗纳德·德沃金著.冯克利译.至上的美德.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2]姚大志.能力平等:第三条道路?.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4(6).

[3]周仲秋.平等观念的历程.海南:海南出版社.2002.

[4]姚大志.平等主义的图谱.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55(3).

[5]杨丽丽、李海荣.德沃金的平等观的两个基本原则.群文天地.2010(2).

[6][美]罗纳德·德沃金著.信春鹰、吴玉章译.认真对待权利.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7]傅强.凯·尼尔森对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理论的互镜与兼顾.创新.2016(5).

[8][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正义论(修订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9][法]让·雅克·卢梭著.张露译.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北京:台海出版社.2016.

[10]大卫·休莫著.曾晓平译.道德原则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11][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蒋兆康译.法律的经济分析.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12]王立.论德沃金的平等观.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48(1).

[13]姚大志.论福利平等.社会科学.2014(9).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y1019992884/article/details/8402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