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系列-主成分分析

PCA

降维

一些机器学习算法在处理高维数据时,性能会出现明显下降,这就是所谓的“维度灾难”,为此人们开始对算法进行改进。与此同时,对降维的需求催生了降维算法,比如本文要介绍的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

在开始本文的主要内容之前,我想先举一个关于降维的例子:

有5个点,坐标如下表所示:

id x y
1 5.0 1.4
2 5.0 2.3
3 5.0 5.6
4 4.9 7.8
5 5.0 11.1

将他们画在图中:

这里写图片描述

虽然是二维空间中的点,但是这些点的横坐标几乎都是5,只有第4个点的横坐标稍稍有些“不合群”,我们不妨将这0.1(5-4.9)的偏差作为噪声略去,这样所有的点横坐标都相同了。

现在我们从坐标的角度去分析这些点的差异性,就会发现,分析横坐标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所有的点横坐标都相等。忽略了横坐标,分析这些二维空间上点等同于分析一维数轴上的点,过程简单了许多。这就是一个降维的过程。

主成分分析(PCA)

上述的降维方法其实是将二维的点全部投影到y轴上,但这样有个问题,这种投影方式不能将不同的数据的差异性体现出来(有些文档也称为变异性)。而PCA要做的就是将数据沿方差最大方向投影,数据更易于区分。详细的说就是,所选取的第一个维要尽可能多的捕获数据的差异性,第二个维与前面的维正交,使得与第一个维一起变化的程度最小,并尽可能多的捕获剩余的差异性,然后继续下去。接下来我们详细介绍PCA的原理。

概率论中通过计算数据的协方差矩阵 S 汇总多元数据集(例如,具有多个连续属性的数据)的差异性。

给定一个 mn 的数据矩阵 D ,其 m 个行是数据对象,其 n 个列是属性。 D 的协方差矩阵为 S ,其元素 sij 定义为 sij=covariance(di,dj)

换言之, sij 是数据第 i 个和第 j 个属性的协方差。

两个属性的协方差度量两个属性一起变化的程度。如果 i=j (即两个属
性相同),则协方差就是该属性的方差。如果数据矩阵 D 经过预处理,使得每个属性的均值都是 0 ,则 S=1mDDT

前面说过,PCA有一个目标,就是使不同属性之间协同变化的程度最小,在这里体现为要将协方差矩阵对角化,并且对角线上的元素按照从大到小排列。

设原始数据矩阵 D 对应的协方差矩阵为 S ,而 P 是一组基按行组成的矩阵,设 D=PD ,则 D P D 做基变换后的数据。设 D 的协方差矩阵为 S S S 的关系:

S=1mDD T=1m(PD)(PD)T=1mPDDTPT=P(1mDDT)PT=PSPT

现在目标变成了寻找一个矩阵 P ,满足 PSPT 是一个对角矩阵,并且对角元素按从大到小依次排列,那么 P 的前 K 行就是要寻找的基,用 P 的前 K 行组成的矩阵乘以 D 就使得 D N 维降到了 K 维并满足优化条件。

协方差矩阵 S 是一个是对称矩阵,在线性代数上,实对称矩阵有一系列非常好的性质:

  1. 实对称矩阵不同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必然正交。

  2. 设特征向量 λ 重数为 r ,则必然存在 r 个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对应于 λ ,因此可以将这 r 个特征向量单位正交化。

由上面两条可知,一个 n n 列的实对称矩阵一定可以找到 n 个单位正交特征向量,设这 n 个特征向量为 e1,e2,,en ,我们将其按列组成矩阵:

E=(e1,e2,,en)

则对协方差矩阵 S 有如下结论:

ETCE=Λ=λ1λ2λn

到这里,我们发现我们已经找到了需要的矩阵 P

P=ET

P 是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向量单位化后按行排列出的矩阵,其中每一行都是 S 的一个特征向量。如果设 P 按照 Λ 中特征值的从大到小,将特征向量从上到下排列,则用 P 的前 k 行组成的矩阵乘以原始数据矩阵 D ,就得到了我们需要的降维后的数据矩阵 D

主成分分析的优缺点

主成分分析的优点

  1. 以方差衡量信息的无监督学习,不受样本标签限制。
  2. 各主成分之间正交,可消除原始数据成分间的相互影响。
  3. 可减少指标选择的工作量。
  4. 有一定的降噪效果。

主成分分析的缺点

  1. 主成分解释其含义往往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2. 贡献率小的主成分往往可能含有对样本差异的重要信息。
  3. PCA降维属于有损压缩,降维后的数据不如原始数据完整。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bubingyang/article/details/78602696